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这本小书的源起,是我的前一本著作《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老熊督学江南的时候,遭遇了一件由秀才闹事引发的江南缙绅家族之间的互害事件,也就是本书第二章的故事。

我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明朝士大夫这个看似很牛的社会阶层,也会因为家族竞争、朝堂政治倾轧,被卷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中。

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明代笔记中看到了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件,比如王世贞《弇州史料》中的“缙绅惨祸”一条记录了缙绅的一系列杀身之祸。有前监察御史被童仆出卖,遭强盗杀害;有兵部主事因地方仇怨,被仇人入家劫杀,开肠破肚;更有退休知府因贪图他人田地,强买强卖,对方假意同意,然后寻机将知府主仆二人绑票,逃到海上后,以残酷的手法将二人凌迟,割下来的肉用盐腌渍,惨不忍睹。

在由儒家士大夫把持的传统历史书写中,我们一般很少能看到和平时代如此暴虐的杀戮。或许是儒家士大夫刻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文明祥和的民间图景。但实际上,即使在文明程度最高的江南地区,仍然有盗匪横行,杀人越货司空见惯,野蛮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底色。

而当我再看到明人李乐《见闻杂记》中的“江南五事变”一条,更加对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难以被撼动的社会秩序产生怀疑。李乐是本书第一个故事“董范之变”的主角董份的朋友,也是董家事变全程的参与者。

这些关注,让我带着强烈的兴趣走进晚明——那个危机暗藏的社会,去看看彼时彼地,到底发生了什么,竟然能让一贯高高在上的缙绅们落得个步步惊心的下场。

过去,历史书写更多关注朝堂,即政治、军事、经济这些大视野,以及大格局中的人和事,而很少关注民间社会的细节、小人物,也就是说中国历史的微观角度一直有所不足。

因此,我也想通过这些事件,为读者们带来真切的、鲜活的、立体的明朝社会百态。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样,去感受四百年前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有血有肉的奴仆、佃户、雇工、泼皮、流氓、书生和孤儿寡母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在这个过程中,我大量阅读古籍,从明代官修史书、地方志、当事人的奏本书信、文人笔记中寻找每一条无法忽视的线索,力图最大限度还原那些真实的人物故事。

另外,我还从现当代学者们的著述、论文中获得了很多养分与启发。如谢国桢、吴晗等大师对晚明奴变的研究,巫仁恕先生所著的《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陈宝良先生一系列关于明代社会、士大夫的著作,日本汉学家佐伯有一、城井隆志等人的明史研究,等等。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部作品难免挂一漏万,恳请师友、读者们以批判的眼光阅读,不吝批评指正,纠错补缺。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此我非常感谢杨津涛、王戡、李夏恩、陈曦等师友,为我提供宝贵史料和批评指教;感谢出版人肖风华以及他的团队对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大力支持;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认真负责地审阅,他们提供了具有极高专业水准的修改意见。

最后,我要感谢父母,他们的关心是我一直坚持写作的动力。还要感谢妻子,她除了在生活中照顾我,还一直催促、鼓励我继续在历史写作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少不了小女时隐时现的鞭策:爸爸,你的新书写得怎样了?你们都是我写作的力量源泉。

唐元鹏
2024年6月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