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罗马帝国衰亡史

君士坦丁与马克森提乌斯对决

君士坦丁与马克森提乌斯对决

君士坦丁虽然对马克森提乌斯的言行举动深恶痛绝,也同情罗马公民的处境,但是他并没有想要拿起武器去惩罚这个暴君,解救民众。事实上,君士坦丁是出于慎重才克制了野心,而不是顾虑到正义才按兵不动。

但是不久,马克森提乌斯就轻率地主动向这个强敌挑衅。

马克西米安死后,依照惯例,生前所有的称号全遭受剥夺,雕像也一一被破坏。出人意料的是,在父王还活着时就已经对其加以迫害的马克森提乌斯,现在反而装成是在追悼马克西米安,并且下令立刻销毁建立在意大利和阿非利加的君士坦丁皇帝的雕像。

一心期望能够避免发生战争的君士坦丁,深知采取军事行动的困难与影响的重大。他开始时忍受屈辱,想要以协商的稳重手段提出补偿条件,但这都是白费力气。最后他明白了,面对马克森提乌斯的野心,除了拿起武器保卫自己以外,没有别的途径。

马克森提乌斯毫不掩饰自己想要染指西部帝国主权的野心,他早已集结大军,准备从雷蒂亚向高卢进攻。马克森提乌斯并不期待会得到李锡尼的支持,但他狂妄地认为达尔马提亚军在特别的奖赏与各种保证的诱惑下,不久即会站在他那边。

君士坦丁皇帝在事情未定之前虽然谨慎小心,可是一旦采取行动就丝毫不再犹豫。他秘密接见元老院和以市民之名派遣来的使者,听到群众对解放首都的期望后,就不顾谨慎的大臣会议的劝诫,决心向意大利中部发动攻击。

这个计划确实是个壮举,但也是一场大冒险。只要想起先前两次进攻的失败,当然也可以预料到其危险性。

仰慕马克西米安先帝之名,先前两次战役都站在先帝之子那边的老兵们,利害关系姑且不论,为了名誉,他们也不可能再度倒戈投敌。

马克森提乌斯将禁卫军作为维护宝座的主力,包括已经服兵役的意大利士兵以外的国内壮丁在内,兵力增强到以前的规模,多达八万人。另外还有在阿非利加造成胜战契机的摩尔人和迦太基人部队,共计四万人。西西里也依据自己的能力,提供不少士兵。

结果,马克森提乌斯军由十七万步兵和一万八千骑兵组成,同时意大利的财富也足以供应战争资金,谷物和其他的粮食则从邻近各行省征收,大量储存,奥援不虞匮乏。

至于君士坦丁军则只有九万步兵和八千骑兵,而且这时候必须特别顾及莱茵河的防卫,所以如果不想让国家安全成为私人抗争的牺牲,就只能带刚过半数的兵力前往意大利战场。因此,君士坦丁率领的军队总数大约只有四万而已。

然而罗马的军队士气不振。在此之前,大家都远离危险,在浴场、剧院等场所的奢华玩乐中变得手无缚鸡之力。士兵们走向战场的脚步非常沉重,而且主力部队由几乎已经忘了如何使用武器作战的老兵,以及对战斗一无所知的新兵组成。

至于高卢军则长年守护边境,与蛮族撕杀,历经百战,练就一身强健体魄,军纪严明,锐不可当。

两个率领军队的领袖也显示出相同的差异。马克森提乌斯之所以想征服对方,不是出于狂妄,就是受到周围的人吹捧拍马而乐昏了头。要征服对方的念头不可能持续太久。果不其然,征服对方的想法被追求快乐的念头取代,再加上他自知“缺乏经验”,战意竟迅速萎缩了。

相比之下,君士坦丁不但性格坚毅,而且早就经历过一切变化和战斗,因此熟谙指挥官的职责,永远充满信心。

君士坦丁选择经过科蒂埃阿尔卑斯,也就是现在的塞尼山的大道为前进方向,冲进皮埃蒙特平原,攻击之迅速简直有如闪电。直到这个时候,马克森提乌斯还没有掌握敌军开拔离开莱茵河的准确消息。

位于塞尼山麓的苏萨四周有城墙环绕,还有充足的守备队阻止侵略者前进。对擅长速战速决的君士坦丁军来说,再也没有比包围更耗费时间、更令人心急如焚的了。

于是他们刚抵达苏萨,立即火攻城门,梯子挂上城墙,在箭和石块有如雨下的紧急情况中挥舞白刃冲锋上阵,守备队大半丧生。战斗后君士坦丁出于政治考虑命人灭火,全城得免焚毁之灾。

不过殊死战行将登场,离苏萨约四十英里的都灵平原,马克森提乌斯的几名将军率领的大军就集结在那里。

当时意大利军采取的是所谓的楔形密集队形,也就是前锋突出,两侧向左右大大展开。这种战法可以轻易突破敌阵,用马蹄踩死敌人。

而君士坦丁则采用和以前奥勒良皇帝在类似场面使用的相同手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战况或许就会如意大利军预料的那样进行。

面对君士坦丁军利落、迅速地变化队形,动作迟钝的敌方骑兵部队饱受戏弄,被分割成数截。马克森提乌斯军一片混乱,四处溃逃。虽然不久就奔窜到都灵,但市民拒绝敞开城门,因此除了少数例外,其他士兵全在追赶过来的敌人的白刃下倒地毙命。

都灵此次的协助大获胜利者的赞赏,因此受到了宽大对待并享有恩典。

君士坦丁皇帝如此进入米兰,北从阿尔卑斯山起南到波河为止,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慑服于他的权威,热烈欢迎他的军队凯旋。

君士坦丁在战场上大展雄风时,马克森提乌斯仿佛对自己领土内的战乱和新的危险毫不在乎,依然耽溺在逸乐中。也许他想掩饰自己军队的失利,所以逃避到妄想中,因而无法应付迫在眉睫的危险。

面对君士坦丁迅如闪电的攻击,马克森提乌斯几乎没有来得及感受自身的危险。这个昏君脑海中还念念不忘过去的威名,以及他那早已人尽皆知的慷慨大度,他相信这次也可以击退高卢军。

然而事到如今,将军们——以前在马克西米安的指挥下历经百战、有能力的将军们——也不得不向这个软弱无能的先帝之子坦承大事不妙,建议他必须集结残存的势力以免灭亡,马克森提乌斯的妄想被拂拭殆尽。

马克森提乌斯还有将自己的利益与安全和君主的意见结合在一起的禁卫军,另外也有匆忙编组成的大规模军队。这些新兵比先前在都灵和维罗纳的败战中丧生的士兵总数多一倍,而且资金也相当充裕。

但即使如此,这个没有作战经验的皇帝,根本就不想站在军队前方指挥;不只不想指挥,甚至在攸关存亡的会战之前,虽身为将领,他却只会在那里发抖。而且和一切“恐惧产生迷信”的例子相同,他神情沮丧地倾听对自己和帝国命运的不祥预言。

在大竞技场大吼大叫的民众现在都涌到宫殿门前,听到民众对胆怯的皇帝还不上战场的指责,以及对君士坦丁威武的称赞,他倍感屈辱,于是他最终下定决心要冲锋上阵。

当时君士坦丁的攻击之迅猛,经常被拿来和以前恺撒征服意大利的速度相比。的确,从攻陷维罗纳到结束战争只费时五十八天看来,那样的比较显然并不夸张。

君士坦丁最担心的是,马克森提乌斯出于害怕,不,出于谨慎,会逃避决战,选择固守城池,高挂免战牌。罗马城存粮丰富,不可能挨饿。对君士坦丁来说,战况一分钟也不能拖延。因此,被视为胜利最高荣誉的首都,或许很难免于战火之害。

但出乎意料,当君士坦丁来到离罗马约九英里的萨克萨鲁布拉,就发现马克森提乌斯军早已经在等待着要大战一场。只见意大利军前锋密密麻麻布满了广大的平原,后方队伍则一直绵延到远方的台伯河畔。这样的阵式显然并无撤退计划。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