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本书的作者小威廉·克尔·缪尔(William ker Muir,Jr.)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政治学名誉教授。他同时还著有《立法机构:加州政治学院》(Legislature:California’s School for Politics)和《公立学校的祈祷:法律与态度改变》(Prayer in the Public Schools:Law and Attitude Change),这两部著作均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警察:街角政治家》一书中,缪尔教授运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从什么是好警察、好警察的职业政治模式入手,通过对四名巡逻警察的全面分析解剖,揭示了警察强制权的四个悖论及警察职业精神的发展,对巡逻警察及其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一个人口约为50万的城市——拉科尼亚市,拉科尼亚市警察局是一个中型机构,总共有近400名宣誓警察为全市提供警察服务。作者在1971年对该机构的28名年轻警察进行了访谈并对他们的执法活动进行了实地观察,尤其对其中的四名警察的成长背景和个人特征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讨论,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关于年轻警察群体的典型形象。然后运用他们的成长背景、人格属性以及对使用强制力的顺应心理调整(consequent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来解释警察在需要使用操纵性权力、胁迫性权力的情境下的反应变化。本书的研究在警察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并对警务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出版对鲁宾施泰因(Rubinstein)的《城市警察》(The City Police)、韦斯特利(Westley)的《暴力和警察》(Violence and the Police)、斯科尔尼克(Skolinck)的《不经审判的正义》(Justice without trial)、尼德霍夫(Niederhoffer)的《盾牌后面》(Behind the Shield)、比特纳(Bittner)的《贫民区的警察》(Police on Skid Row)等一系列类似著作的问世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街角政治家的警察,他们关注的是在警察工作中使用强制胁迫手段的必要性。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警察只有在培养并展现两种美德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警察。第一,他必须理解人类苦难本质的悲剧性;第二,他必须解决通过强制手段达到公正目的的悖论。只有培养并展现这些美德的警察,他们的工作才更有效率,并对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满意。《社会学》杂志的第一编辑、警察学界第一本对警察进行社会学深度研究的著作《社区警察》(Policeman in the Community)(苏格兰与美国社区警务的比较研究)一书的作者、英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迈克尔·帕克·班顿(Michael Parker Banton,1926年9月8日~2018年5月22日)在对本书的评论中说道:“其他社会科学家也曾经对巡逻警察进行过观察研究,或者对他们进行过系统的访谈。缪尔教授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鉴于他对研究结论的思考具有相当的哲学深度,他把警察社会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对这些人进行深度的观察,还与他们详细地谈论了他们的个人生活、他们对社会的概念以及犯罪嫌疑人在他们职业生活中的位置。他的雄心壮志是对好警察进行定义,并解释好警察的培养与发展,但他的成就却阐明了拉科尼亚市警察局中巡逻警察的警务哲学和警务职业成熟的问题。他对警察道德发展的讨论贯穿了解析暗示模式(analytically suggestive formulations),这是社会学研究报告中很少见到的一种智慧。”

本书的第1章提出什么是好警察及其标准,全书围绕这个结论进行论证。第2章向读者介绍了四位警察和他们所思考和担心的事情,特别是他们对强制力困境的关注。第3章对强制力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就勒索性交易(extortionate transaction)的分析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强制力中固有的四个悖论——无恃悖论、超脱悖论、面子悖论和非理性悖论。第4章论述了好警察即专业警察的本质,认为警察也是强制力的受害者。第5章至第9章分别论述了强制力悖论在警察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方式。对于每种悖论,作者都区分了四种可能的自卫方式,以及警察在这四种方式中做出选择的条件和结果。在第10章和第11章中,作者重点探讨了强制力悖论是如何影响警察的知识和道德发展的,以及警察的经历是如何促进其品格成长的。第12章则探讨了语言、领导力、学习这三个要素,以及如何运用这三个要素来影响警察品格发展的方向,主要论述了人的努力方式能够人为地改变警察命运的“自然”结果。第13章论述了警察局长的管理决策和领导风格选择以及警长的培养等问题;第14章主要是通过对这28位年轻警察的研究,从哲学上探索强制力易于导致腐败的倾向,以及对改进美国警察机构的启示,同时还对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提供的许多警察研究著作对我们现在进行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的警务理论研究仍然具有借鉴价值。我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我们开展中国警务问题的实证化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样本。

本丛书的主编曾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会(CSC)公派,参加第八期教育部赴澳大利亚教育行政研修班,于2008年6月至9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政府管理学院学习,其间经常到法学院图书馆借阅图书,发现图书馆里有许多一直想阅读的警察学名著,《警察:街角政治家》是当时借阅的众多警察学名著中的一本,回国后一直想将其译介给国内同侪,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警察学原理》课程的时候,他曾经给同学们介绍过该书,并将部分章节交给对警察学有兴趣的同学翻译,李超杰同学翻译了第5章和第8章的部分内容,何悦同学翻译了第6章的部分内容,杨洋同学翻译了第10章的部分内容,鉴于他们当时的条件和能力,译文质量不甚理想。后来又交由警察科学2012级研究生徐婧对全书进行了初稿翻译,但仍然有许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未能达到出版要求,最后邀请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曹志建博士对全书重新进行了翻译,曹志建博士已经翻译过“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但彦铮主编的《社会治理丛书》)之《警务发展与当代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出版)。曹志建博士笔力雄健文词优雅,对警察社会学的语言把握精准到位,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质量保证。最后由但彦铮教授从专业角度对全书进行了审译,统一了全书的术语及风格。

本丛书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本书是“安全治理与社会秩序维护研究院”科研平台项目的“安全治理丛书”系列之一。感谢西南政法大学财务处的刘建民处长、刘枥铠科长以及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教委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对本项目的支持与关心。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周文全馆长、胡跃副馆长、简超、薛正义、吴郁等在提供外文资料方面给予了诸多帮助;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管分社社长恽薇、编辑蔡莎莎和刘鹿涛的大力帮助,对他(她)们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译者的水平有限,书中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重庆安全治理与社会秩序维护研究院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