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一:认知心理学

支柱一:认知心理学

这一支柱是关于掌控自身命运这一人类需求的研究成果,内容包罗万象且数量与日俱增。其中包含一些有助于理解人类动机、效能和表现的基本概念。总而言之,这些理论是以世界数百个大学和机构所进行的600多个研究为基础的。

习得性无助:20世纪的里程碑理论

美国心理学会把习得性无助评为“20世纪的里程碑理论”,很有道理。习得性无助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面临人生的挑战时会选择放弃或中途退出。因此,这个理论是逆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约30年前,当时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究生的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一项实验,实现了人类心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塞利格曼博士观察了若干次电击狗的实验,他发现,有些狗完全没反应。它们只是躺下来忍受痛苦。当时,心理学领域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有些狗直接就放弃了,赛利格曼精巧地设计了两个阶段的实验。

在第一阶段,A组的狗被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电击。它们可以用鼻子去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很快它们就学会这样做了。B组的狗也是被同样的背带绑住并受到同样的电击,但它们无法让电击停止。这些狗只能忍受痛苦。C组是对照组。C组的狗被背带绑住,但没有受到电击。

第二天,塞利格曼进行实验的第二阶段。他将这些狗逐个放进一个叫作穿梭箱的装置里,这个箱子中间立着一块低矮的挡板。每只狗都被放到挡板的一侧并受到轻微电击。它们只需要跨越矮挡板跳到另一侧就能停止电击。

A组的狗(可以控制电击)和C组的狗(没有受到电击)很快就明白怎样跨越挡板,摆脱不适。但B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则有不同的反应,它们躺下来呜咽啜泣,没有尝试逃脱。

塞利格曼等人发现,这些狗学会了无助,这一行为几乎摧毁了它们采取行动的干劲。此后,科学家还发现,猫、鱼、狗、大鼠、蟑螂、小鼠和人类都能学到这一特性。习得性无助就是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一想法内化,从而削弱一个 人的掌控感。

科学家们受到塞利格曼这一突破性进展的启发,但并不只是研究其他动物如何体验习得性无助,而是进行了数百项相关研究。这一领域的主要学者包括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马丁·塞利格曼 [1]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和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迈尔(Steven Maier)。1993年,他们合著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一书对该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最完整的概述。

在众多研究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中,其中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

俄勒冈大学的研究生唐纳德·广田(Donald Hiroto)让一群人待在一个房间里,并放出很大的噪音,然后让他们学习如何关掉噪音。他们试着去按控制杆上的各个按键,但都不能让噪音停止,即不管怎么按都关不了。另一组人按对了按键,于是就能关掉噪音。还有一组是没有噪音的。

类似于电击狗的实验,广田把他的实验对象带到一个房间,让他们逐个把手放进穿梭箱内。要是他们把手放在一侧,那么恼人的噪音会持续。要是他们把手移到另一侧,那么噪音就会停止。

即使时间、地点和条件变了,但是此前无法让噪音停止的人大多就坐在那里。他们的反应和那些狗的反应一样,都不试着去终结这种令人痛苦的状态。此前能控制噪音的那些人则知道在穿梭箱中移动自己的手,从而关掉噪音。

众多科学家进行的相关实验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比如说,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霍华德·泰能(Howard Tennan)和桑德拉·埃勒(Sandra Eller)与 4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人们面对无解难题时则学会无助。与面对有解难题的对照组相比,他们之后的表现较差。

习得性无助是指失去了对不利事件的掌控感。或许维克多·弗兰克尔(Vicktor Frankl)的经历就是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他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在《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一书中,弗兰克尔描述了很多囚犯学会无助的那个时刻。在某个集中营里,警卫在囚犯入狱时就对他们说他们永远也无法离开这里。据弗兰克尔所说,那些相信这一说法的人很快就死了。在没有被杀害的同狱犯人中,那些不相信警卫的不详预言并坚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的人则活了下来。然而,囚犯丧失希望的时刻就是他们起不来床的那天,而那一天就是他们的死期。

有无数人即使在绝境中也会想方设法地去抵御无助的情绪,并克服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

埃里克·韦恩梅尔(Erik Weihenmayer)生来就患有一种罕见的退化性眼病,13岁时彻底失明。由于他身患残疾,所以别人对他说他永远也做不到其他人能做的事。然而,韦恩梅尔拒不接受这种有限制的人生。在与失明抗争多年之后,埃里克学会欣然接受他的不幸,把这当作自己的一部分。

首先,他加入了高中的摔跤队,当上联合队长,在所属重量级别中排名全州第二。接着,韦恩梅尔开始挑战攀岩——这项活动对那些视力极好的人来说都很困难。“我不会因为失明就不去做有意思的事情。”韦恩梅尔强调道。他接受了自己的不幸——失明,并将之变成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提高后的意识,将鲜少有人能攻克的挑战拿下。

1995年,他登上了20 320英尺高的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M t. M cKinley)。1996年,他成为首个登上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 ite)酋长石 (El Capitan)这座3000英尺花岗岩巨峰的盲人。在私立凤凰城中学任教的韦恩梅尔说:“失明只不过是件麻烦事。”关于登山,他说:“只是要找到另一种登山方式而已。”

你会发现,埃里克对于自身不幸的反应体现了一种高逆商。选择习得性无助的人坚信“做啥都没用”的威力。而埃里克·韦恩梅尔却凭借高逆商——这是使他能在逆境面前抵御无助感的要素——能在失明的情况下登上了高达3000英尺的陡峭花岗岩石壁。那么试想一下,若你拥有足够高的逆商,该能克服多大的困难啊。

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障碍。 毫无疑问,你一定知道自强不息的重要性。孩子要能够对毒品、性和虐待行为说“不”;家长要能够代表孩子行事,营造健康友爱的家庭环境,并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商业领袖要能够克服每天遇到的各种逆境;你要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攀登。

习得性无助和赋能是两个互不相容的词(见图3-1)。它们显然不能共存。患有习得性无助的人无法被赋能,而被赋能的人是不会遭受无助的。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障碍,因此也是阻碍向上攀登的障碍。这是一种可定义的思维模式,会破坏成功的所有方面。

许多大公司正在被一群因习得性无助而变得虚弱不堪的员工所压垮。一位高管讲述了自己如何设法让受习得性无助蹂躏的员工发生改变,“这就像召唤一只关在笼中的狗,”他说,“那只狗自己是不会动的,因为他知道动也没用。”

应对逆境无方的人在生活中时时遭罪。在与众多机构一起进行的研究工作中,我发现,习得性无助会削弱人们的表现、生产力、动力、精力、学习能力、进步程度、冒险能力、创造力、健康、活力、韧性和毅力。因此便有了扎营者和放弃者。

picture

图3-1 习得性无助和赋能

习得性无助会滋长他人的无助感。 在昆尼皮亚克学院(Quinnipiac College)教大众传播的格蕾丝·费拉里(Grace Ferrari)针对当地新闻报道的内容及其对人们的影响做了一项研究。她的研究表明,71%的新闻内容会引发人们的无助感。例如,受害人无法逃脱强奸犯的魔爪而感到无助,或是一对夫妻稍有疏忽便失去了孩子。只有12%的新闻内容表现出人们对形势的掌控感!这些情况说明了努力是有用的。

塞利格曼和德维克等人进行的许多研究指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无助感教授给他们。父亲为女儿包办各项事宜,不让女儿应对自己的难题,无意间就将无助感教授给了她;教师把成绩差归咎于智商或性格等稳定的特性,会让学生觉得很无助,而归咎于比较暂时性的原因(如努力程度和积极性)则比较好。

无助感也可以在之后的生活里习得或者增强。比如,如果妻子不断找理由避免与丈夫独处,那么丈夫会不再尝试与之亲近;若老板对员工新颖的观点进行打击,那么他很快就发现大家提出的想法越来越少;若一个人几次三番真心实意地帮朋友戒酒而未成功,那么他最后可能就会放弃。

我们每天都能看见亲密关系、创新工作和进步成果被碾碎。滋生无助感的机会无处不在,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有些人会对此具有免疫力。

对无助感免疫。 塞利格曼博士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大多数的狗会习得无助感,但是有些狗却没有习得这种会削弱能力的感觉。它们不知怎么就对此产生免疫力了。塞利格曼试着探究是什么让这些狗与众不同,最后发现是因为它们早先就受到教导,说它们的行为是有用的。因此,在别的狗放弃之后,它们仍在尝试。其实,它们从未停止尝试!后来的研究探索出了可用于抵御无助感的技巧。在第5章中,你将会学到一种快速反应系统,从而提高你的逆商,抵御无助,成为攀登者。

归因理论、归因风格和乐观精神

有一种观点与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且从中演化而来,即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归因或应对生活事件的方式所决定的。塞利格曼等人发现,那些认为逆境是持久的、内在的,并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很普遍的人,更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而那些认为不利事件是外在的、暂时的、影响有限的人,则更可能享有从表现到健康等多方面的益处。

伊利诺伊大学的卡罗尔·德维克是情绪发展领域的一位世界顶尖研究员。她指出,将逆境归咎为稳定性因素(如“我是哑巴”)的儿童比将之归咎为暂时性因素(如“我没有很努力”)的儿童学到的要少。无助的孩子关注失败的原因(通常归咎于自己),而掌控型的孩子关注的是失败的补救办法。无助的孩子把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这是一种稳定的特性。

在另一项研究中,德维克指出,在面对老师和同伴的批评时,女孩和男孩的表现大不相同。女孩更可能会受到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批评,如“你的数学不是很好”。而男孩受到的批评却是比较暂时性的,如“你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女孩学会把失败归咎于永久性的特质,而男孩则学会把失败归咎于更为暂时性的缘由,如积极性不够。对于殷切教导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来说,这些都是有意义的经验教训。

德维克揭示了男性和女性在应对困境上的一项重要差异。由于女性忍耐的特 质,她们更倾向于将逆境归咎于自己的错,如愚蠢。而男性则更倾向于把失败归咎于暂时性的因素,如“我不够努力”。我也不断地在逆商培训项目中看到这种差异。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把这些不同之处称为悲观与乐观。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永久的(“这永远不会改变”)、普遍的(“我会把所有的事搞砸”)和个人的(“这都是我的错”),那这个人就会拥有悲观的归因风格;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暂时的、外在的和有限的,那这个人则拥有乐观的归因风格(见图3-2)。

picture

图3-2 乐观者与悲观者

塞利格曼等人指出,解释风格或者说归因风格,也就是如何应对逆境的方式,在很多领域都是预测成功的因素。塞利格曼等人进行了一项历时五年、涉及数千名保险代理人的研究,发现较为乐观的代理人卖出的保单更多,而且也坚持得更久。乐观的销售人员的销售额比悲观者的高出88%,而悲观者选择放弃的概率是乐观者的三倍,不管天赋如何都是如此。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还招募了一群特殊的代理人,唯一的招募标准就是看这群人如何应对逆境。这群人有个惊人的特点,就是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通常会落选,因为他们不符合传统意义上成功代理人的标准。把他们招来是为了进行终极测试,就是要探究一个人应对逆境的方式如何影响他的表现。一段时间后,这群落选者成了绩效最好的销售人员。

另一项历时两年的研究进一步印证了应对逆境的方式与销售能力之间的自然联系。塞利格曼在研究时发现,乐观的房产中介的销售额比悲观者的高出250% 到320%。塞利格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乐观者和悲观者在应对逆境时的巨大差别。乐观的经理人比悲观的经理人做得好,乐观的学生比悲观的学生做得好,西点军校中乐观的学员比悲观的待得更久。人们通常会选择乐观的领导人,乐观的团队比悲观的团队成绩好……例子数不胜数。在这些例子中,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一个人如何应对逆境。

通过最大规模的追踪研究,塞利格曼和乔治·维兰特(George Vaillant)指出,乐观应对逆境的人比悲观应对的人活得长。

梅勒妮·伯恩斯(Melanie Burns)和马丁·塞利格曼(均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指出,人们解释或应对不利事件的方式会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得以持续(但是,借助本书提供的工具可以忘记旧有习惯并得到永久的改善)。

通过对年长者的日记进行创新性的分析,他们的研究预测出人们在一生中会如何应对逆境。结果表明,这些应对方式保持了52年之久。

与数十家公司的人打交道之后,我发现,破坏性地应对逆境(低逆商)的人会受苦受难,而以更为建设性的方式(高逆商)来应对的人则胜出。若干相关理论证实了这些发现。

根据马丁·塞利格曼、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史蒂文·迈尔、卡罗尔·德维克和受这些人的作品启发的数十位研究者所做的研究,我们得知:

习得性无助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会放弃;

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阻碍;

一旦习得,人们就很容易为自己的无助感找理由;人们可以对无助感免疫;

对无助感免疫的人永远不会放弃;

抑郁情绪高涨是因为习得性无助的盛行;

乐观者与悲观者面对逆境时的反应完全不同;

乐观者比悲观者的销售业绩更好、表现得更好、坚持得更久、活得更长;

男性和女性受到不同的教导,因此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有所不同;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改进应对逆境的方式。

抗逆性和承受逆境的能力

为什么有些人好像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呢?纽约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苏珊娜·奥雷特(Suzanne Oullette)花了2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一种人类特质,她称之为抗逆性(hardiness)。有抗逆性的人受逆境的负面影响较小。

园艺学家用抗逆性来形容植物在休眠之前增厚细胞壁以抵御美国中西部寒冬的能力。人类的抗逆性指的是一个人承受艰难困苦的能力。

在AT& T公司解体期间,奥雷特针对伊利诺伊州贝尔电话公司的高管进行了一项大型研究。她发现,面对大规模改组、不确定性和压力等难题时表现出抗逆性——这是一种可预见的挑战意识、使命感和掌控感——的高管遇到的困难比抗逆性较差的人少一半。抗逆性是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的预测指标。

奥雷特还发现,在一项针对数百位女性进行的研究中,在有关抗逆性的问卷上得分较高的人患有的身心疾病则较少。

而在另一个研究中,奥雷特等纽约城市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高危孕妇中,抗逆性较强的孕妇在危险解除后的一到三个月内显示出的焦虑、抑郁等后遗症较少。抗逆性强的人遭受的苦难较少,受苦的时间也较短。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莫里斯·奥肯(Morris Okun)在1988年的一项研究中对33名风湿性关节炎女病患的抗逆性进行测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抗逆性和表现之间的联系。奥肯发现,抗逆性较强的女性所拥有的T细胞比例明显较多,也就是说她们的免疫系统比较强。抗逆性较差的人拥有的B细胞较多,发病的概率较大。

马萨诸塞大学医学中心(the Uni 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Center)减压诊所的负责人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发现,能让人提高意识、学会应对痛苦的身心技巧能够在八周内显著增强抗逆性。

受害者还是掌控者? 抗逆性与乐观一样,也是逆境条件下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把逆境当作机遇并怀有使命感和掌控感,也就是我所说的“化危为机(Advertunity)”的能力,就会一直很强大,而惨遭逆境所害并以无助的态度回应的人就会变得软弱。

在第1章中,你了解了逆境悖论(Adversity Paradox),即随着困难加剧,能够坚持下去解决难题的越来越少(见图1-4)。逆境也会让很多认为“体系”是万恶之源的人滋生受害者心理。我们可以看到,在司法机关以及负责政府福利项目的各部门中,受迫害情结迅速蔓延。“受害者”无法对自己的行事结果担起责任。

不管什么时候公布企业裁员的消息,逆商的作用和受害者心理都会很明显。逆商高的人很快就会恢复,他们带着“化危为机”的意识去应对,而逆商低的员工立马变成体系的受害者。他们认为,体系比他们强大而且不受控制、影响深远,但解决问题是别人的事。一些人将难题接管了过来,而一些人则选择了放弃。虽然逆境是切切实实的,但受迫害心理却不是绝对的。

当人们普遍逃避责任时,受害者的感觉散发着无助的气息,并诱导人们选择放弃而不是攀登。结果会影响人们的活力、表现、态度、干劲和寿命等。

掌控与健康。 从本质上说,抗逆性与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理论类似,都是关于掌控的,即掌控自己的生活。社会心理学家埃伦·兰格(Ellen Langer)和时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的朱迪思·罗丹(Judith Rodin)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入住养老院的人中,有机会与自己能掌控的事物进行互动的人活得更长!这项实验给每位老人分发一棵植物,其中一些人的植物由工作人员负责照看,而另一些则由老人独自照看,一年半以后,前一组人的死亡率是后一组的两倍。由此可 见,掌控感是避免习得性无助、培养抗逆性和提高逆商的一个基本要素。

韧性:培养无敌小孩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 )的封面曾刊登出一则新的研究内容,称有望让孩子们对逆境免疫。儿童心理学家艾美·维纳尔(Emmy Werner)于40年前在夏威夷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专门研究有童年创伤的年轻人。维纳尔以为看到创伤会被一代代传下去,但结果发现,三分之一的孩子战胜了创伤,走向了成功而不是灾难,并拥有了心理韧性。

1992年,飓风“伊尼基”袭击考艾岛,时速160英里的大风让六分之一的人无家可归,但似乎放过了那些心理韧性强的孩子所住的地方。这些孩子现在30多岁了。维纳尔发现,他们的幸运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心理韧性强的孩子比心理韧性弱的孩子更善于做计划和准备。他们虽然无法避免暴风雨这一逆境,但却能掌控某些因素,比如用木板加固房子、购买保险、拥有必要的经济保障以应对损失。据维纳尔所说,心理韧性强的孩子是“计划者、问题解决者和快速学习者”。心理韧性差的孩子就会直接放弃了。

维纳尔的研究十分及时,因为孩子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五分之一的孩子生活在贫困中,而且虐童、吸毒、青少年暴力和未成年怀孕等现象激增,因此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与基因不同,心理韧性是可以培养的。这方面的研究重塑了我们对于逆境的理解。童年时期就遇到困难并能克服困难的人在之后的生活中会过得更好。《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指出,与成长过程中压力较小的人相比,这些人的婚姻会更牢固、身体会更健康。到了中年,这些心理韧性强的人更有可能过得幸福,而且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会减少三分之一。

我们天生都有一定的韧性。直到韧性受到考验时……我们才意识到内在的力量。

奎西·姆费姆(Kweisi M fume),全美有色人种协会(NAACP)负责人

全国各地涌现出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课程,逆商可能会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永久性提升应对困境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培养将挫折变成机遇的能力。

我从不相信逆境预示着失败。相反,逆境可成为力量的源泉。

戴安·范斯坦(Diane Feinstein),美国参议员

与乐观者一样,心理韧性强的人能够从逆境中迅速恢复过来。他们是攀登者。这种能力并非源于逆境本身,而是源于他们应对逆境的方式。

根据奥雷特、维纳尔等人所做的研究,我们知道:

抗逆性和韧性是表现和健康的预测指标;

抗逆性是基于承诺度、挑战意识和掌控感;

拥有抗逆性和/或韧性的人能更好地应对逆境。

自我效能、内外控倾向

“有能力掌控生活和应对挑战”这一信念,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效能,也就是说发挥作用的是你自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自我效能领域的主要研究员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说得很明白:“有自我效能意识的人可以从失败中恢复回来,他们处理事情时考虑的是如何应对而不是担心哪里会出问题。”

1966年,朱利安·罗特(Julian Rotter)提出,比起认为自身赏罚源于运气、 天气、际遇等外界因素(外控倾向)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掌控自身赏罚(内控倾向)的人比较不会感到抑郁。前者易于消极接受赏罚,而后者则会积极争取奖赏或避免惩罚。前者比较容易抑郁。此后,罗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全世界其他研究者的证实和进一步发展。

与前面提到的理论相同,内外控倾向说的也是对人生事件的掌控、积极性和成功之间的关系。

关于掌控感的重要理论

从这些关于习得性无助、归因理论、归因风格、乐观、抗逆性、韧性和内外控倾向的大量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从所有这些理论中,我们知道:

人们对生活的掌控感会大大影响其成功;

应对逆境和解释逆境的方式会大大影响并有效预测成功;

人们会以特定的方式应对逆境;

这些反应模式若没有节制,就会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保持一致;

这些反应模式是潜意识的,并会在人的意识之外自行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做进一步假设:

若能测量并增强应对逆境的方式,那么就能促进生产力、表现、活力、韧性、

健康、学习能力、进步程度、积极性和成功。

逆商在生活中的作用

掌控感和应对逆境的方式即使不能决定也会影响这些有科学依据的、隐含的成功因素的。以下这些因素涵盖了攀登所需的一切条件。

竞争力。 詹森·萨特费尔德(Jason Satterfield)和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一 项研究,分析萨达姆·侯赛因和乔治·布什在海湾战争期间的措辞。他们发现,应对逆境时更加乐观的一方可想而知会更有侵略性、更冒险,而较为悲观的则会更消极、更谨慎。

建设性地应对逆境的人更善于保持竞争成功所需的精力、专注力和活力。破坏性应对的人则容易丧失精力,或者干脆不再尝试。竞争基本上拼的是希望、敏捷性和韧性,这些都是由应对挫折和挑战时所采取的方式决定的。

生产力。 在企业内进行的诸多研究表明,破坏性应对逆境的人在效率上远远比不上建设性应对逆境的人。1996年,我为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一家进行了一项研究,就是将其员工的逆商与他们在领导眼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初步结果表明,员工的表现与他们应对逆境的方式密切相关。通过在全球举办逆商培训项目,让企业领导清楚地看到,高逆商的人在生产力上远远超过低逆商的人。塞利格曼在与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妥善应对逆境的人销售量较低、生产力较低,表现也较差。

创造力。 创新本质上就是心怀希望的举动。想要创新就要相信此前不存在的东西可以成为现实。未来主义者乔尔·巴克认为,创造力也是源于绝望。因此,想要创新就要能够克服不确定性这个难题。若你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那你怎么可能会有创造力呢?我见过习得性无助是如何将聪明能干之人的创造力碾碎的。承受不住逆境的人是不会有创造力的。

动力。 我最近让一家药企的一位主管按照其团队成员所表现出的动力,对他们进行排名。然后我们衡量了团队成员的逆商。毫无例外,高逆商的人都是最有动力的,每天的情况和长期的情况都是如此。

冒险。 缺乏掌控感就会不去冒险,其实,冒险也毫无意义。认为做什么都没有用的话,就无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萨特费尔德和塞利格曼的研究表明,风险是攀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进步。 我们身处在一个为了生存需要不断进步的时代。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必须提升自己,从而避免在职业生涯和人际关系中被淘汰。在衡量游泳运动员的表现和逆商时,我发现,逆商较高的人进步了,而逆商较低的人则退步了。

毅力。 毅力是攀登和逆商最根本的部分。这是一种在挫折或失败面前仍继续尝试的能力。长期来看,没有什么品质能比纯粹的坚持带来更多的成效了。塞利格曼指出,妥善应对逆境的销售人员、军校学员、学生和运动队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并坚持下去。拙劣地应对逆境的人则会放弃。逆商决定了坚持所需的韧性。

学习能力。 信息时代的核心内容是需要不断积累和处理源源不断的知识流。你可能会想起,塞利格曼等人曾指出,悲观者认为逆境是永久的、个人的、普遍的(如图3-2所示)。卡罗尔·德维克指出了悲观应对逆境的孩子,要比乐观的孩子学到的少、收获的少。

拥抱变革。 我们经历着持续不断的诸多变革,因此,应对不确定性和动荡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面对岩石滑落、多变的天气、突发的洪水、火山爆发,即使是技巧最好的攀登者也会觉得头疼。为了获得成功,就必须有效地应对和拥抱变革。然而,若你认为做什么都没有用,那么就会觉得自己被变革压倒而不能有所作为。其实,这可能就是诱导你放弃的原因。

莫特公司的高管和经理利用逆商来让其员工更加愿意接受变革,从而加速公司的改革进程。集体的变革始于个人。若能改变一大群人的逆商,那么改革就能变得更加顺畅、高效。变革就会成为员工生活中受欢迎的一部分,而不是难以应付的负担。

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人大多认为变革是难以应付的。他们认为变革是一种持续不断、影响深远的威胁,不受他们的掌控。而逆商的培训项目中就出现过一种明显的行为模式:拥抱变革的人很可能就是最能建设性地应对逆境的,他们以此来 增强自己的决心。他们本着“化危为机”的态度来应对逆境。而被变革压垮的人也会被逆境压垮。

美国西部公司的丹佛办事处要进行重大改组,并需要裁员。面对这样的情况,认为自己能够掌控自身处境的员工更有可能会留任并且表现良好。而感到无助的员工则在健康、积极性和表现上会出问题,他们更有可能会扎营或放弃。

韧性、负担、压力和挫折。 你的生活大概不会没有压力。不管是在不断前进的日常工作中所产生的压力,还是更大的挫折,如失去心爱之人、关系破裂、失业、遭遇经济困难、生病或受伤、孤独,你也许对疼痛不会陌生。无法妥善应对逆境的人通常被挫折压倒。有些人会慢慢恢复过来,而其他人则永远都缓不过来。

更加极端的情况是,缺乏掌控感会让你丧失心理韧性,也就是复原的能力。攀登者肯定是心理韧性强大的人。他们一直在应对攀登的艰难和不可预见性。有时候,当你沿着某条路努力向前、向上时,却遇到了无法逾越的困难,心理韧性则能让你重新爬起来。有时,攀登者也会倒下。但只要攀登者的心理韧性足够好,就能够从失望和疲惫中恢复过来,然后重新选一条路;而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然后再继续攀登。

抗逆性领域的著名研究者苏珊娜·奥雷特证明,在逆境中表现出抗逆性,即掌控感、挑战意识和承诺度,则在困境面前能保持韧性。缺乏掌控感、挑战意识和承诺度则容易受到困境的打压。我自己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儿童心理学家艾美·维纳尔发现,积极应对挫折的人韧性强,能从巨大挫折中走出来。

培养韧性强大的游泳运动员

1996年,我在北亚利桑那大学的高海拔训练基地(the High Altitude Training Complex)开始研究逆商与表现之间的关系。这个基地吸引了奥林匹克选手前来训练,尤其吸引了那些渴望通过海拔7000英尺的训练环境来提升自己的运动员。 我和研究团队成员对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一级运动队进行研究,测量了队员的逆商。接着,我们让游泳运动员下水,让他们游出自己50米的最好成绩。然后我们告诉他们各自的成绩,但这些成绩是伪造的。根据塞利格曼之前所做的研究,我们给游泳选手的实际成绩加上了1.2秒,却不让他们知道。很多人听到自己的成绩后非常心烦。然后,我们让他们再游一次。在没有任何对手的情况下,逆商排名前一半的人都在受挫后游得更好,而排名后一半的人则速度变慢了。

逆商能准确预测运动员应对逆境的能力。这一发现很重要,但关键在于,逆商是否可以提高?

接下来,我们让这些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参与一个项目,让他们学习科学提高逆商的技巧。标准版逆商培训项目耗时一天,当时进行的是缩减版。我们没有透露自己的意图,只对他们说这是一个运动心理学项目。紧凑的训练结束后,所有游泳运动员的逆商都得到大幅提高。第二天,我们进行同样的游泳测试。86%的人提高了从挫折中复原的能力和整体表现。逆商还可以预测出谁会进步、谁会获胜,而且通过提高逆商,从而对他们的表现水准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我们正在研究利用逆商来提高招募的准确度和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克服逆境的能力很重要,长久以来催生了许多励志的故事,但似乎这一品质是一个人生来就拥有或缺失的。现在我们对此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克服逆境的能力可以帮助每一个人,无论这个人是多成功或多穷困,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学会的。

预测逆商

人们并非凭直觉就能预测一个人会如何应对逆境。我们的研究得出一个非常重要又有些令人惊讶的结果:技巧纯熟、经验丰富且十分成功的教练都无法准确预测运动员会如何应对一个较差的比赛成绩。我们让教练预测谁会进步、谁会退 步,即使是认识这些运动员长达四年之久,教练也只说对了25%,而瞎猜都有50%的正确率呢!

人们并非凭直觉就能准确判断逆商,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测量。

心理健康。 逆商和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在与习得性无助相关的大量研究中,有一项研究找出了这一征状与抑郁之间的密切关系。酒精、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机构(A lcohol, Drug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Agency)的前负责人杰拉尔德·科勒曼博士(Gerald Klerman)首创“忧郁时代(Age of Melancholy)”一词来形容当今这个时代。科勒曼助推的两项大型研究表明,抑郁在人生中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而且抑郁的人数空前地多。正如塞利格曼等人指出的,抑郁症的蔓延、习得性无助的流行和逆境时代同时发生。因逆境而受伤的人容易感到无助,转而觉得抑郁。

身体健康。 在此类规模最大的追踪研究中,克里斯·彼得森、乔治·维兰特(斯坦福大学)和马丁·塞利格曼证实,悲观(我认为这可以等同于低逆商)是日后生活中的一大健康风险。25岁时身体健康的悲观者到了45至60岁健康状况就会比乐观者(也就是逆商高的人)差。韧性研究进一步指出,能从逆境中恢复过来的人健康状况较好。

据《明尼阿波利斯论坛报》(Minneapolis Tribune )报道,杜克大学的心脏病专家丹尼尔·马克博士(Daniel M ark)证实,逆商对于重大手术的术后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询问了1719名接受心脏导管插入手术的男女患者,以评估他们应对心脏病这一难题的方式。有的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而且会持续很久(低逆商);有的则认为这个问题是有限的、短暂的(高逆商)。前者的死亡率是后者的两倍多。

在后续的研究中,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the Montreal Heart Institute)的南希·弗雷索尔-史密斯博士(Nancy Frasure-Sm ith)发现,在222位心脏病患者中, 以抑郁和焦虑来应对逆境的人,其死亡率是乐观应对者的2~3倍。

显然,逆商或者说应对逆境的方式,是身心健康方面的一个新兴且基础的因素。

活力、幸福和喜悦。 在最主观的成功因素中,活力、幸福和喜悦可能是最重要的。只能这么说:在充满困难的世界里,能够克服并攀越逆境的人才体会到最大的喜悦。认为逆境影响深远、无法掌控、持续很久的人最有可能受到伤害。上文提到的韧性研究已证实,小时候就培养了韧性的人成年后会更幸福。

没什么比相信无法掌控影响深远且持续很久的逆境更容易让你丧失活力、幸福和喜悦的了。当你看到你的生产力、创造力、动力、精力、韧性和健康都变差了,你就会开始理解这样一种破坏性应对逆境的方式是如何让一个人丧失生命力的,而你本可以选择开心乐观地应对。这种悲剧的损失导致人们在生命历程中没有了让旅途变得愉悦的热忱、激情或狂热。

这项备受赞誉的习得性无助研究与抗逆性、韧性、自我效能,以及内外控倾向方面的研究共同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成为放弃者或扎营者,为什么他们选择放弃、表现不佳、生产力不足、没有创造力、逃避变革、没有动力、缺乏精力、不够坚定、心情抑郁、无法被赋能、容易生病、缺乏毅力、容易崩溃和畏惧竞争。

逆商的第一个支柱部分与第二个支柱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会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应对逆境的方式与身心健康有什么关系呢?”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