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幻小说 > 接触

后记

后记

我笔下的人物虽然多少受到了现实的影响,但书里没有哪个角色可以和真人对上号。不过,本书的诞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世界SETI组织——他们由我们这个小小行星上的一小群科学家组成,这些人彼此合作(有时候还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倾听着来自天空的信号。

我要特别感谢SETI的先驱弗兰克·德雷克、菲利浦·莫里森,以及已故的I· S·什克洛夫斯基。对外星智能生命的探索如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两个主要的项目已经展开:一个是在总部位于帕萨迪纳的行星协会[1]的赞助下,哈佛大学建立的800MHz频段META分析项目和定点调查项目(8-million-channel META/Sentinel survey);另一个项目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赞助,更为复杂。我对本书最殷切的期待,是随着真正的科学发展,它们能遭到淘汰[2]。

几个朋友和同事热心地读了我的草稿,他们的评论和建议影响了这本书最终的成稿。我非常感激弗兰克·德雷克、珀尔·德鲁、莱斯特·格林斯潘、欧文·格鲁伯、乔恩·隆伯格、菲利浦·莫里森、南希·帕尔默、威尔·普罗文、斯图亚特·夏皮罗、史蒂文·索托,和凯普·索恩所作的贡献。索恩教授花了许多功夫帮我设计书中描述的星系传输系统,在相关的引力物理学中推导了整整五十行方程式。斯科特·梅雷迪思、迈克尔·科达、约翰·赫尔曼、格雷戈里·韦伯、克利夫顿·法迪曼和果实的希欧多尔·斯特金对本书内容和风格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本书的编写经历了许多阶段,雪莉·雅顿为它所做的工作始终完美无缺。我十分感谢她和凯尔·雅顿的付出。约书亚·莱德伯格是另一个我必须致谢的对象,多年以前他半开玩笑似地向我提道:如果银河系中心存在高级形式的智慧生命会怎样?这个想法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托马斯·赖特,他在1750年左右明确地表示,银河系可能存在一个中心。

1980—1981年间,安·德鲁彦[3]和我合写了一部电影的脚本,本书便是在此基础上扩充而得。琳达·奥布斯特和金特里·李促成了本书雏形。在写作本书的每个阶段——从最早的情节构思、角色设计,到最终的初版付梓印刷——安·德鲁彦都使我获益匪浅。此书创作过程中,我最珍贵的收获,便是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

[1]行星协会:知名非政府、非营利大型机构,主要是进行与天文学相关的研究。卡尔·萨根本人是行星协会的创始者之一。

[2]哈佛大学的META在1995年升级为BETA,萨根在辞世之前见证了此事。

[3]安·德鲁彦(1949—):美国作家和电影监制,于1981年和卡尔·萨根结婚,也是以本书为原著的电影《超时空接触》的制片人。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