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看世界

中美之间,重塑共识?

中美之间,重塑共识?[1]

来美国之前我做了一些调研,发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对中美关系的看法都比较多元和复杂。尤其在舆论中,南海问题似乎上升到中美之间地缘战略较量的高度,在一些人看来只能兵戎相见了。

然而,从现实生活的一端看中美关系,又是另外一副样子。

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三年六晤,议题广泛,两国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依托,中国已成为美国单月最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美之间旅游往来人数接近500万人次,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告诉我,平均每16分钟两国之间就会有一架飞机起飞,每周有500架这样的航班往来。即便是看起来气氛相对紧张的两国军方,也有更加频繁的对话与交往。在气候变化、核安保等跨国议题上,中美合作日益发挥全球引领作用。

那么,舆论和现实中的中美关系,哪个才是真实的?抑或都是真实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中美关系在变化,合作与竞争的因素都在增长,舆论与现实的落差,或许正说明两国需要重塑共识。我想借此机会对双方观点做个简单的归纳。

美学界的看法主要有三点。

首先,美学界有人开始质疑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对华“建设性接触”政策。他们认为,过去八任总统坚持的对华政策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即美国可以通过支持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催生政治变革。现在看来,美国预期的变化没有发生,他们因此判断建设性接触是“失败”的,呼吁重新制定对华战略。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减速,美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在动摇,担心中国经济下行会拖累美经济复苏。大企业尽管对中国市场仍然充满期待,但也担心改革的“红利”在减退。

最后,美学界关注中国崛起后将在世界上发挥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中国要在亚太建立自己的“新霸权”,甚至试图取代美国充当世界“老大”。在中方看来,这种“焦虑感”反映出美方对可能丧失全球领导地位的恐惧。

当然,对中国未来作用的判断不乏客观、理性的声音。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未来作用既取决于自身文化,也取决于外部世界与中国的互动。

中国学者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也可以归纳为三点。

首先,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与对美开放同节奏的,对美政策目标与总体外交目标相一致,那就是:改善国际环境、发展自身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非为了输出价值观或寻求世界霸权。中国多年来的对美政策目标得到了实现,而美国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其次,中国经济正经历重要转型,两国需要在更高、更广的层次上进行合作。中国企业有兴趣和条件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而政治互信的缺失阻碍了这方面的进展。2016年9月中国将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希望中美双方抓住契机,开辟两国共促全球均衡发展的新机遇。

最后,中国学界更多地是从国际秩序转换的角度思考中美关系的。不少学者认为,中美关系形态正在发生质变,不再是过去那种“弱者与强者”的关系,但也未上升到“两强”阶段。同时,中美关系似乎正从“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向“合作可以成大事,相争也可能坏大事”方向转换。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需要同时处理好两大难题:其一是如何在现存秩序内与美国共处,打破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发生冲突的怪圈;其二是如何推动现存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但美方发出的信号常令人困惑。例如,中国在学习和适应新角色并努力发挥更大作用,包括尝试提供公共产品以补充、健全现存体系。而美国没有展现包容,而是对中国提出的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倡议做出拒绝、阻挠的姿态,宣称“21世纪的贸易规则不能由中国制定”等。这些都在刺激和影响着中国人对外部国际环境、中国未来角色和中美关系走向的判断。

中国学界最关注的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否会做出比较大的修正,日趋为所谓“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主导,从而在双方分歧和敏感问题上频繁引发交锋,在“相互刺激的循环”中越陷越深?

最近在南海出现的紧张局势集中地反映了当前面临的风险。中方尤其关注美国公开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向,学界议论美国是否在误判,播撒“自我实现预言”的种子?美国媒体和智库很多关于南海的文章中观点缺乏事实基础,例如,有文章认为是中国在挑起矛盾、扩大领土和权益索求,在欺负小国,一些文章甚至分不清西沙和南沙。

南海问题的本源是围绕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权益之争,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间历史遗留的局部争议问题。南沙群岛隶属于中国,曾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由中国收复。1947年,中国在地图上以断续线的方式标出南海诸岛的所有权。美国对此应是了解和认可的,这也反映在直到1971年美国出版的一些百科全书和地图中。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邻国侵占了40多个岛礁,而那个时期关于在南沙勘测到资源前景的信息进而构成了新的刺激因素。但中国从未放弃收回领土和保护主权的努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善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东盟由对话走向合作、共同建立地区规范。当时,南沙问题是绕不开的坎儿,在历经磋商之后,中国承认在南沙存在争议,而周边国家也认识到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才是真正的出路。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签署。《宣言》规定,各方应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维护地区稳定,这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争议的扩大化。在接下来的10年里,中方恪守《宣言》,但东盟未能够制止一些成员国极具挑衅性的活动,包括对占据的岛礁扩建、改造升级等。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南海问题愈来愈热,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不断被挑战,一些国家试图将争议扩大化。在中国国内,民众的焦灼情绪也在不断上升。

2012年4月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可以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黄岩岛是中国海南省渔民的传统渔场,2012年4月10日,当12艘中国渔船在黄岩岛潟湖内例行作业时,被突然出现的菲律宾军舰堵截、干扰。消息一经传出,中国国内群情激愤,而菲方则不断刺激事态升温,拒绝与中方对话,于是中方决定对黄岩岛进行实际管控。菲律宾以谈判未果为由单方面提出仲裁申请,中方决定不参与。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能否阻止南海领土的进一步丧失?能否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推动争议的和平解决和保持地区稳定?审时度势,中国决定对所控制南沙岛礁进行改扩建,包括修建灯塔、设立自动气象站、海洋观测中心、配备海洋科研设施等。中方这样做有利于完善岛礁功能,也增强了维护主权权益和维护地区稳定的能力。

美国构成南沙争议复杂化的新维度:“亚太再平衡”战略无论是在舆论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越来越具有针对中国的色彩。在中国,人们普遍注意到美国拉偏架,甚至直接走向前台插手干预,是争议复杂化的背后推手。而这个原本是局部和可控的岛礁及其附近水域之争,正被美方推向两个大国的地缘战略之争。

东盟国家已开始认识到争议扩大化的风险,正加紧与中国围绕缓和紧张和防止新的单边挑衅进行磋商。结合文莱等东盟国家的建议,中国外长王毅系统提出了“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这得到中国和东盟不少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中国目的何在?美方认为中国在谋取亚太霸权,但在中方看来,这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中国在南海的利益诉求多少年来一以贯之,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维护地区和平安宁。要理解中国人需要回溯历史。尽管当今中国逐渐强大,但历史的屈辱仍历历在目,这个国家是在首都被外国列强武力侵占之下,跌跌撞撞地踏入20世纪门槛的。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强权欺凌。也正是基于此,中国人民和政府始终对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极为敏感,绝不会允许那样的事哪怕是在局部重演。这是外界看待和判断中国时必须了解和考虑的。

今天的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创辉煌。为此,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稳定的周边环境。南海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航道之一,也是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与世界联系的生命线,必须确保这里的航行自由和安全。在这方面,中国需要与各方一道承担起责任。

习近平主席提出中美共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在世界舞台上初露头角的中国不应复制美国霸权的模式,美国也需要适应和与中国这样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的国家相处,两国也许不是盟友,但也不应是敌人。

最后容我问一句:现在的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相互接纳、相互尊重、重塑共识的准备?我想用问号来结束演讲,谨以此向善于解决难题的斯坦福大学致敬。

[1] 2016年5月11日,傅莹应美国斯坦福大学邀请,在该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发表演讲。演讲全文后收录于《中国人大》杂志2016年第11期。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