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眾口難防,在集團或組織裡難免有種種話題滿天飛。傳聞、流言之類的話,有不少人聽到就會相信。例如,以下的「人物評語」。
「聽說客戶A公司的新部長B先生,是個非常嚴格的人。禮儀稍微有點不周到,即使正在討論中,他也會站起來說:『請下次再來。』把對方轟出去。」
這一類的傳聞,最後都會被大肆渲染,只要聽說是有名的嚴格部長,光說話都會緊張。尤其是容易被他人的話或意見左右的人,說不定會在心裡描繪部長可怕的模樣,嚇得直發抖。
不得不跟那個人面談時,一定會緊張到極點。
「總之,不能有失禮的地方。如果一開始惹對方不高興,接下來就很不好過了。不知道能不能順利過關,好怕出紕漏……啊,胃都開始疼了。」
這樣的話,想也知道面談會是什麼狀況。見面前就已經陷入「青蛙被蛇盯住」的僵直狀態,所以,能不能正常地打招呼都值得懷疑。自始至終都會「動彈不得」,被對方完全掌握主導權,最後在自己無法提出任何意見的狀態下,面談就結束了也不稀奇。
有句話說「無風不起浪」,所以,傳聞中的人物評語,不會全然沒有根據。那位部長責罵過沒禮貌到讓他看不下去的人,或許也是事實。
但是,那位部長說不定只有那一次特別激動。大有可能是那段軼聞後來自行流傳,替他貼上了嚴格部長的標籤。
應該說所謂的傳聞就是這樣,會不斷地膨脹,從一變成十、變成一百。
我們無法制止傳聞進入我們耳裡,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當場充耳不聞。但是,無論如何都會在意的人,聽的時候可以打到一折、打到零點一折。
若想知道對方是怎麼樣的人,正確做法是直接見面,自己去感受。換句話說,自己感受到的原樣,才是對自己而言的那個人。若覺得傳聞、流言這樣的說法不妥,不妨說是憑著沒什麼根據的事前資訊形塑出來的偏見,這樣的偏見會蒙蔽我們的雙眼,鈍化我們的感性。
請不要忘記一折、零點一折的「折扣」。
另外,在公司自己也可能成為傳聞或流言的目標。
「她看起來很乖,其實私生活好像很亂喔。聽說也常常睡在別人家,從那裡來上班……」
完全沒做過的事,被說得跟真的一樣,心情當然很難平靜。但是,有句話說「人的傳聞不過七十五天」,意思是有效期限並不會很長。
這時候,要表現得跟平常一樣。請務必堅持到底。查出傳聞的源頭,直接抗議,或是反過來求饒奉承,採取卑屈的態度,都只會火上加油。
遇到傳聞的源頭、圍繞著源頭的那些人,只要跟平常一樣打招呼說聲「早安」就行了。多少鼓舞一下自己這麼做吧。擊退傳聞、流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這種置之不理的厚臉皮態度、行動。
或許不只七十五天,但是,這麼做絕對可以大幅縮短賞味期限。
表現得「跟平常一樣」,就能擊退傳聞、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