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式沟通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观察,把你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准确地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到什么或者看到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讲事实,而不是先表达观点。
很多人在沟通时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是因为他们的表达不是描述事实,而是带有评判色彩。比如,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妈妈一上来就指责:“你总是这么不小心!”“你总是这么笨!”再比如,丈夫下班回来晚了,妻子一上来就抱怨:“你怎么从来不能准时回家?”“你怎么从来都不关心我?”等等。
在沟通还没开始之前,就直接加入评判色彩,对方心里必定不会舒服。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贴标签,因为贴标签是不尊重人的一种表现。当你给孩子贴上“你总是这么笨”“你总是不小心”的标签时,就很容易把孩子催眠成一个真正的“笨孩子”,同时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样,当你给爱人贴上“你真不可理喻”的标签时,往往就是把对方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一些本不该发生的矛盾,就会因此而发生。
所以在沟通前,我们不要评判,不要贴标签,而是要把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讲出来。比如,丈夫每天很晚才回家,那么妻子的第一句话不应该是“你还知道回来”或“你怎么不死在外面”,而应该是“最近你回来得都很晚”“你回来时身上都带着酒气”,这些都是她观察到的事实。在说这些事实的时候,不要加入任何评判性的话语。
这是长颈鹿式沟通很重要的一步。
举一对父子的例子。有一年寒假,儿子每天上午都赖床。爸爸当时也没有太在意,心想反正放假了,让儿子多休息休息也没关系。后来爸爸发现儿子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不想早睡,这时候爸爸意识到必须要纠正儿子了。
一天上午,爸爸回到家发现儿子还没有起床,心里有些生气,就随口说了一句:“快起床了,懒家伙!”没想到,一句话引起了儿子的强烈反应:“我不是懒家伙,你才是懒家伙。”看到儿子情绪上来了,爸爸意识到这样下去儿子肯定会很委屈。于是爸爸没有再继续和儿子争论。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儿子也没怎么和爸爸交流。
第二天,儿子还是继续赖床,一直到上午10点还没有起床。有了昨天的教训,爸爸决定换一种说法。他语气极为温和地说:“儿子,我看到了一个早上10点还不想起床的小家伙。”这次他没有再给儿子贴任何诸如懒惰的标签。
没想到,小家伙一个翻身就从床上蹦起来:“爸爸,其实我早醒了,正要起床呢!”他给了自己一个完美的理由。“我知道,那现在咱们准备去吃点东西吧!”爸爸顺着儿子的语气说。
很快,儿子就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吃饭了。这样的一天,儿子的心情也是愉快的。
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有当你不带评判地去观察,才会发现事情的真相。
比如,你和朋友商量好一起去逛街,结果到了临出门的时候,对方却说不想去逛街了,想去看电影。这时你可能心里有怨气,但你要平静一下,然后再来描述事实:“今天咱们约好是去逛街的。”在描述这个事实的过程中,你的情绪没有给对方下结论,对方听到这句话心里会有所愧疚,接下来你再与他进行沟通就会顺利很多。这就是不带评判的观察。
那么,如果你下了结论会怎么样呢?比如你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守信用?”当“不守信用”的话一出来,就一定有了评判;有了评判,对方就会马上变得不舒服,接下来的沟通自然会不顺畅。
另外,在沟通过程中,你的遣词造句也要注意,有一些词是不能用的。比如“你从来都不……”“你一直……”“你总是……”“你又……”这些词只要一出现,马上就会变成评判,对方就会认为你这样是在针对他,他自然会提出反驳,从而导致沟通受阻。
所以在不带评判地观察这件事情上,我们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有一次,我代表IBM给海尔上了一堂有关领导力的课。当时,我觉得自己讲得还不错,下面的学员反馈也很好。跟我一起去的一位IBM的领导一直在后面观察我,他觉得我有些地方做得不太对,但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在课后找机会跟我进行了沟通。
原来,我在课上讲得太多,却很少让学员回答问题,缺少与学员的互动。这种讲课方式不属于facilitation(建导,引导他人主动参与的互动过程),而是用training(培训)的传统方式上课。这种讲课方式的基本原则就是,我在上面说,你在下面听就可以了。这显然不是IBM培训的初衷。
这个领导非常聪明,他发现了问题,但没有直接对我说。如果他当时直接对我说:“我觉得你今天讲得有点多。”我心里肯定会不舒服,因为这话里面加入了评判。
课后,这个领导给我打了电话:“樊老师,关于今天的课,我想给你做一个反馈!”我说:“好啊,没问题。”于是他便把认为有问题的部分直接按我的原话向我陈述出来,他的这种方法就是讲事实,即不带评判的观察。
接下来他说:“我观察到学员在做游戏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你想要传达给他们的内容。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已有知识点的接收。这是一个短期的、局部的影响。我们担心这门课程在中国的传播会变味,而且不利于你成为一名优秀的建导师,也不利于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引导师。”
他的话自始至终都是站在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是为我着想。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真的很高明,于是我立刻说:“您说得对。有道理,我改。”这个领导接着说:“不,樊老师,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也有可能你的方法更好,因为学员很喜欢。”最后他还鼓励我多说,我说:“我觉得我没有学好,我很抱歉。”
整个过程没有反弹,而且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
由此可见,沟通时,开场前我们一定要学会不带评判地观察。当你把这个观察讲完了以后,要用“我看到……”“我听到……”等句式把整个事情描述出来,而不是用“你很自私”“你很懒”这些语句去评判对方,这样才能把沟通的序幕顺利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