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节目在Instagram总部广为流传。节目中提到的行为正是李和巴尼特担心的。
巴尼特是一位温和的、留着胡子的产品经理,他的领导在最近的一次业绩评估中说,他太温柔了,他应该更强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他在“范式转移”会议上举起手来推介一个Stories的版本时,也被强势地叫停了。他的领导告诉他不要继续推动这个项目了,也不要再和有兴趣打造这一功能的同事继续交流了,因为斯特罗姆显然已经打定主意不会推动这个项目了。
到了1月,这种争论的压力已经把他压垮了。在一次会议上,尽管巴尼特急得大汗淋漓,但他还是尽可能地强硬起来,他告诉斯特罗姆,目前的“范式转移”计划不够有效,也不够创新,不足以打败Snapchat。
斯特罗姆对此无动于衷。“我们永远不会有Stories,”他说,“我们不应该有,也不能有,并且这个功能也和人们在Instagram上思考并分享的方式不契合。”
Snapchat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Instagram完全可以想出自己的点子。
推介失败后,巴尼特已经计划好要转到Facebook的另一个部门。但在此之前,他说服了一些员工,瞒着斯特罗姆,秘密地在16号楼里建了一个模型。克里斯汀·道斯·崔之前参与设计了“回旋镖”,他和巴尼特一起打造了内容在24小时后自动消失的功能,这一功能由应用上的几个小橙点进入。他把这一功能上传到了内部设计分享系统Pixel。有人建议巴尼特不要将这一功能展示给斯特罗姆。
斯特罗姆有充分的理由不去开发类似Stories的工具,因为Facebook所有的模仿都失败了。Poke是其第一次大胆尝试,由于失败得太惨,扎克伯格才在2013年决定要花30亿美元收购Snapchat。后来,当Facebook马力全开,试图在其内部创意实验室Skunk Works打造能够吸引青少年的应用时,达成的所有成果也都是昙花一现。有一款叫Slingshot(弹弓)的应用,能够用图片回复“阅后即焚”的信息。还有一款名为Riff(重复段)的应用,也是模仿Snapchat和Stories,它溅起的水花小到连媒体都不屑于报道,这些应用都只有两三千名粉丝。
那年冬天,马克·扎克伯格在给公司高管的内部备忘录中写道,与手机摄像头相关的工具将会在Facebook的未来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他建议将“阅后即焚”的功能纳入Facebook的发展版图中,也许Instagram也应该考虑一下这一操作。但在科技行业中,这种“快速跟进”的做法很少奏效。
“竞争让我们过分强调旧的机会,盲目地照搬过去的成功经验。”Facebook董事会成员、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在2014年出版的《从零到一》一书中写道,“竞争会让人们对必然落空的机会产生幻想。”扎克伯格推荐他的每个经理都去读这本书。
而斯特罗姆则开始深入研究起另一本书——宝洁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雷富礼撰写的《为赢而战》。雷富礼的观点经常能让这位强调简洁的Instagram创始人产生共鸣。“没有一家公司能在满足人们所有需求的同时,还能赢,”雷富礼写道,“首先公司必须选择赛道;其次他们必须决定要采取何种方式在市场中取胜,不去考虑任何其他的事情。”
巧合的是,雷富礼当时刚开始指导Snapchat的首席执行官埃文·斯皮格尔,并且斯皮格尔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赛道:抢占Instagram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