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名著 > 科學的40堂公開課

06 御醫蓋倫

6御醫蓋倫
p

蓋倫[1]聰明絕頂而且自命不凡。他筆耕不輟,作品裡全是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他的諸多言論千載流傳,任何其他的古代作者都無法企及,由此可見世人對蓋倫著作的高度評價。他的專著有厚厚的二十冊流傳至今,而這只是他作品的冰山一角。所以,我們對他的瞭解比對其他的古代思想家更多。蓋倫也寫文章自誇,不過這點無傷大雅。

蓋倫出生於帕加馬(Pergamum,現位於土耳其),那裡當時是在羅馬帝國的邊境。他的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建築師,小蓋倫天資卓越,並在希臘接受了系統性的教育,包括學習哲學和數學。誰知道是怎樣的一個神夢啟示了他的父親,說他將成為一名醫生,反正,蓋倫轉行學醫了。父親過世後,他繼承了豐厚的家產,遊學多年,沉浸在埃及亞歷山大城著名的圖書館和博物館裡。

回到帕加馬後,蓋倫成了一名醫生,負責救治「鬥劍士」——為了娛樂富人階層,被選出在競技場裡互相打鬥,或者和獅子等其他野獸廝殺的男人。照顧他們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在每場搏鬥之間,他必須處理好傷者,好讓他們能夠繼續戰鬥。我們從蓋倫的描述中得知他對自己非常滿意。他在創傷外科方面累積了非凡的經驗,也在富人圈裡聲名遠揚。於是,大概在西元一六〇年,他到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在那裡開始撰寫解剖學(有關人類和動物身體結構的研究)和生理學(有關結構功能的學科)方面的文章。他曾經陪同皇帝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出征,這個皇帝寫了流芳百世的《沉思錄》(Meditations)。他們在漫長的行軍途中共同探討哲學問題,蓋倫贏得了馬可.奧理略的器重和鼎力相助。重要人物源源不斷地登門求診,按照蓋倫的說法,來看病的人該好的全好了。

蓋倫的醫學偶像是希波克拉底,儘管他已經離開了五百多年。蓋倫賦予自己的使命是完成和發展大師的遺志,從許多方面來看,他也的確說到做到。他評註了希波克拉底的多本著作,並坦言自己的很多觀點都受到了希波克拉底的啟發。他是一個語言高手,精通詞義變化,所以他對希波克拉底的評註一直備受青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把希波克拉底的體液學說完善成體系,隨後該體系被應用了一千多年,其影響力可想而知。

體液的平衡與失調

蓋倫行醫的核心依據是體液的平衡和失調。他和希波克拉底一樣認同四體液學說——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各具冷、熱、乾、溼的特點。而要治療疾病,必須選擇「相反」的療法,施以同樣的強度。比如,治療三級溼熱病,應該用三級乾冷處方。再比如,患者流鼻涕、發冷,應該服用乾熱的藥物和食品。藉由重新調節體液,人可以重返健康的「均衡」狀態。說起來這是一件循規蹈矩、簡單易行的事,但現實中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醫生需要瞭解病人的大量訊息,然後再慎重地對症下藥。而蓋倫總能及時糾正其他醫生時有發生的錯誤,所以大家都相信他的診斷和療法勝人一籌。他是一個精明的醫生,既關注健康和疾病的生理層面又注重精神層面,口碑頗佳。曾經有一個少女,每次在城裡看見英俊的男舞者演出就心跳加速、雙腿發軟,蓋倫對此的診斷是「相思病」。

蓋倫還提出了觸摸脈搏這項經久不衰的醫學技能。他寫過有關脈搏的論文,脈膊快或慢、強或弱、規律或凌亂,對診斷疾病很有幫助,不過那時他還不知道血液循環的理論。

蓋倫比希波克拉底對解剖學更感興趣。在古代,解剖人體為社會不容,蓋倫當然也不例外,雖然有屈指可數的幾個醫生被允許檢查罪犯的身體,但也是在他們活著的時候。所以蓋倫不放過任何可以解剖動物屍體或檢驗人體骨骼的機會。他透過解剖豬、猴等動物,領悟人體解剖結構,有時機緣巧合能碰上一具腐爛的屍體,或重傷中暴露出的皮膚、肌肉和骨骼結構。現代科學仍用動物進行研究,科學家們必須詳細地標明實驗數據的來源,可是蓋倫總是忘記標明來源,這實在讓研究者頭疼。

在蓋倫看來,解剖學不但自身意義重大,而且對於理解器官功能的作用也不容小覷。他最具影響力的論文之一《論人體各部位的功能》(On the Uses of the Parts)就透視了各「部位」即器官的結構,以及它們在整個人體機能中所起的作用。蓋倫推斷:各器官都肩負使命,否則它就不會出現。你也這麼想吧?(我懷疑他沒見過闌尾。那個消化器官裡的小不點,很久以前負責消化植物,但是現在一點用處都沒有了。)

以「靈氣」體系解釋人體的運作

身體機能的核心是一種古希臘人稱作「pneuma」的物質,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詞彙對應,我們暫且用「靈氣」代替,記住這裡還有「氣」(air)的含義。即便現在,有一些醫學名詞也以它為基礎,比如「肺炎」(pneumonia)。蓋倫認為人體內有三種「靈氣」,瞭解了它們各自的功能,就掌握了人體功能的要點。其中最基礎的「靈氣」與肝臟相連,主導營養。蓋倫認為肝臟可以把胃消化過後的物質運送進血液,然後補充進「自然靈氣」,這些血液再從肝臟經過靜脈分布全身,為肌肉和其他器官輸送營養。

蓋倫還認為,有些血液流經肝臟通過一根粗血管——腔靜脈——到達心臟,進一步接受另一種靈氣的淨化,即「生命靈氣」。在這一過程中,心臟與肝臟合作,一部分血液通過肺動脈(起自右心)把營養送到肺,並和我們呼吸進去的空氣融合。與此同時,一部分心臟的血液通過心臟中間的膈膜從右流到左,因為注入了「生命靈氣」而變得鮮紅。(蓋倫注意到,動脈血的顏色有別於靜脈血。)心臟左邊的血液則順著主動脈——運送血液離開左心室的大動脈——流出,溫暖人體。蓋倫肯定了血液對於個體生命的重要性,但是他對血液循環還一無所知,這讓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在差不多一千五百年後搶了頭功。

在蓋倫的理論裡,還有一部分血液從心臟奔向大腦,在那裡和最精細的第三種靈氣——「動物靈氣」——相遇後,透過神經系統分散,它賜予大腦特殊的功能,它讓肌肉動起來,因而我們可以運動;它讓感官可以被靈活運用,因而我們可以感知外部的世界。

蓋倫結合一些重要的器官(肝臟、心臟和大腦)建立了三種「靈氣」的體系,一千多年來無人質疑。我們應該記住的是,蓋倫主要利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人在健康時身體的運轉方式。他在診治病人的時候,仍然信賴希波克拉底的體液分類法。

蓋倫在其他的醫學領域也一樣揮灑自如,比如他論述了藥物和藥性、如肺病等特殊的器官疾病、衛生學、保健、精神和身體的關係等。事實上,他的思維非常具有前瞻性,他堅持醫生應該是哲學家和偵探的結合體:既是思考者,也是實驗者。他強調醫學首先是一門理性的科學,所以他銳意進取,博採眾長。後來那些自認為已經成為科學飽識之士的醫生們,依然欣賞蓋倫寬廣的思路和可行性建議(它們建立在他豐富的經驗之上)。縱觀西方醫學史,沒有哪個醫生的影響力像蓋倫這樣曠日長久。

蓋倫的影響力能久經時日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他高度認可亞里斯多德,兩個人經常探討交流。他們都是研精鉤深的思想家和精力充沛的研究員,都相信世界是精心設計的傑作,也都讚美設計者。蓋倫不是基督徒,但是他相信一神論,這使他輕而易舉獲得了早期基督教的包容。其次,他的自信讓他看起來無所不知。像多數長期著書立說的人一樣,他有時也前後矛盾,但他總是對自己的觀點言之鑿鑿。因此,後人給了他一個可以引以為豪的頭銜——「神醫蓋倫」。

克勞迪亞斯.蓋倫(Claudius Galen,一二九-約二一〇),古羅馬時期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醫學大師,他被認為是僅次於希波克拉底的第二個醫學權威。蓋倫不僅是一名醫生,也是一位動物解剖學家和哲學家。——編注 back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