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可复制的沟通力

三步走,组织高效演讲

三步走,组织高效演讲

沟通力的最高级体现就是演讲。所以,在这本书的最后,我们来说说怎样组织一场高效的演讲。良好的演讲口才是职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也是人和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利器。

在我们即将开始一场演讲时,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感觉,那就是紧张。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人的一种天性。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要外出狩猎,这时候如果发现自己被别人或野兽盯上了,肯定会特别紧张、害怕。久而久之,这种感觉就演变成了人类的一种特性。所以在演讲时被台下的观众盯着,演讲者产生紧张是不可避免的。

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就是把演讲当成自己送给别人的一个礼物,即我要把我的观点、我的经验送给你。对方喜欢当然最好,如果不喜欢也没关系,既然是送礼物,对方喜不喜欢那是他们的事,我的心意到了就好。如果每个演讲者都能带着这样的心态组织演讲,紧张感就会大大缓解。

那么,一场演讲到底该如何组织,才能真正吸引听众,给听众带来美好的享受和有价值的收获呢?我曾读过很多演讲方面的书,自己也做过很多场演讲,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高效演讲》中提到的三点精华内容,分别为坡道、发现和甜点。

坡道

什么是坡道?在我看来,坡道其实就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建立的连接。很多人在演讲时都会犯一个错误,认为只要自己一开口,台下所有的听众就会立马进入听讲状态,其实并非如此,当然,除非你的演讲开头足够吸引人。

坡道,就是你在开始演讲时所说的那几句话,并且这几句话应该能马上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样的演讲才具有足够高的坡度。当听众跟着你一起“爬坡”后,你再说什么,都能让听众保持兴趣。简单来说,构建坡道就是要让你的演讲有一个能吸引听众的开头。因此,最有效的开头方式就是以与听众有关的内容开头。

我在上台开讲前会先问听众:“你们有没有感觉演讲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这个话题与谁有关?自然是与台下的听众有关,这时听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住:“是啊,演讲很令人害怕!”“啊,为什么老师会这样说呢?”……这些都是听众产生兴趣的表现,接下来大家自然也会愿意听我的详细分析。这就构建了一个成功的坡道。

相反,如果我一上台就开始说自己一年做了多少场演讲,我自己又是一个多么善于演讲的人,我的演讲经验是什么,等等,大家或许很快就会失去兴趣,甚至觉得我这个人真能吹牛!

这两种演讲的开头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第一种开头是以“你”“你们”为重心来说话,而第二种是以“我”为重心来说话。所以,要成功构建坡道,就一定要以听众为中心,说与听众有关系的内容,而不是以演讲者自己为中心,也就是说,要做到“多说你、你们,少说我”。

构建坡道的方法有很多,但要构建精彩的坡道只需思考一个问题:听众为什么要在意你的演讲?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一个绝妙的坡道。所以在构建坡道时,要尽快向听众表明你将带给他们的价值。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技巧来构建坡道:

● 提出一个听众关心的问题。

● 运用“想象”这个词,比如“你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种情况……”

● 讲一个有趣的案例或小故事,引出话题。

● 引用一些令人意外的统计数据。

……

比如,当你向听众提出一个问题时,通常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因为人类大脑有个习惯,只要有人问问题,它就想要回答。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但确实存在。

再比如,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也可以构建坡道,只是故事别太复杂。当你讲道:“我儿子今天跟我说,老师留了一个很奇怪的作业……”听众的注意力立刻就会被吸引过来,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奇怪的作业”。

还可以用数字或数据来开头,例如:“大家知不知道,全球现在的污染面积已经达到……”

总之,坡道就是要把听众拉到你的演讲当中来。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坡道的时间不要太长,有研究发现,在听众决定是否听你的演讲之前,你只有7秒钟的时间可用。因为人的关注力只能持续7秒左右,如果7秒之后你还没进入正题,或者说了半天都拐不到正题上,听众很可能就会感到厌烦了。

发现

在用坡道成功地捕获了听众的注意力后,接下来就要进入演讲的主体部分了,这部分内容就是“发现”。之所以称主体部分为“发现”,是因为你即将说出自己的见解,应该可以引导听众有所发现和收获,而不是强制性地将信息灌输到他们的大脑之中。

在发现部分,一般要分为三个模块,或者说要归纳出三个要点,最多不要超过五个,否则听众记不住那么多内容。而且这三个要点应该是有逻辑的,比如按照时间逻辑来讲,就是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未来怎样;按照分类逻辑来讲,可能是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比如,我要给大家讲讲如何开一个书店。怎样才能把书店经营好,有声誉、能赚钱?经过多年的经历和经验总结之后,我总结出开书店的三个最关键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品牌,这时就可以讲品牌的重要性、如何打造品牌等等。如果要详细讲解,你会发现能讲半个小时;但如果简略地讲,几分钟就能讲完;这个可以根据自己的演讲时间来设定。第二个因素就是营销手段,你运用了哪些营销方式、效果怎样。第三个因素就是领导力,如果你不具备领导力,就不能管理好员工,员工的工作效率低,就会影响书店的业绩。

这样一来,整篇演讲就被拆解为三个不同维度的内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听众也能从中吸取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如果“发现”具有逻辑性,那么你在拆分这些模块时就会比较容易,因为每个模块之间不会重叠,它们之间要么是不断深入的递进关系,要么是分门别类的维度关系,要么是各种平行的并列关系,总之可以让这部分内容听起来更加简洁、清晰,便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我平时在跟大家分享一些好书的时候,也很重视坡道和发现。在构建完坡道,进入发现部分后,我会保留书中的一些东西,是什么呢?如果大家听过我讲书就会发现,虽然我讲的内容要比书上的实际内容少得多,但重要的部分都在。而我保留的东西,要么是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要么是有价值的统计数据,要么是有科学性的实验,或者是很有震撼性的故事。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就能将这本书的科学性、趣味性等有价值的东西都保留来了,然后再讲给听众听,这个演讲就会很吸引人。

甜点

甜点就是演讲的结尾部分。为什么把结尾部分叫作“甜点”呢?因为这里要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为听众创造一种感觉,比如紧迫感、诱惑感、惊喜感等。

我在跟大家分享《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这本书的时候,在结尾部分就设置了一个“甜点”。那么,我是怎么讲的呢?

我说:“达·芬奇在临死前一周的一天,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一条笔记,说明天一定要搞清楚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形状。那么,你们知道啄木鸟的舌头是什么形状的吗?”

大家都回应说“不知道”,我接着说:“啄木鸟在啄树的时候,力量很大,对吧?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用啄木鸟啄树的力量去撞树的话,可能一下就撞死了。但啄木鸟却可以一直啄,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啄木鸟的舌头是它的喙的三倍长,平时不需要啄树时,它就把舌头缩回来,再从下颚穿出,向后绕过后脑壳,再从脑顶前端插入右鼻孔里固定住,留下左鼻孔用于呼吸。而当它啄树的时候,它的舌头再从下腭滑出来,这样就起到了类似弹簧的作用,使它啄树时也不至于受到巨大的冲击力。”

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但这与达·芬奇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我问听众:“当你们知道了啄木鸟的舌头长这样后,这与你们的生活有关吗?”大家都摇摇头,说:“好像没什么关系。”“那跟达·芬奇的生活有关吗?”“似乎也无关。”但达·芬奇为什么要理解这件事呢?这就是纯粹求知的乐趣。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达·芬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是因为他拥有纯粹求知的乐趣,是为了求知而求知。

当我用这个案例作为分享这本书的结尾时,大家都发出“哇——”的惊讶声,现场气氛一下就热烈起来。这就是“甜点”的作用。

演讲的收尾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飞机降落时轮子接触地面的那一刻一样。不论前面的内容讲得多精彩,如果没做好结尾,就会给你的演讲大大减分。

演讲结尾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用一句名言来结尾,我在讲课时就很喜欢用这种方式结尾,可以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也可以用一个故事或一个典故来结尾,用来反衬前面所讲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而言之,要组织一场高效的演讲,不仅要有精彩的“坡道”,有“硬货”满满的“发现”,还要有能唤醒大家感性的“甜点”。回顾打造精彩演讲的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中间的“发现”部分基本上都在唤醒大家的理性,让大家觉得你的论证有道理、有科学性;而到了后面的“甜点”部分,就一定要想办法点燃听众的热情,让听众觉得:“哇——多美好!”“哇——真精彩!”这样就能使整场演讲显得既理性又感性,从而给听众带来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