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里

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里

(外)祖父母一辈照看孩子存在很多弊端,父母要尽可能独立地教育孩子。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孩子的父亲要多从中斡旋,与上一辈达成基本的共识:不干预孩子的教育。

为什么不能让上一辈带孩子?

虽然“盐”对孩子很重要,却不是谁都能加好的,因为它要求加盐者本身就具备足够的智识与品格担当,有面对难题时克服一切困难去解决的勇气与责任感。这样的重担,只能落在父母肩上,祖父母这一辈人,无论是他们的年龄还是他们的认知水平,都注定让他们无法承担起这样的重担。

有一个年轻的父亲问我:“我家孩子特别不听话,你说怎么办?”我回答说:“孩子没有天生不听话的,先请你告诉我,平时是谁带孩子?”他说除了我们夫妻俩,还有爷爷奶奶。我又问:“平时你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你教育,还是大家一起教育?”

他说:“情况经常是这样,我们一教育,老人就出来干预,慢慢地,孩子就学会躲到爷爷奶奶身边了。每当我们想教育孩子,老人就会说,孩子这么小急什么呢,你们以前不也是这么淘气,现在不都长得好好的?对孩子干吗这么着急呢?”我说:“那你有没有问过你的父母,你们小时候是谁教育的?”

问题的根源终于找到了。

我并不是说爷爷奶奶不能教育孩子,只是,客观地说,到了他们这个年龄,他们会觉得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可爱的,都是能够接受的。不是说他们没有原则,而是与年龄有关。人过了45岁以后,他的眼窝就变浅了,很容易被感动,更听不得孩子哭的声音,所以一看到孩子被批评教育,他们就会本能地出来阻止。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今天的社会状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比如说,今天的电子产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一旦家长把握不好,就会对孩子的学业、品行、睡眠、兴趣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爷爷奶奶就喜欢孩子待在自己身边,跟他们一起看电视。现在的孩子出现过早地成人化,其实跟他们看这些不适于他们看的电视节目有很大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本应有很多需要他们去做的事情,比如去锻炼身体,比如去交朋友,而不应该像老人一样,只是待在家里看电视,过着“老年式”生活。而这一点很多老人认识不到,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这种“爱”中暗含着“害”。

今天的孩子的学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学习的东西远比过去要多,身上的压力也比过去要大。但有时候爷爷奶奶并不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压力,他们只会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管教孩子,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出问题。

我的孩子与我妹妹的孩子是同一年参加中考的,考试前,我父亲就不断给我妹妹打电话,让她在这一阶段好好管管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从严。对此我妹妹很苦恼,就跟我说,哥哥你要跟爸爸说一下,他的电话让我压力很大。我很理解妹妹的苦恼。一般来说,中考之前,孩子的知识积累程度已经基本定型,短时间内的突击复习不会有太大效果,此时更为重要的是舒缓孩子的精神压力,减轻他的心理负担,让孩子能以积极、健康、乐观的状态迎接考试。

一天我下班回家,正好父亲又跟我说起在中考前要从严管理孩子的事儿。我就对他说:“爸爸,你教育孩子的责任已经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结束了,以后孙女和外孙女的成长,主要是她们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责任了。”后来我母亲对我说,我爸听了我这话以后,闷闷不乐了好几天,觉得我不是把你们都教育得很好吗,怎么我说几句,你们就不高兴了。

后来我对父亲说,不是我们不高兴,而是你有时候所做出的判断和指示是有问题的。

有时候,孩子的成长与我们对自己父母的敬重之间免不了会有失衡与冲突的地方,要想事事兼顾、事事周到并不容易。对此我的原则是:我们要更多地站在孩子成长的一边。

原则性问题不可妥协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还要警惕一种现象:所谓的“真理”往往掌握在脾气最坏的人手里。谁脾气坏,谁脾气大,谁就说了算。

现在年轻一代父母的心智成熟较晚,年轻父母因恐惧上一代的威严,或贪图自己的享乐,而放弃孩子教育权的比比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孩子极度地不负责任。

这一类的反面例子特别多。一次在无锡讲课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妈妈对我说,她的老公就是被他爸从小打到大的,以至于他现在见到他爸还依然会脸色苍白,胆小如鼠。孩子的爷爷不在家时,他在家里作威作福,脾气很大;但只要爷爷一回来,他就会像见了猫的老鼠一般躲在房间里不出来。爷爷不在家时,他对孩子非常严厉;爷爷一回来,哪怕孩子在外面闹翻天他都不出来。

其实,很多情况下,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是跟错误、跟灾难在拔河,有时候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妥协,表面看上去有助于家庭和谐,但是这个和谐是以牺牲、损害孩子的成长为代价的,这样的和谐并不是真正的和谐。

每逢寒暑假,时常有一些年轻老师会跟我说,一个学期下来太辛苦了,假期我要好好地出去玩儿一下。我总是会问一句,你去玩儿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带上孩子呢?这些老师经常回答说,怎么能带上孩子呢?我本来就是想去轻松一下,要是带他去了,我还怎么玩儿啊?我说那孩子呢?交给爷爷奶奶啊!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提醒他:你的父母并没有责任要帮你带孩子,而且他们也很难真正带好孩子。

对那些贪玩的年轻父母,我很想强调的是: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教育,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所以你生出一个孩子,就是生出了一生的责任;当你的休息娱乐跟孩子的成长发生冲突的时候,还是应以孩子为重。

从怎样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的角度来看,父母独立地管教孩子一定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父母二人要达成最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不管爷爷奶奶怎么疼爱孩子,都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做到不干预你们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不能让他们用错误的方式、用特别霸道的方式来干预你们的教育,来庇护孩子的错误,爷爷奶奶哪怕有过度溺爱孩子的行为,也都问题不大。但如果事关孩子的教育,则一定要认真对待,不可轻易妥协。

我经常对一些年轻的妈妈们说,说一句心肠比较硬的话,你们一定要掌握住孩子的教育权,哪怕有时候家庭里会因此出现一些不愉快,也决不要轻易后退。

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另外一个事实:在今天的很多大中城市,有60%以上的家庭是三代同堂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子孙女的成长也投入了很多的心血与精力,他们对孩子的呵护与疼爱,也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段美好记忆,而对老人来说,能跟孩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也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中国有句古话:家和万事兴。要想家庭幸福,必须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而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里,四个大人的关注重心几乎全在孩子身上,而在产生家庭矛盾的原因里,与家庭教育相关的问题占了其中很大的比例。因此,要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与长辈达成共识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双方分歧较大,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做更加深入的交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但无论如何,父母必须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绝不能把教育权轻易地让给孩子的爷爷奶奶。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

● 父母要有权威,如果父母没有权威,所有的教育都是无效的;

● 家庭要有共识,才能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

● 要尽可能避免各种混乱的干扰,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不至于混乱。

也就是说,首先,夫妻双方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明确一个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孩子应该由他自己的父母来养育。如果一个家庭三代同堂,还是老一辈当家,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好的家庭生态,它会使得第二代的精神始终无法独立,进而又会影响到第三代的健康成长。

父亲的角色至关重要

有很多的妈妈向我反映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父母很难和老人们达成共识。我说为什么很难呢?她们说因为爷爷奶奶根本就听不进去自己的意见,他们总是认为,我才是有经验的人。我说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请你的先生出来跟他的爸爸妈妈沟通。但是很多妈妈,特别是年轻的妈妈们会说,自己的先生非常害怕或者非常依赖他的爸爸妈妈,一遇到双方发生冲突,他总是躲到后面去,导致做儿媳的在中间成了夹心饼干,既苦恼又束手无策。遇到这种情况时,年轻一代的父母就应该多动点脑筋了。

我有个朋友,家里也是三代同堂,为了让全家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她就买了一本我的书送给老人家看,老人家看完,觉得书里说的挺有道理,就这样,全家通过交流这本书的方式达成了共识。但在这个例子里有一点稍微有点特殊,就是这个家里的老人家是孩子的外公外婆,平时家人间的交流与学习的氛围就比较好。相对而言,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如果发生在一个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孩子组成的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如果还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了。设想一下,假如儿媳妇买了本家庭教育的书给爷爷奶奶看,爷爷奶奶往往会觉得“你这不是说我教得不好吗”,就很容易损害家庭关系,严重的甚至会形成冲突。

在这样的家庭里面,孩子爸爸的角色尤为重要。他要担负起更多的沟通责任。设想一下,由他出面将家教书拿给爷爷奶奶,效果肯定会比儿媳妇拿过去好。

我认为,越是容易发生矛盾的家庭,父亲越不可退缩、回避或骑墙无主见。另外,父亲的教育越是明确、尽责,对孩子的成长就越为有利。孩子身上的很多品行,诸如坚毅、果敢,对自己所热爱或责任所在的事竭尽全力地追求、探索,这些往往是来自父亲的启迪与鞭策。上海有一位教育学者,他的父亲毕业于名牌大学,聪明而有成就,在家中事事都说一不二,渐渐地,他的母亲成了他父亲的应声虫,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管了。他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与父亲经常因为孩子的问题发生冲突,最后只好带着孩子搬出去住。没想到父亲为了“引诱”孙子,每到周末就会烧很多好吃的菜,打电话叫孙子过去,并把我那个朋友小时候的各种丑事作为笑话讲给孙子听,用以取悦孙子。我这位朋友在对他父亲抗议无果之后,最后只好连周末也不让孩子去爷爷家里了。结果老爷子气得三个月不接他的电话。我的朋友说,这当然是对亲情的一种伤害,但是为了孩子着想,实在没办法时,只能扛起这样的责任做出这样的决定。

对我朋友的做法,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能绝对地说他做得对还是不对,只能说他根据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体现出的是他的责任与勇气,对他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言传身教。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了一个关于男女比例的问题。很多调查数据表明,当今社会青少年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男生人数远多于女生,从我走过很多学校的直观所见,在初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皆是如此,但是经过中考之后,这种情况却发生了逆转:到了高中阶段,尤其是比较优质的高中,女生则明显多于男生。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发现,我的一位朋友,在上海做高中生性别研究,他也告诉了我相同的研究结果。而在高考中,女生成绩全面超越男生的现象则更是由来已久。很多研究者在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女教师就成了主要的教育者。殊不知,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担任教师工作的都是女性居多,显然中国并不是特例,但其他国家却并未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在我看来,中国男孩的危机其实不光表现在学习与考试能力上,更反映在性格、责任与勇气上。孩子到了九岁以后,父亲就成为影响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成长的关键。如果父亲长期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会让这些男孩在成长之路上缺少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无法体悟到男孩天生就应具备的责任与担当,勇气与坚毅,从而放任自己沉溺在娱乐与享受中,而不能自觉地投入到刻苦勤奋的学习与工作中,进而造成了他们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走入社会中,都缺乏竞争力的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解决之道,我常会用这样一句老话来摡括:“女主内,男主外。”也就是说,母亲帮助孩子形成丰富健全的情感世界,父亲则促进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父亲不缺席,男孩才能更像男孩,女孩才能更像女孩。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