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练习认知行为疗法,一个选择是求助于心理医师,在他们的指导下,训练如何诊断并且调整扭曲的思维模式。还有一个选择,我们看书就好,找几本教我们练习认知行为疗法的书。美国的心理健康专家经常会推荐一本书,用于治疗抑郁症,就是大卫•伯恩斯的畅销书《感觉不错:新情绪疗法》(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o多项研究已经发现,读这本书一一确实,只要读这本书一一就有助于治疗抑郁。772我们还要推荐罗伯特-莱希博士的杰作《治疗忧虑:七步走,停止忧虑,重新生活》(The Worry Cure:Seven Steps to Stop Worry from Stopping You),这本书更侧重于治疗焦虑,且更新了最前沿的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简便易学:你所需要的,只是一支笔和一张纸(或者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可以做笔记的电子设备)。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细节,会因不同的治疗师或指南书而各有差异,但其基本过程是相同的,大致如下:
1.当感到焦虑、抑郁或其他痛苦时,花上片刻的时间,写下你现在的感受。
2.写下你的痛苦程度。(比方说,在从1到100的范围内,你的痛苦指数有多少分。)
3.当你感到焦虑或绝望的折磨时,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你的下意识想法是什么,也写在纸上。(比方说,“我对这姑娘有好感,但她却取消了我们的约会。我对自己说:’总是这样子。没有女孩子愿意和我出去约会。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席丝疽”)
4.对照下文所列各种类型的扭曲思维,问一问你自己:你上面的想法是一种认知扭曲吗?在纸上写下你所觉察出的认知扭曲。(比方说,看一看你在上面步骤3中写出来的下意识想法,你可能会写下,“苛责自身、过度概括、乱贴标签和小题大做”。)
5.看一看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撑你的想法,又有哪些证据会推翻?
6.问一问你自己,假设有一个人站在你的对立面,他会说些什么。在他的观点中,是否存在可取之处?
7.走到这一步,再来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尽量不带任何认知扭曲,重新评估下你所面对的处境。
8.在纸上写下你的新想法和新感受。(比方说,“我有些难过,也很失落,因为我期待的一场约会就这么泡汤了”。)
9.运用先前的痛苦量表(从1到100),再一次写下你感受到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痛苦的指数。你很可能会发现,你写下的数字在下降,也许是大幅下降。
认知行为疗法要求训练、实践和信念。许多治疗师都会给出建议,每天至少做一到两次这样的练习。只要愿意花时间多练习,你很可能会发现,扭曲的负面思维无法像从前那样控制你了。(还要注意到,有些时候,你最初的下意识想法未必是扭曲的。在有些情况下,有些情绪反应其实是完全合理的。)
如我们在本书中所言,认知行为疗法及其原则的操练,即便对那些不曾经历抑郁或焦虑的人,也很有用处。我们鼓励所有读者都能学点认知行为疗法。如果你需要认知行为疗法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你可以登录行为和认知疗法协会(http://www.findcbt.org)与认知疗法学会(http://www.academyofct.org)的网站,在上面可以找到你周围的医师名单。
当然,对任何遭受严重心理障碍的人来说,请立即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在这里,我们经授权转载了认知错误清单的完整版,摘自罗伯特-莱希、斯蒂芬•霍兰德、拉塔•麦克金合著的《抑郁和焦虑障碍的疗法和干预方案》(第二版)(Robert L. Leahy, Stephen J.F. Holland, and Lata K. McGinn, Treatment Plansand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扭曲思考的类别
1.以己度人(MINDREADING):假定你可以读出他人心中所想,但你明明对此没有充分证据。“他认为我是个废物”。
2.宿命论调(FORTUNE-TELLING):你总是悲观地断言未来:事情会越来越糟,或是前路危机四伏。“那门课我会挂掉”或者“我得不到那份工作”。
3.小题大做(CATASTROPHIZING):你认为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是如此可怕且难以承受,让你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如果我失败了,就会万劫不复”。
4.乱贴标签(LABELING):给你自己或其他人添上某些恶性的性格。“我不受欢迎”或者“他是个堕落的坏人”。
5.无视正面(DISCOUNTINGPOSITIVES):执着地认为你或他人所做的都微不足道,这样你才能坚持自己的负面判断。“这原本就是为人妻者应该做的所以虽然她对我好,但也算不得什么”或者“这些成功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它们不值一提”。
6.负面过滤(NEGATIVEFILTERING):你所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消极的,而极少看到积极的。“看看这里所有的人,没人喜欢我”。
7.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ING):根据某一偶发的独立事件,却感受到一种普遍的负能量模式。“这种事通常会发生在我身上。那看起来我什么事也干不好。”
8.二元对立(DICHOTOMOUSTHINKING):看待人或事时,不是全面肯定,就是全盘否定。“每个人都把我拒之于门外”或者“这完完全全是在浪费时间”。
9.想当然(SHOULDS):看待事情,你总是只考虑应然,而不去关心实然。“我应该能做好。如果做不好,那我就是个失败者”。
10.苛责自身(PERSONLIZING):发生不幸的事,你总是把过多的罪责归咎于自己,却未能意识到,很多时候问题出在他人身上。“婚姻以失败而收场,都是我的错”。
11.责怪他人(BLAMING):将他人视为你负面情绪的根源,你拒绝担起改变自我的责任。“我现在心情这么糟糕,都要怪她”或者“父母造成了我所有的问题”。
12.不当比较(UNFAIRCOMPARISONS):按照不切实际的标准来理解生活,比方说,你总是将目光主要放在更优秀的人身上,他们总是能做得比你好,所以你也在比较中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她总是比我更成功”或者“一到考试时,别人就比我强”。
13.追悔不已(REGRETORIENTATION):总是纠结于过去而无法自拔,总在想你本来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而不关注你现在能把什么做好。“要是我当初努力一点,我现在本可以有份更好的工作”或者“悔不该说那句话哦”。
14.杞人之忧(WHATIF?):总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发生了某事,那该怎么办,却对任何一种答案都不感到满意。“对,但如果我变得很焦虑呢?”或者“如果我喘不上气,怎么办?”
15.情感推理(EMOTIONALREASONING):任由你的感觉来指引你对现实的解释。“我情绪低落;所以,我的婚姻是走不下去了”。
16.无力证反(INABILITYTODISCONFIRM):一旦产生了负面想法,你就拒斥所有可能与之相逆的证据或观点。比方说,当你心生一念,认为“我一点都不可爱,人们都讨厌我”,你就会拒斥所有证明人们喜欢你的证据,好像它们无关紧要。结果就是,你的想法永远无法被驳倒。“那并非真正问题之所在。还有很深层的问题,还有其他没能看到的因素”。
17.妄下评断(JUDGMENTFOCUS):在看待自己、他人或身边事时,你总爱用好或坏、优或劣的评价,而不是描述、认可或者理解。在衡量自己和他人时,你总是根据武断的标准,却发现你和他人都差之甚远。你所纠结的,不仅是对自己的个人评价,还有对他人的评价。“我在大学里表现得并不好”或者“如果我去打网球,肯定打不好”或者“看看她,她多成功,而我却一路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