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中崛起,启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想 法似乎理所当然。怎么说,这都是一个拥有许多共同事物的大陆国家。他们都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而形成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思考相似的欧洲文化。基督教是他们的主要宗教,回溯更久远的历史,这些国家从罗马帝国的时代继承了同样的文化遗产,使他们在社会组织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可是,尽管有这么多共通之处,在20世纪浮上台面的却是他们的分歧和隔阆,他们因而走进一场残酷、自相残杀又旷日持久的战争,导致大量的人死亡。此后,融合成了欧洲领导人的核心任务。融合代表了最可能实现持久和平的希望,是各国以共通性为基础,抛开之间的分歧,并将它们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最明显方式,这能确保以后再也不必因为有人
认为的自作孽,而遭受如此可怕的后果。
确定这是项重要任务后,他们着手建立必要的机制。1951年, 他们签订了《巴黎条约》,成立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他们就建立共同市场、共同农业与运输政策的《罗马条约》的提议达成协议。“冷战”结束后,共同体演变成了欧盟,并扩大至包括27个成员。其中的17国采纳了欧元作为统一货币。
除了和平,融合还具有其他巨大的潜力。一个在意义上整合的 欧洲将拥有更大的经济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它在国际事务上可以有更大的发言权。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更强大的欧洲。如果欧洲人进一步加强融合的努力,接受一个财政部长,甚至一个外交部长和一个国防部长,其硬实力的提升将是巨大的。看看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他们基本上是迁居至另一个大陆的欧洲人,放弃了不同的语言和对原来部族的忠诚。如果欧洲的融合达到相同的程度,成了欧洲合众国,美国人所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作为一个实体,欧洲的人口比美国人口(5亿对3.1亿)还多,经济规模也比美国大六分之一。这样的欧洲在角逐世界领先超级强国的竞赛中,肯定有获胜的希望。
可惜,所有的迹象都指向欧洲不可能完全融合。欧洲国家迄今 未能成功让单一货币行得通,要进一步发展到单一外交政策或单一军队的可能性更小。欧洲国家有各自可追溯到好多个世纪前的历史,每个国家对自身的传统深感自豪。尤有甚者,它们都想保留本身的语言,因为语言背后有着荣耀和文学。美国决定重新开始,而创建了新文学,但欧洲却无法这样做。尽管英语在其他国家已是第二语言,欧洲大陆国家永远也不会接受它作为唯一的工作语言。
那么,欧洲在世界占着什么位置呢?它在国际舞台上将只是次 要的演员。面对美国、中国和未来也可能成为大国的印度,欧洲终将沦为配角。大部分欧洲国家将理当如此地被视为普通的小国。尽管德国因为在大屠杀期间杀害了 600万犹太人而仍然充满内疚,所以不希望当出头鸟,但基于其人口和经济成就,德国可能还是可以独自发挥影响力。英国也因为与美国有特殊的跨大西洋关系,而将保有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与美国、中国和印度同桌而坐的格局中,欧洲难 以指望能有什么作为。一些欧洲领导人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毕竟他们仍怀有自尊自大的历史感,而且长久以来在国际事务的博弈中,他们也确实相当有经验。但无论如何,这都是4000万、5000万或8000万人口的国家在与13亿人的中国及12亿人的印度较量。一个分化的欧洲是更容易应付的,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国只需要处理与个别国家,而非一组国家的关系。每一个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依赖,肯定比中国依赖它们更甚。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转为由国内消费驱动,情况更将如此。
然而,欧洲的国际话语权减弱,不会造成其生活水平出现同等 程度的下降。如果它能承受欧元终结的冲击,就可以回到过去。尽管欧洲在国际事务上失声,这个大陆上的国家所拥有的高水平教育和技能,足以让欧洲人过上好生活。个别国家将有些衰退,但会根据自身的竞争力水平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欧洲人的生活还是能够过得很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