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亲密关系

表4.2自我监控置表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我们来总结一下本章学习过的社会认知内容。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们彼此常常持有理想化的且过度自信的认知,并且如果他们依据这些判断来行事,或许彼此会引发符合他们期望的行为,否则这些行为就可能不会发生。而且,不论期望正确或错误,他们都可能会以符合自己已有的先入之见的方式来解释彼此的行为。和这些因素一同起作用的,还有伴侣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给对方留下自己想要造成的印象。显然,在亲密关系中有着许多不同的过程在起作用,导致我们在伴侣身上看到我们所期望或想要 (或者伴侣希望我们) 看到的特性和动机。那么我们对伴侣认知的准确度如何呢?我们有多了解自己的伴侣呢?

答案很简单,“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好” (Sillars, 1998)。我们常常能准确地认识到伴侣的哪些特征对亲密关系有重大影响 (Gill & Swarm, 2004),但正如第3章所述,我们通常会认为伴侣与自己很相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相信他们经常会同意自己的意见,但实际上没那么频繁 (Kenny & Acitelli, 2001),我们还过高地估计伴侣的人格特质与自己的相似度 (Murray et al., 2000)。结果,我们觉得自己理解伴侣,伴侣也理解我们,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Acitelli et al., 2001)。这些错误知觉也有些好处。的确,我们在伴侣身上感知到的相似和理解越多,我们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就越令人满意 (Murray et al., 2000)。不过,我们对伴侣的误解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认识到的程度。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对伴侣的认知是一种虚构的形象,把伴侣描绘成另外一种人。

有几个因素决定了我们判断伴侣的准确程度。人际知觉既取决于交往中的人,也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情境。

了解

我们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了解自己的伴侣,这一结论与亲密伴侣彼此熟悉这一事实并不矛盾。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及与伴侣在一起的时间增加,双方确实对彼此更加了解 (Kurtz & Sherker, 2003)。已婚的夫妻对彼此的认知比恋爱中的情侣或一般朋友更为准确 (Watson et al., 2000b),熟人对彼此的判断也比陌生人更准确 (Letzring et al., 2006)。亲密的伴侣有着更多的交往,对彼此有着更为细致的了解 ——正如第3章所述,他们实际上可能有着更多的共同点——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Stinson & Ickes, 1992)。

动机

然而,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并不一定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必然变得更为准确 (Kenny et al., 2007)。实际上,结婚时间较短的配偶在推测伴侣的心思方面,比更有经验的配偶更准确 (Kilpatrick et al., 2002)。显然,我们领会彼此心意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提高我们认知的洞察力和准确性 (Graham & Ickes, 1997),刚刚同居的人 (想了解彼此的动机大概很强[Clark & Wegener, 2008]) 对彼此的了解或许和以后了解的一样准确。但长期非常亲密的接触 (如婚姻),随着时间的递进彼此的了解似乎更不准确 (Ickes, 2003)。

一般看来,女性仔细思考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间比男性多 (Acitelli, 2008)。引人注目的是,女性在月经周期的某些阶段可能变得特别机敏:当她们处在受孕期 ——也就是说,正好在每个月排卵之前的几天——她们能迅速而轻松地判断出男性的力量和强势,其他时间则迟钝的多 (Macrae et al., 2002)。但是,女性对他人的判断是否通常比男性更好?答案是肯定的。一定程度上,这与男性不如女性那么努力地去理解他人有关 (Hall & Mast, 2008)。当研究者为那些能准确推测别人心思的人们提供报酬时,男女两性都变得的比平时更有洞察力和分辨力,男性和女性的成绩根本没有差异 (Klein & Hodges, 2001)。

最后一点,不管人们相互认识的时间有多长,他们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或许部分地取决于他们当时的情绪状态。起伏多变的心情会影响人们对伴侣和亲密关系的认知;人们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比暴躁易怒的时候对伴侣和关系都有着更为积极的认知 (Forgas et al., 1994)。

伴侣的易理解性

人们的某些特质格外显眼——即表现这些特质的行为易于观察、显而易见—— 特质越明显,人们认知的准确性就越髙 (Watson, 2000)。比如善于社交和性格外向的人,人们更可能认为他们喜欢热闹、为人友善,但神经质程度高的人却不易让人觉察 (Ambaby et al., 1995)。而且,有些人更不易判断,缄默和内敛的人很难让人了解,只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藏在自己的心里,旁观者根本不能觉察到丝毫信息;即使这些人的好友和爱人,也常捉摸不透他们的心思 (Hancock & Ickes, 1996)。

知觉者的能力

有些人或许很难被人了解,但也有些人却善于观察别人。具备优秀社交技能的人往往擅长于评价和判断他人 (Letzring, 2008),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很高。情绪智力指人们觉知、利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Salovey & Grewal, 2005)。如果人们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就能驾轻就熟地调控自己的情感,从而很少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反应过度。他们还能敏感地体验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加满意和亲密 (Mirgain & Cordova, 2007)。女性往往比男性的情绪智力更高 (Brackett et al., 2005),这也是她们擅长评价判断别人的又一个原因。

觉知他人的能力低下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研究者请已婚男士观看妇女讨论她们离婚的录像,结果发现 (你或许能猜到) 有些男士能更好地读懂这些妇女的心思和情感 (Schweinle & Ickes, 2002)。录像充满着紧张的情绪反应,这些男士也不认识被评价的妇女。那些能准确辨别妇女真正气急和愁苦心境的男士,其婚姻往往更为美满。相形之下,有些男士知觉到的敌意情绪比她们的实际情况更严重;他们在这些妇女的中性言谈中觉知到批评和拒绝,而其他觉知者却不这么认为。这些男士殴打老婆的可能性也更高 (Schweinieetah, 2002)。从陌生女性那里觉知到并不存在的敌意,这一敏感的倾向与虐待妻子的行为有相关。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训练和实践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理解伴侣的能力。在一项研究中,被试参加了为期10小时的共情训练课程,在6个月后他们就能更准确地理解伴侣的想法和情感。他们的伴侣对彼此的亲密关系也更为满足 (Long et al., 1999)。

危险的知觉

亲密伴侣彼此的了解当然比一般熟人的了解更准确,但如果伴侣的情感和行为令人困扰和不安,他们就不愿意去了解对方。准确知觉如果令人忧虑,可能实际上促使他们故意歪曲知觉,以避免对亲密关系产生怀疑 (Ickes & Simpson, 2001)。这是好事一桩,因为如果伴侣能明确无误地觉知到对方消极、危险的情感,亲密关系就会受损 (Simpson et al., 2003)。设想这样一个情境:你和恋人要审查并讨论几张十分有魅力的人的照片,你的恋人后来或许会遇见他们。然后,在观看刚才讨论照片的录像同时,你试图去确切了解恋人在检视这些美女的照片 (或者女友检视帅哥的照片) 时的真实想法,这些美女帅哥可能就是你的情敌。这时你的知觉会有多敏锐呢?你真的想知道恋人认为某张相片特别迷人,而的确盼望和那人见面吗?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肯定不想知道恋人真实的想法。这些相片越是吸引人 (因而越有潜在的危险),恋爱关系越是亲密,在这种情境下,你对恋人思想和情感的感知就越不准确 (Simpson et al, 1995)。伴侣对面容丑陋相片的反应,大多数人都能比较准确地了解,但伴侣对长相迷人相片的反应,大多数人则会莫名其妙地显得相对愚钝。对自己不愿听闻的消息人们是不会关注的。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以这种方式来管理好危险的知觉。痴迷型依恋的人在伴侣检视迷人的照片时,他们对伴侣的判断实际上却更加准确 (Simpson et al., 1999)。然而,准确的知觉却让他们不得安宁,因而他们对自己亲密关系的准确评价并没有多大好处。痴迷型的人就如飞蛾扑火。他们在这些情境下特别擅长于凭直觉来评判伴侣的感受,可惜在这里准确的知觉只能令人不安,得不偿失。这种知觉的敏感性或许是痴迷型的人长期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的原因之一。在面对令人痛苦的信息时,疏远型 的人则表现良好,因为他们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对此视而不见 (Edelstein & Gillath, 2008)。这能保护他们的感情,但也使得他们对真实情况的了解相当愚钝 (Fraley & Brumbaugh, 2007)。

知觉者的影响

最后,我们应该记住,人们对他人的觉知并非消极被动的过程。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交往,根据自己的期望来行动,并根据自己构建的知觉作出相应的回应。如果他们认为伴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那种人,他们会鼓励伴侣作出某些行为,避免另一些行为,从而改变伴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有时就像雕塑家,试图把真实的伴侣塑造成心中理想的形象 (Rushult et al., 2005)。如果伴侣萎靡不振,我们努力给他加油鼓劲。而如果伴侣狂妄自大,我们则会努力让他脚踏实地 (De La Ronde & Swann, 1998)。因为亲密伴侣会持续不断地改变和塑造彼此的行为举止,当我们将伴侣引导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时,起初不准确的认知会变得越来越正确。

小结

这么多影响因素都在起作用,使得我们对伴侣的认知既可能变成完全彻底的凭空幻想,又有可能成为丝毫不差的正确评判。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我们当然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伴侣,但人们对伴侣认知的动机和关注程度瞬息万变,而有些人可能比一般人更易于了解。有些人的知觉判断还比普通人更敏锐。此外,即使你非常了解自己的伴侣,有些场合故作糊涂反而更有益,能够使你避免不必要的疑心和苦恼。伴侣之间还会彼此影响,故而知觉随着时间的流逝既可能变得更准确,也可能更不准确。总的来说,我们通常不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伴侣,而认知的准确性会随着必要性、情绪状态和亲密关系所处的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我们得出的重要结论就是:人们对伴侣的认知显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 (Kurdek, 2003)。不管是对是错,我们对爱人和好友作出的评判,既可能促进也可能损害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有些人总能看到亲密关系光明的一面,将伴侣往好处想,采用改善关系的归因,期待得到善意和慷慨的回应--这就是他们所得到的。然而另一些人却怀疑自己的伴侣,预期着最糟糕的情况——因而使得亲密关系更可能失败。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