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东亚地区作为两大集团对抗的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的“热战”和“冷战”。东亚安全形势的全面改观,始于冷战结束特别是柬埔寨战争的结束。自那时起,东亚地区总体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与安全,几乎所有东亚国家都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都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都一心一意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20多年过去了,东亚携手合作,克服了两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实现了民众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国家经济社会进步和地区安全稳定的良性循环。东亚经济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远超过同期其他发展中国家4%和发达国家3%的水平,东亚经济总量已超过北美和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三足鼎立中的重要一极。
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区域合作十分活跃,自贸区建设和互联互通合作方兴未艾,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东亚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东亚经济仍然保持相对较快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当然,东亚地区也存在诸多安全挑战。一方面,朝核问题、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旧有的传统安全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另一方面,恐怖主义、海上安全、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日益严峻。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预测东亚要发生冲突。2012年,我在一个周边国家参加会议时,一名欧洲记者走到我面前神情严肃地问道:南海问题怎么办呀?我反问他,难道欧债危机不是更值得你担心吗?他笑了,回答说因为欧债危机没有解决办法,所以不再关心了。
我对东亚安全形势是持乐观态度的。这是因为东亚各国间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不断深化,已成为利益融合、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维护东亚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实现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东亚地区,冷战式的集团对抗和地区冲突不复存在,大国间没有你死我活的争夺,增进理解、深化合作成为各国的优先政策选择,对话和谈判成为处理国家间争端的主要手段。非传统安全挑战的跨国性也决定了,地区国家必须加强相互协作,才能合力破解难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从阿富汗问题到柬埔寨问题,中国为推动地区安全热点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国真正参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还是始于东盟地区论坛。1994年正式成立的东盟地区论坛历史上第一次把东亚和亚太地区大小国家都聚拢在一起,共商维护地区安全大计。我本人当时任外交部亚洲司综合处的处长,亲身参与了中国加入东盟地区论坛的决策过程。
当时的中国对参与多边安全机制还充满了疑虑。20年前,对于中国政府和军队很多部门来说,国家安全是纯粹的国内问题,参与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似乎是毫无必要的。在中方的跨部门协调中,许多人担心加入东盟地区论坛会侵蚀中国安全决策的自主权。尽管有疑虑,中国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作为创始成员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并且参与制订了论坛指导原则。
20年来,东盟地区论坛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包容性和影响力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中国通过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为推广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促进地区安全合作做出重要贡献。中国还提出,应摒弃以缔结军事同盟、武力展示、军事威慑、强权政治为特征的零和博弈的陈旧安全观念,共同培育一种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的安全观念。
其精髓是各方平等参与安全事务,通过合作应对共同的安全挑战。安全是共同的,应该让所有国家参与区域安全架构的建设,防止出现因一国不安全而导致的溢出效应。安全是相互的,不应该也不可能追求独家的绝对安全,任何国家都不应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的基础上。安全是综合的,经济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综合施策,一味突出军事安全和军备手段,制造和渲染安全威胁,对亚洲有害无益。时至今日,这些主张和想法日益被亚太多国所接纳和认同。
中国提出并践行合作安全理念,首先确保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别人添麻烦。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占东亚的三分之二。今天13亿中国人不仅自己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且能为他国提供巨大的出口市场、资金和经验,创造就业机会,这是历史性的变化与贡献。
同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意识到肩负的国际责任,愿意为维护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发展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解决各种安全挑战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
东亚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在,维护东亚地区和平与安全,中国责无旁贷。在东亚热点问题上,中国积极劝和促谈,为缓和紧张局势、维护地区和平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邻居如果不安全,中国也不可能安全。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致力于从根本上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10年前,在中国倡议和推动下,朝核问题的六个当事国坐到了谈判桌前,尽管现在六方会谈进程目前遇到了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六方会谈为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维护半岛和东南亚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区域的安全感往往取决于安全链条中最脆弱的那个环节。毋庸置疑,朝鲜半岛存在极不对称的力量对比,在此情势之下,弱势的一方很容易缺乏安全感,而单纯施压和遏制只能增强其被威胁感,引发激烈反弹,如此周而复始,深陷“安全困境”,使问题更难解决。朝鲜半岛安全秩序不能孤立和排斥任何国家,不能不考虑另一方为什么感到严重不安全。
我们不赞成任何单方面挑衅性的言行,中国主张半岛无核化,同时希望各方在考虑自身利益的时候也能尊重他方的安全关切,进而建立让主要当事国都平等参与的多边安全机制。东北亚整体的安全应该是涵盖所有成员的完整的安全,不以任何一方的不安全为代价。作为六方会谈的亲历者,我衷心希望各方相向而行,争取早日重启六方会谈,让朝核问题重回谈判轨道。
东亚地区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多数是西方殖民者和冷战的遗产。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14个陆上邻国和8个海上邻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220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尚未与任何邻国划定,中国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同邻国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经过多年努力,除印度和不丹外,中国已同其余12个陆地邻国成功划定边界,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在海上,中国同越南解决了北部湾划界问题。鉴于东海、南海这些海上争端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倡导并推动在争议得到最终解决之前,各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同维护海上和平与稳定,推动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的这一主张是“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的最好体现。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保持了对话与合作,双方于2002年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成为维护南海和平安宁的基石。《宣言》规定,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和平对话和协商解决南海领土和管辖权争议,在争议解决前,各方应积极开展海上合作,为当事方最终解决争议创造良好条件。
2013年9月,中国和东盟国家举行落实《宣言》高官会,就继续推进《宣言》框架下务实合作和启动“南海行为准则”措施达成共识。中国希望商签“南海行为准则”的进程也能够成为在南海问题上同东盟国家深化安全互信的过程。
为支持双方开展更大规模的海上合作,中国出资3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双方已经规划一系列合作项目。前不久,中国领导人访问东南亚时,分别同文莱和越南领导人就共同开发南海部分海域资源达成共识,期待有关合作迈出步伐。
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两国老一代领导人在恢复邦交正常化时就搁置争议达成共识,但日方近年来不断采取强化声索的单方面行动,甚至否认存在争议,这是中方无法接受的。尽管如此,中方还是保持了极大克制,坚持同日方磋商,希望日方能够正视历史和现实,拿出诚意和实际行动,为通过对话磋商妥善管控和解决钓鱼岛问题做出努力。
大国在维护东亚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作为当今最主要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推动东亚地区大国良性互动。2013年初,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与普京总统深入探讨了如何推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广泛共识,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为新时期大国之间深化互信与合作树立了典范。
同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两国领导人同意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不是搞中美共治,而是优势互补、全方位合作,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是一项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历史创举,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中美在东亚地区有不同的视角和关切,双方仍有很多分歧,相互看法存在不少误区,需要增加了解,培养合作习惯。这也符合地区国家的期待。
近来,中国学术和舆论界对美国在亚太重新突出安全议题、加大对军事同盟投入是很关注的。我注意到,不少其他亚洲国家媒体和各界人士也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中国就是大家假装看不见的那只大白象,是被针对的目标,也有人担心冷战回归。美国已经反复申明“重返亚太”战略的目标不是遏制中国,是战略“再平衡”。不管怎样,为预防大国冲突而先发制人,很可能只会导致“自我预言的实现”。
中国积极推动地区安全合作和安全机制建设,成为多边安全机制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中国是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亚洲反海盗和武装劫船协定》信息分享中心、马六甲海峡合作机制等地区安全机制的创始成员,也是这些机制框架下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例,在中国的倡议下,论坛成立了副防长级的“安全政策会议”,为国防高层官员深入参与论坛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国积极支持论坛加强维和、预防性外交、灾害管理、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迄今已经承办了30多个合作项目,是论坛成员中承办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已宣布同东盟国家合作承办论坛将于2015年举行的第四次救灾演习,这将是中国首次在境外联合主办军队和民事救援力量都参与的大规模救灾演习。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也愿意承担更多的国际安全义务,为东亚乃至世界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115个维和参与国中派出工兵和医疗分队人员最多的国家,并即将首次向马里派出成建制的维和部队。
根据联合国决议,中国海军自2008年起陆续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遣15批舰艇编队执行护航任务,圆满完成了600多批护航任务,被护船舶达5000多艘,其中一半是包括东亚国家在内的外国商船。
中国海军在亚丁湾并非单打独斗,他们参加了北约发起的多国海军的“共享信息、降低冲突”协调机制,并与韩国、日本、印度等独立护航国家的海军护航编队开展信息情报交流、分区护航等合作。
东亚国家多属外向型经济模式,从中东途经印度洋、西太平洋一直到东北亚的海上航道是东亚国家的共同海上生命线,中国愿与其他东亚国家一道,积极探讨在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和航行自由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地区合作,并为此承担应尽的责任。
当前,东亚在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已有比较完善的框架安排,但安全架构仍处于成长磨合期。推动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
这一架构应建立在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观念的基础之上。这一架构应该是平等的、开放的、透明的,具有广泛包容性和代表性。这一架构应有利于促进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坦诚对话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相互促进。
中国总理李克强2013年10月在文莱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曾用筷子为例来说明东亚国家通过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的重要性。他说,东亚许多国家都使用筷子,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他的结论是,每个东亚国家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安全。
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应该成为东亚国家的共同理念,这也是世界前进的大势所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4月的开幕式讲话中曾说过,“和平与安全犹如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与安全,发展就无从谈起。中国作为东亚大国,将继续同各国一道为维护东亚和平安全与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1] 2013年11月15日,傅莹应邀赴韩国首尔出席第16次阿斯彭部长论坛,并发表主旨讲话。讲话内容系首次整理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