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李世民传

恨铁不成钢

恨铁不成钢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承乾,是他出生地承乾宫的名字,含有继承大业的意思。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619)。这一年,李世民还在外面打仗,李承乾出生后就一直跟在爷爷李渊身边。他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被立为太子,这一年李承乾八岁,由于天资聪敏,李世民对其十分喜爱,请了才学品德最好的老师悉心教授太子。起初李承乾也表现良好,等李承乾年纪稍大一点,李世民出游时,就让太子监国,他也不负父望,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按理说,有父母的爱护栽培,有老师的严格教导,自身也足够聪明,这样发展下去,李承乾继承大统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也令李世民的苦心尽废。

李承乾成年后好歌舞美色,四处狎游,不务正业。不过他害怕父亲知道,不敢暴露行迹。而且他伪装得极好。每次临朝视事,他都满口忠孝仁义,退朝后,就与那些宵小之徒玩得不亦乐乎。

李承乾的脚有残疾,行走困难,而他的弟弟李泰才华出众,为当时之人所称誉,于是李世民渐渐地偏爱李泰。这样,李承乾不大安心了,他害怕自己被废,对李泰又忌又恨。偏偏李泰也自负才能,暗中怀了夺位之志。于是李泰与太子各树朋党,相互攻诘挑衅。

太常寺有一个十多岁的乐伎,长得秀美多姿,能歌善舞。李承乾十分喜爱,就把他收到自己帐下,给他取名“称心”。此事不知怎么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大怒,立即派人把“称心”抓走杀掉,并将与此事牵连的几个仆人也全都杀掉。李承乾认定此事是李泰告密所致,遂对其恨之入骨。

之后,李承乾的言行举止并没有回到国家未来领导人的轨道上来,恰恰相反,他更像一个问题少年,不断与李世民对着干。可能他对“称心”是真心爱慕。毕竟,他从小被当作政治领袖培养,听到的大道理虽多,得到的家庭温暖却很少。与“称心”之间的欢爱恐怕是真的令他痴迷。“称心”被杀以后,李承乾干脆称病,几个月都不上朝,在东宫单独空出一间房子,塑了“称心”的像,两旁列了人偶车马,让宫人早晚前去祭奠。李承乾自己也常常到这里徘徊哭泣。

“称心”死后,李承乾开始破罐子破摔。他常常命奴仆数十百人专门学习伎乐,梳胡人的椎形发髻,剪彩帛为舞衣,歌舞鼓乐,通宵达旦,声闻于外。这段时间,正好是于志宁、孔颖达受诏辅导太子,于志宁作了《谏苑》二十卷来规劝太子,孔颖达也天天劝说不停。李世民知道于志宁和孔颖达的辛苦后,给予二人厚赏,却对李承乾无可奈何。李世民对儿子李承乾越来越疏远。

不久,于志宁母亲去世,他便回乡丁忧。李承乾派人跟到于志宁家中去暗杀他。两名刺客到了于志宁家,发现于志宁为母亲守孝,睡在破席上,头枕着土块。刺客深受感动,没忍心下手就回去了。可是,李承乾并没有回心转意,又派了几个刺客去杀魏王李泰,结果也没成功。后来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欲逼宫谋反,此事被齐王李祐谋反案牵连出来,李世民就召李承乾问讯。查明之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李元昌被赐自尽,其余人被诛杀。但太子身边的辅臣,包括其师令狐德棻、张玄素等人皆被李世民赦免。贞观十九年(645),年仅二十六岁的李承乾死于流放地。消息传来,李世民十分伤感,罢朝一天,以国公之礼安葬了他。

回想李承乾幼年时,深受祖父、父母恩宠,处处鲜花烈焰,前程一片光明。可是最终结局却如此不堪,究竟是谁之过呢?难道富贵之家出荡子,帝王之家也一样吗?可惜李世民一片心血,尽付流水!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