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幼师,我想把全部的爱都给孩子们,但是在工作中发现很多时候都会被瞎指挥影响,变得束手束脚。比如,孩子在幼儿园玩耍的时候,可能稍微有一点点伤,家长就会特别生气,在幼儿园大闹三天三夜!这对幼儿园的管理是特别不好的。
这样一来,幼儿园更想要的是孩子们安静、安全,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的生活就是站好、坐好。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好。我夹在中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对孩子更好,同时对我的工作能力也有一些提高。
樊登解答家长这么做,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他大闹三天三夜,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要比受的伤大得多。
对你个人而言,要考虑的是,能换个幼儿园吗?如果不能换,是否考虑自己办个幼儿园?我这样问,是基于我们要解决社会上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从影响圈开始做的,就是在自己能影响的部分,看自己能做些什么事,而不是把目光投向关注圈,想那些自己改变不了的事,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如果我们花很大的力气在让人无力的关注圈上,就会发现没办法,怎么做都没用。比如,园长不给力,家长也闹。但我相信,有这种大闹三天的家长,一定也会有不闹的家长。我们要在生活中努力地感受不闹的家长所带来的反馈。
对那些大闹的家长,如果你在心中能够知道他们其实也是孩子,当你怀着这种关爱的心情来看待这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人时,你才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老师。
一个了不起的老师未必是一个名气有多大的老师,了不起的老师就是你的内心装着对他人的关爱,你的行为就会逐渐影响那些家长。如果你不是改造了一个孩子,而是把一个大闹的家长改造好了,我觉得这更有意义和价值。
你的园长,你可以去沟通,多推荐他听一下“樊登读书”讲过的书,也可以和他探讨一下你的理念,甚至可以问问他,可不可以一起到别的城市的幼儿园去参观、去学习。假如以上你都做不到,你最起码要把你的班带好。如果有条件,想办法自己去开办一个小小的幼儿园、早教班。
所有的无力都来自关注不能解决的东西。力量来自你身边还有这么多事可干,觉得可干的事很多,随便干点儿什么都能够带来那种传达爱的感觉。
最后,我给你讲一个案例。我当年在《今晚博客》做主持人的时候,有一期我做了一个节目,采访一个韩国人,他在沈阳开了一个儿童福利院,专门收养脑瘫儿童。有同事提醒我,问问题,让被采访的人落泪。
落泪对节目的收视率来说是有用的,比如问出对方最难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最艰苦的时候。结果,特别出乎我的意料,被采访的人从被采访开始到最后一直是高高兴兴的。想想看,照顾一个健康的孩子,很多人都觉得很累,要照顾脑瘫或有其他疾病的孩子会更累,但是我采访的时候,对方高高兴兴的,没有丝毫悲悲戚戚。
这给我的冲击极大,后来,我在《论语·子罕篇第九》中看到: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夫子说的“仁者不忧”,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当你的心里装的是孩子和家长时,你就是没有忧愁的,你会觉得这些人都蛮有意思的,都需要帮助。但是,如果我们内心并没有装着他们,只是觉得“为什么我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我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忧愁就会随时跟随着你。所以,一个人的忧愁多少取决于他对“我”的看法有多大:心中的“我”越大,烦恼就越多;心中的“别人”越大,烦恼就越少。
仁者不忧。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