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六年六月,NHK播出了一档关于“卵子的妊娠适龄期”的节目,让我意识到生育期限的存在。当时我正在公司值班,办公室里的电视几乎二十四小时开着,而我立刻就被这个节目吸引了。
节目提到,卵子会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不断老化。一旦超过三十五岁,无论身体的健康状况如何,受孕概率都会急剧下降。当年我刚过三十岁,几乎没考虑过生育年龄限制的问题。再加上四十多岁明星怀孕生子的新闻屡见不鲜,很多人或许都隐约持有一种印象:生育年龄期限已经大大延长了。
看了那期节目后,对生育年龄抱有毫无根据的乐观心态的人,大概都被浇了一盆冷水。我就此明确意识到了生育最后期限的存在,“三十五岁是女性的生育大限”这一观念也是从那时起日渐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还听说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词语—冷冻卵子,简称冻卵。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人工采集卵子,并将其冷冻储藏的技术。它原本是面向未婚女性的应急措施,用于应对生殖功能因治疗癌症或其他原因而恶化的情况。但近年来,受媒体报道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卵子会老化,于是许多身体健康的女性也开始利用这项技术未雨绸缪。Facebook、苹果等美国大型企业为员工报销冻卵费用的新闻也引起了公众关注。
“冻卵能否解决生育期限的问题?”
“冻卵是不是破解少子化的良方?”
在采访之前,我隐约产生了这些想法。于是我将冻卵技术的出现视为未婚社会的典型现象之一,纳入了采写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