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翦商与《易经》的世界观
《易经》记载的猎俘和人祭完全超出了后人的想象,那么,周昌 为什么记录这些?难道他就是想要写一本日记或者回忆录?
卦爻辞纷繁杂乱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周昌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 通过卦象排列组合的变化,他发现,现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恒的,而 是可以改变的。尤为重要的是,商朝的统治也是如此。
在讲述这些之前,我们先要讲一讲《易经》最基本的原理:阴阳、 卦象、卦辞和爻辞。
易卦占算传承自商人
上古时代,人们曾发明一种用草或竹子的小棍来算数的方法:把 它们在地上摆放成不同的形状,用以代表不同的数字,然后进行计算, 有点类似后世的算盘。用来计数的竹棍,叫“策”或“筹”,比如, 流传下来的古语中就有“运筹”和“策划”等。
当积累了一定的算数知识,古人发现,数字虽然有很多,但都可 以被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这恰好和日常生活里的“阴” “阳”观 念搭配:太阳晒到的地方是阳,晒不到的就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 然后,有天地、山水、男女、雌雄、上下……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 以分为阴性和阳性。
这是早期人类发展出的一种简单归纳思维,甚至直到现代,有些 语言的名词还会分成阴阳两性,比如法语和俄语。而初步的算命理论 就是将用草棍运算出的数字归纳成阴或者阳,以代表世间不同的事物, 乃至命运的吉凶。
用甲骨预测,称为“卜”;用草棍预测,则称为“筮”。“筮二 上 面的“竹”字头代表占算用的草(竹)棍,下面的“巫”字表示只有 沟通鬼神的巫师才有占算能力。।
据说,半人半神的伏羲最先画出“八卦”,然后,由周昌在被商纣 囚禁美里期间把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所谓:“其囚美里,盖益《易》 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但司马迁这里用的是“盖”字,表示不太确定。
先说最古老的所谓伏羲“八卦”。有四对卦,分别是乾和坤,坎和离, 震和艮,巽和兑;各有代表图案,被称为“卦象”,由三根表示阴阳的“爻” 组成,一根直线代表阳爻,两段半截的线代表阴爻。
乾三坤三
坎笠离三
震三艮三
巽三兑三
东周时的学者说,这是宇宙间的八大元素: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沼泽)o (《周易正义•说卦卷九》)至于伏羲或者周昌时代的人是不是这么理解的, 就不好说了。
再来说六十四卦。卦象由两个八卦上下重叠组成,一共有六十四 种,都有六个爻。假如是两个八卦的乾叠加,就仍叫乾卦,以此类推。 但不一样的八卦互相叠加,就需要起新的卦名了,比如,震下坎上, 叫屯卦,卦象是H;坎下艮上,叫蒙卦,卦象是鬓。
用草棍占算的阴阳八卦体系,和华北地区自龙山时代以来的甲骨 占卜体系,是分庭抗礼的关系,很难说哪一种出现得更早,因为甲骨 容易保存下来,但草棍占算不容易留下遗物。
到了商朝的殷都时期,有些占卜师已经习惯了在甲骨上刻字,所 以他们也会把用草棍占算出来的数字刻到甲骨上。而三个数字组成的 刻辞在殷墟前期武丁王的时代就有了,比周昌要早二百年。它是三个 数字重叠,比如“六六六”,这三个偶数代表三个阴爻,便是八卦中 的坤卦。
到殷商中后期,出现了六个数字的甲骨刻辞,时代也比周昌早一 些。比如,"六七,I九六对应“阴阳阴阳阴阴”,这便是《易经》 中的蹇卦。从这可见,六十四卦的基本原理并不是文王发明的。
关于竹草棍如何被用于六十四卦算命,最早的记载来自春秋战国 之交的《易传・系辞》:按照特定的流程,将五十根草棍用两只手拆 分若干次,最后剩在手里的数量就是得到的数字,它的奇、偶就是阴、 阳,这算第一个爻;如此反复演算六次,就得到六个爻,也就是一个 完整的卦。这种摆列阴阳爻的顺序,必须从下往上,不能颠倒。
当然,《易传・系辞》这个记载已经比周昌的时代晚了五百多年, 至于周昌到底是不是这么占算的,也无法确定。
上面所述便是六十四卦卦象的来历,那么,六十四卦的卦名,诸 如乾、坤、屯、蒙等,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商代的甲骨文里没有 发现卦名,它们首次出现是在《易经》里。所以,也许的确是周文王 命名的,至少目前还没有反面的证据。
比起古老的甲骨占卜,用草棍推演更容易,所以文王被囚禁在美 里监狱的时候,可以因陋就简进行六十四卦占算。而为了让这套占算 体系更适合自己的需要,他又总结和编写了卦辞和爻辞,由此形成了 《易经》的基本内容。
但这还不是文王周昌青睐六十四卦体系的根本原因。
文王写作卦辞和爻辞
六十四卦的每个卦都有一条简短的解说词,这被称为“卦辞”; 相对的,卦里的每个爻也都有一条“爻辞”。概而言之,《易经》是由 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的。
唐代给《周易》做注的孔颖达说,最早是伏羲画出了八卦,后来 有人(不知道是谁)把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可以涵盖各种“天地变化, 人事吉凶”;再后来,周文王写了卦辞和爻辞,来解释每个爻和卦的 吉凶含义:
盖伏牺(羲)之初,直仰观俯察,用阴阳两爻而画八卦,后 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然后天地变化,人事吉凶,莫不周备,缰 在爻卦之中矣。文王又于爻卦之下,系之以辞,明其爻卦之中吉 凶之义。(《周易正义•说卦卷九》)
看来,孔颖达不同意《史记》说的“其囚羡里,盖益《易》之八卦为 六十四卦”。而现代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孔颖达的确是对的。
孔颖达还说,卦辞和爻辞是周文王写的。在古代,这个说法也缺 乏直接证据,一直有学者质疑。而结合甲骨文等殷商考古成果,我们 会发现,孔颖达这么说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因为卦爻辞只会是在商 朝的环境中产生,不可能更晚。
最早从《易经》的卦爻辞中探寻历史的学者,是顾颉刚。1929年, 他考证了几条卦爻辞中蕴藏的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并撰成《周易卦 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发表。2比如,据顾劭刚推测,归妹卦和泰卦爻 辞的“帝乙归妹”,其中隐含的历史是:帝乙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 了周文王,但这位王室公主没能生育,最后,或是早逝,或是离婚回 了娘家,文王又续娶大姒。
就这样,顾颉刚开启了从《易经》探寻晚商历史的先河。当然, 他对“帝乙归妹”的解释未必正确,毕竟当时商周力量对比悬殊,商 王不大可能把妹妹嫁给周族,所以这很可能是周人为夸耀自己而做的 吹嘘。但它的真实背景仍是晚商时代的商周关系。
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里含有很多商代特有的事件,比如,捕捉俘虏 献祭;而从周朝建立开始,这些做法就消失了,后代的古人也就不再 记得这些事。
这里再举个例子。《易经》的卦爻辞里经常出现“贞”字,比如 坤卦的卦辞“利牝马之贞”,后世学者都不知道这个字什么意思,包 括孔颖达,也只能猜测它和“坚贞”有关,解释成:“贞,正也其 实,商代甲骨卜辞里就频繁地出现这个“贞”字,现代学者也早已确 定,它就是占卜的“占”,故而甲骨占卜师也被称为“贞人”。由此,《易 经》中的“贞”也就好解释了。比如,坤卦的“利牝马之贞”的意思 是说,占算结果对母马有利;相对的,否卦的“不利君子贞”的意思 则是说,占算结果对君子不利。看来,倘若没有发现甲骨文,我们对《易 经》中“贞”字的理解很可能还会一直错下去。
《易经》的卦爻辞所记载的事件,有些肯定是只有周文王才经历 过的,所以,它们的价值非常独特。3从孔子时代以来,解读《易经》 的著作很多,但因为没有甲骨文知识的基础,所以搞错了很多基本概 念,这些“算命技术”自然也就成了无根之木。而用甲骨文和商代考 古知识研究《易经》的,高亨先生可谓开先河者,他的著作《周易古 经今注》就是只讨论文王的《易经》,而不涉及东周时人写的《易传》, 以避免让后世的误解逆行侵入商代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算是在 高亨先生开创的方法基础上的一种继续。4
卦爻辞里有什么
《易经》卦爻辞中,除了和商代的捕俘及人祭有关的内容,还包 含很多周族人的活动。这应该也是周文王比较关注的内容,否则他不 会一一记载下来。
先来看第十三个卦,同人卦: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号啖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同人于郊,无悔。
“离下乾上”,这是解释同人卦的卦象图案——3o它有六个爻, 下边三条是八卦的离(王),上边三条是八卦的乾(三)o
按八卦的释义,离是火,乾是天,火在天的下面燃烧,就是《同 人》。但《同人》与天和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从卦爻辞里看不出来, 这里也就不再妄加揣测。
“同人”的意思大概是集结(同)盟军(人)。它的卦辞是:“同 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意为,在原野集结起我方的盟军, 举行祭祀;利于渡过大河;结果对君子有利。
从卦辞看,这很像是周文王晚年在准备灭商的工作:要集结起各 部族的盟军,用祭祀取得诸神的支持,团结盟军,顺利渡过黄河(这 样才能打到商朝腹地);这个卦象对“君子”有利,前景比较好。
再来看六个爻的爻辞。
每个爻辞前面有两个字的序号,其中的“九”代表奇数、阳爻; “六”代表偶数、阴爻。
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最下面的第一个爻叫“初二 按阴阳,只 能有“初六”或“初九”两种;最后一个爻在最上面,叫“上”,分为“上 六”或“上九”。
中间二、三、四、五爻的名称,则是表示阴阳的六或九放在前面, 序号放在后面,所以同人卦中间的四个爻依次是六二、九三、九四、 九五,顺序仍是从下往上。
第一个爻(初九)的爻辞:“同人于门,无咎。”意思是,在大门 口集结盟军,没有灾祸。
第二个爻(六二):“同人于宗,吝。”意思是,在宗庙集结盟军, 前途不太光明。
第三个爻(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意思 是,在丛林里埋伏军队,登上高高的山顶眺望敌人,三年内无法 战胜敌军。5
第四个爻(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意思是,登上了敌 人的城墙,没能攻打下来,但结果吉利。
第五个爻(九五):“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意思是, 盟军先是号啕大哭,又变成大笑,会遭遇敌人的大部队。
第六个爻(上九):“同人于郊,无悔。”意思是,在郊野里集结盟军, 没有什么后悔的。
看来,同人卦皆与战争有关,但各爻的结果不太一样,有很顺利 的,也有很艰难和危险的。
不过,《易经》的卦并非都是军国大事,有些卦看上去只是些偶 然的、彼此无关的日常小事,各爻之间也看不出,至少我们看不出有 什么明显的关联。这又是为什么?探寻这背后的原因,要从文王研究 “易”的目的开始。
六十四卦为何成对?
商王进行甲骨占卜时,会把需要预测的问题刻在甲骨上。这里, 我们用前述武丁关于妇好生育的一次占卜为例说明:一,武丁先刻下 了 “妇好这次生育是否顺利”的问题,这是“命辞”。二,然后,从 甲骨裂纹走向判断结果,这是“占辞”:“丁日或庚日生育的话会吉利”。 三,最后的结果也可能会补刻到甲骨上,这是“验辞”。比如,武丁 这次占卜的三十一天后,妇好生育了一个女儿,“验辞”便是:“甲寅娩, 不嘉。惟女。”
甲骨文的这些刻辞不太复杂,背后的原理也很简单,基本不涉及 事物的因果关系:先是给诸神献祭并询问问题;然后,诸神的回答就 会传递到甲骨的烫纹上;最后,占卜者将其解读出来。也就是说,这 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叙事:诸神的决定是因,表现到人间就是果,甲骨 占卜是读取这种因果关系的工具。至于人类有时候占卜错了,那也是 误读了神的旨意,错在人而不在神。
但六十四卦则与此不同,它的原理更复杂。它认为,世间的一切 并不都是由神直接决定的,而是各种事物会发生互相影响并形成一种 因果发展的链条,其对应的就是卦里六个爻的阴阳顺序。换句话说, 对于每一个主题的卦,周文王都需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六个事件或现象 作为六条爻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因果发展链。而且,事物的因果 关系不会只有一种模式。在某种环境下,甲是乙的原因,而在另一种 环境下,则可能变成乙是甲的原因,甚至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孤 立事件,在另一种时空环境下也可能会发生联系。
所以,文王在《易经》中梳理了他亲历和认知的各种事件,并试 图用不同的因果发展链来串联和解释它们。比如,有些相同的爻辞(事 件),比如“帝乙归妹”,就出现在了不同卦的不同爻位,这其实是文 王在设定不同的占算情境。因此,同一事件会具有不同的前因后果, 以及不同的含义和指向性。
换言之,文王的爻辞虽都是发生过的或者预测要发生的具体事件, 但在他看来,这些事件未必是单线性的,它们完全可能按照不同的时 间顺序再次发生,从而使因果关系发生颠倒。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可变的,六爻的不同组合对应着不同的卦象, 哪怕只变换一个爻,也会变成另一种卦象,这就是“易二变易无常。 由此,六十四卦就是文王对可能性做出的六十四种探索和六十四个模 型。或者说,文王是在用各种无常的可能性重新组织世界,重组头脑 中的各种认知。
这样一种思路,可以从六十四卦的“组对”规律中发现一些痕迹。 六十四卦皆有卦名,且是成对组合,比如,“乾”和“坤”,“震”和“艮”,”同 人”和“大有”,“噬嗑”和“贲”……是谁给这些卦起的名字并编组 成对,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文王的可能性很大——考古发现的更早的 数字卦象并没有附带卦名,更没有成对出现的记载。
其中,有些成对的卦名比较好懂,比如,“乾”和“坤”,“否”和“泰二 “损”和“益”,“即济”(已经渡河)和“未济”(尚未渡河),都是反 义词;有些却未必是反义词,比如,“井”和“困”,“小畜”和“履工 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对立关系;还有一些则更模糊,比如,“噬嗑” 和“贲二 更难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搁置对卦名的解释,来看卦象,看看它们的组对规律是什 么,以及是否一定会具有相反的关系。
有人说,乾卦和坤卦最是简单明白,乾卦都是阳爻,坤卦都是阴 爻,看来,卦象组对的规律是每个位置的爻都阴阳相反,乾的第一个 爻是阳,所以坤的第一个爻是阴,以此类推……
■Hmm
■MM ■一
—■ ■■
乾 坤
其实不然。乾和坤这一对卦的卦象比较特殊,不代表普遍规律。 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其中只有四对是这种情况:同位之爻,阴阳 相反。
还有一种可能性。六十四卦的卦象是两个八卦上下重叠而成,那 是不是这两个八卦互换位置就构成一对相反的卦呢?
也不是。比如,屯卦言,卦象是震三在下,坎三在上;和它成对 的是蒙卦集,但卦象并非坎三在下,震三在上,而是坎三在下,艮三 在上。
从这也可见,六十四卦的意义未必跟组成它的两个八卦有关系。
至于六十四卦的成对原则到底是什么,我们这里随便选个例子。 比如,无妄和大畜这一对卦:
无妄 大言
可以看到,这两个卦象,并不是同一个位置的爻必须阴阳相反, 也不是上下两个八卦位置互换,而是六个爻呈现“颠倒”关系:无妄 卦的第一个爻(最下面的),和大畜卦的最后一个爻(最上面的)相同; 无妄卦的第二个爻,和大畜卦的倒数第二个爻相同……
六十四卦里面,有二十八对都是这种“颠倒成对”原则。但也有 极少数例外。就像上面说过的乾卦,它的六个阳爻形成上下对称,如 果把它们上下颠倒一遍,还是完全同样的卦象。这就没办法了,只好 让它和六个阴爻的坤卦结成一对,不然,六个阴爻的坤卦,上下颠倒 之后也还是自己,所以它俩正好结对。
这种因为自身对称而只能“相反成对”的卦,除了乾和坤,还有 三对:
坎 离 颐 大过 中孚 小过
总结一下,在《易经》中,每卦六个爻都是自下而上的顺序,而 六十四卦组对的原则总体上是六爻“颠倒成对”;只有八个上下对称 和无法颠倒的卦,才按“相反成对”的原则组成四对。
研究《易经》的美国学者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 )很重 视“颠倒成对”原则。他推测说,《易经》中每一对卦的内容都基本 相似,比如,对于泰卦中的“帝乙归妹”,夏含夷认为,泰卦以及与 泰卦成对的否卦,都和这桩婚姻有关。但这种推论还缺少证据,至 于每一对卦探讨的内容都是什么,多数还难以解释。6
其实,不必急于追索每一卦的具体含义,而是应当先明白卦象“颠 倒成对"原则的本质是什么。综合前述,本书认为,它是文王发现的 世间规律,或者说,一种被称为“易”的思维方式:世间的一切都不 是永恒和持续不变的,它们都可以有另一种相反的存在形式,一切也 都可以颠倒重来一遍。
否,颠倒重来就是泰;损,颠倒重来就是益……一切事件的发 展过程,都可以“倒放” 一遍,从终点回到起点。这意味着,一切 皆有可能。
翦商,可占
按文王《易经》的“颠倒成对”原则,世间一切既有的事实都能 用相反的方式再现一遍。商族曾经很弱小,就像爻辞里的“丧牛于易”, 但他们后来却建立了强大的商朝;然而,这个过程同样是可逆的,目 前强大的商朝也终将灭亡。
这种思维方式可谓石破天惊。当时的人还没有走出神权时代,普 遍认为世间一切都被天界的鬼神主宰:商王家族世代向上帝和诸神献 祭,从而得到天界的福佑,因此和商朝作对,就意味着违反鬼神世界 的意志,不可能成功。
然而在美里的地牢里,周昌的身体虽无法逃离,但他推演的 六十四卦组对原则却自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便是:“翦 商”是有可能的。
虽然当初,是上帝指示和支持商人灭夏建商的,但上帝的心意 也是可以更改的,它不可能永远充当商人的守护神,周族也可以获 得上帝的垂青,并在它的保佑之下灭掉商朝,取而代之。
在当时,这个想法实在是大逆不道,文王更不敢明白地将其写出 来,哪怕当他获释回到周邦之后,也要秘而不宣,故而《易经》中的 多数内容只能用含糊其辞的隐语来表达。
来看坤卦六三爻: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三爻的第一句是“含章可贞”,这“含章”二字,历来没有合理的 解释。高亨认为,“含”为“戡”之借字,“章”为“商”之借字,“含 章”就是“戡商”,也就是“翦商7所以坤卦六三爻的意思是,翦 商之事是可以占算的;如果继续忠于商王,不会有成果,会有终结。
这个推测颇为合理。而且,用“含章”表示“翦商”,未必全是 古文字的通假借用,可能也是为了保密。
有类似含义的,是讼卦的六三爻:
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高亨认为,“食旧德”就是背叛商王昔日的恩德,8也就是开启翦商之谋。 占卜的结果是有灾害(“贞厉”),但最终会吉利(“终吉”);反之,也 就是如果继续忠于商王(“或从王事”),则不会有成果(“无成”)。这 和坤卦六三爻相同。
《易经》中还有一处“含章”,出自垢卦九五爻:
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以杞包瓜”的意义难解,但其重点是“瓜”;“含章”,传统解释是瓜 上有花纹;“有陨自天”,是说这只瓜从天上落下来摔碎了。按照高亨 的解释,垢卦九五爻是个隐喻,意思是说商朝就像是一只有花纹的瓜, 不堪一击,落地即碎。9
在六十四卦中,肯定有某个卦象代表的是商朝的崛起;而与它对 立的卦,则代表了商朝的灭亡。因此,只要把这些卦找出来,研究各 爻的原理,也即每个爻可能代表什么具体事件或条件(文王会因此代 入不同的事物进行推演),就有可能找到灭亡商朝的密码。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初步理解为什么说《易经》的卦爻辞内含各 种各样的事件,甚至难以理解的只言片语了 :这是文王在对自己认知 的各种事件进行排列和重组,用不同的卦象(阴阳爻组合)来检验它 们的吉凶,以便总结出这个世界更深层的运行规律。而限于当时的环 境,他必须刻意地使与翦商有关的各种信息变得很隐晦,外人会很难 理解,所以我们也就不用对所有卦爻辞都强求解释了。
《易经》并非文王专门编写的算命教材,而更像是他自己的练习簿, 所以内容驳杂,有大量的私人琐事。从萌生翦商之念始,文王就反复 将其代入和推算,并随时验证、修订和增补,希望总结出一套最精确 的占算方法,而最终目的,当然就是在消灭商朝的战争里运用这套预 测技术。
有了对《易经》的上述理解,我们接着来看最前面的乾、坤两卦。
古人对乾与坤是这么解释的:乾为天,阳之代表;坤为地,阴之 代表。其实,这一对卦可能还代表了文王最关心的两个事物:商和周。 商是强大的主宰,周是弱小的藩属,但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中,它们会 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
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卦里集中出现的意象是龙。从夏朝-二里头文化以来,龙都是 王者的象征。初九爻的“潜龙勿用”是说,龙弱小,潜伏于水下,无 所作为。这说的是商族崛起之前的状态,后面的龙则已经活跃在天地 之间:“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九二爻和九五爻都有“利见大人”, 可能是隐喻周昌或者周族两次见到商王并受到重视。九三爻曰:“君 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可能说的是周族人兢兢业业地侍 奉商朝的状态,也可能是说商朝先王奋发有为时的状态。到上九爻的 “亢龙有悔”,则已经可能是在说商朝虽已强大到极致,但其根基不稳 固,埋藏着衰亡的隐患。
和《易经》的其他卦不同,乾、坤两卦在六条爻辞后,还分别有 一条“用九”和“用六”,这可能是因为文王对这两卦格外重视,所 以各增加了一句总结。《乾》卦的“用九”是“见群龙无首,吉”,这 可能是说文王在殷都生活期间结识各种商朝上层人物,发现他们之间 矛盾很深,周族可以找到内应,最终倾覆商朝。在这里,“吉”当是 文王对翦商事业的判断,而非商朝的国运。
再来看坤卦: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 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坤卦的卦辞中出现了 “牝马”(母马),但不知其具体代表何事;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应该是说君子(周昌)去往殷都, 开始时遭遇各种不幸,但也结识了可以利用之人;而“西南得朋,东 北丧朋”,则是说在西南方得到盟友,东北方则丧失盟友。殷都在周 原的东北方,这可能是预示商周之间终将反目。卦辞的最终判断是“安, 贞吉”。
六三爻的“含章”(翦商),前文已述,这里不再赘述;六四爻的“括 囊”,字面意思是把口袋(囊)扎起来,这可能是比喻翦商之谋需要 严格保密;上六爻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则可能是预言周与商最 后的决战,隐喻商朝(龙)将喋血原野;最后的用六爻“利永贞”是 结论,说明翦商事业大有前途。
当然,乾、坤两卦的卦爻辞中也有很多难以解释之处。比如,”或 跃在渊”与“黄裳,元吉”,很可能是文王有意为之的隐语。类似现 象在《易经》里有很多,已经无法亦不必强行求解。
不过,文王并没有活到商朝灭亡,所以他的推算和验证持续到了 临死之前。至于文王是先萌生翦商冲动,再从易卦体系寻求支持,还 是在研究易卦组对原则时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翦商之念,这已经很难判 断。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羡里的牢狱生活已经让文王深切地体会 到当一名人牲(孚)的滋味;而在以往,当被要求带领族人捕猎羌人 缴纳给崇侯时,他不太可能有如此深刻的切肤之痛。
从猎俘者变成俘,本身就是“易”,而变易的旅程一旦开启,就 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年过半百的文王深谙世界的不确定性,把 人生剩余的时光大都投入了对《易经》的推算,但同时,他也没有 忽视商人最正统的甲骨占卜技术。这两套体系和世界观,文王都不 敢偏废。
注释
1 参见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30页。
2 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燕京学报》1929年第6期。收入《顾颉
刚古史论文集》卷11,中华书局,2010年。
3 有学者认为个别的卦辞出现更晚,属于周公时代产物,如晋卦辞:“康侯用 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意思是说,康侯(周公的弟弟卫康叔周封)被天子 赐予了很多马匹,一天之内得到三次接见。但不能排除文王时期有名为“康侯” 的殷商贵族。再如爻辞中曾出现“箕子”,有学者认为是周灭商之后的记录, 其实文王已经有可能和箕子打过交道并记录下来。
4 “周易”这个词的含义发生过扩大。春秋时期的史书,如《左传》,说的“周易” 只是文王卦爻辞。孔子弟子编辑《周易》时,把他们对卦爻辞体系的很多 解释也汇编了进去,比如《系辞》《文言》等。这些解释被称为《易传》或 《十翼》(十种对卦爻辞的解释),导致《周易》的内容扩大。为了特指文王 卦爻辞,现代学者称其为《易经》,以表示和《易传》的区别。本书也用《易 经》代表文王卦爻辞体系,不涉及后来的《易传》。
5 孔颖达《正义》:“唯升高陵以望前敌,量斯势也,纵令更经三岁,亦不能 兴起也。”
6 [美]夏含夷:《结婚、离婚与革命——〈周易〉的言外之意》,李衡眉、郭
明勤译,《周易研究》1994年第2期。
7 高亨释为:“乃武王克商之兆,所占之事,自为可行,故曰含章可贞。”参见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167页。高亨认为这是周武王灭商时的占卜辞, 其实它很可能是在周文王时期就已经有了,是对未来之事的占算。
8 高亨认为,食为蚀之借字:“食旧德,谓亏损其旧日之德行也。”参见高亨《周 易古经今注》,第178页。
9 高亨释为:“戡商有陨自天,言武王之克商,乃是天陨灭商祚也。”参见高亨《周 易古经今注》,第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