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跟许多其他语言有过交流,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找到印记。汉语对所谓“汉字文化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语言与汉语处于不同语系,但早期使用汉字,接受汉文化,所以如今汉字用得少或不再使用了,词汇中还保存着大量汉语借词、借音。
同样,汉语也受到了其他语言的深远影响。前面说到梵语佛经的翻译促成了反切的发明,佛教徒对语言的重视使三十六字母得以总结出来,这些都是汉语音韵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当然,现在看来,其他语言对汉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中。
西汉以后,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狮子、葡萄、苜蓿”等词语即是当时从西域传入的。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曾建立政权,其中元朝、清朝还统一全中国。这些民族语言的词汇曾经大量进入汉语,尤其是人名、地名、职官名等,不过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并不多。比如蒙古语借词“浩特”(牧民住的自然屯,也指城市)、“站”(驿站)、“哈巴(狗)”,满语借词“萨其马”(一种点心),藏语借词“喇嘛、糌粑”,维吾尔语借词“阿訇、馕、可汗”,等等。
对现代汉语仍然有深远影响的语言主要是承载着佛教的梵语和承载着现代文明的西欧语言;日语则可以看作后者的中介。
1.汉语中的梵语借词和佛源语词梵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
有人认为,梵语在古代印度近似于文言在古代中国、拉丁语在古代欧洲,是一种用于正式场合和严肃作品的“雅言”,也是不同母语人群之间交际用的“普通话”。在某些文学作品中,神仙、国王、婆罗门等说梵语,而同他们对话的下层人物则说方言俗语。尽管梵语现在还是印度二十多种官方语言之一,但只有很少的人能掌握,实际上跟拉丁文、古代汉语一样,成了语言中的“活化石”。
梵语古代文献十分丰富,数量上仅次于汉语古代文献。大部分佛教大乘经典即是用梵语写成的。从东汉末年以来,大乘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儒释道“三教”中的“释”。
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众多梵语词汇通过音译、意译形成借词;在经典传习等宗教活动中,借词或教义结合当时的汉语口语词汇或上古汉语词汇,又衍生出更多的词语。这些词语最终在汉语中沉淀下来,形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佛源语词。
梵语借词的例子如:
“悲”字,在汉语中本有“悲痛”的意思,在佛教中则是梵语parideva的意译,指怜悯他人的痛苦而欲救济之心。又有“悲观”“慈悲”等常用词语。
“魔”字,是梵语魔罗(Māra)的简称,指能害人性命、扰乱人修道的饿鬼。
“禅”字,在汉语中本是“封禅”(帝王祭祀土地山川)、“禅让”(帝王让位)的意思,读shàn。在佛教中用作梵语“禅那”(dhyāna)的省音译,也意译为思惟修,或静虑,即冥想的意思。相关的词语如“口头禅”,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又如“野狐禅”,是禅宗对一些妄称开悟而流入邪僻者的讥刺语,后泛指胡说八道、邪道异端。
扩展到佛源语词,例子就更多了。孙维张主编的《佛源语词词典》(2007)收词两千多条,以“苦”字打头的就有“苦果、苦海、苦苦、苦乐、苦难、苦恼、苦行”七条,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都是比较常用的。
2.西欧语言借词和日语借词毫无疑问,近现代以来西欧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是最大的,尤其是英语、法语、德语,不仅给汉语注入了大量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词语,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语语法。仅就日常用语而言,英语借词的例子有:啤酒、高尔夫、扑克、乒乓球、车胎、引擎、马达、摩托、鸦片、霓虹灯、酒吧、冰激凌、幽默、逻辑、浪漫、佃农(tenant)、抬头(title)、卡车、半身像(bust)、卡片(card)、卡通、模特、吉他、柠檬、杧果、沙丁鱼、休克、苏打、巧克力、雪茄,等等;其中一些原本是英语从别的语言借来的。法语借词有:芭蕾、咖啡、蒙太奇、沙龙,等等。这些词已经在汉语中生根。
“五四”以来人们提倡用罗马(拉丁)字母拼音文字记录汉语,其中一个理由是可以原样借用大量的西洋词语,完全不用翻译了。
现代西欧语言与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桥梁——日语。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早学习西欧资本主义的。由于中日两国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关系紧密——如日本也用汉字,早期中国人主要留学日本——现代日语词汇大量注入汉语中。有些是纯日语,如:场合、场面、场所、舞台、道具、不景气、服从、服务、副食、复习、派出所、必要、保健、方针、表现、一览表、解决、经验、权威、化妆品、希望、记录、个别、交换、克服,等等。
有些词语本是古汉语词,日本人用来意译西欧语言词汇,后又被汉语借用。如“铅笔”,在古汉语中指金属铅制成的笔,日语用来意译英语单词pencil(石墨笔芯),后进入现代汉语。又如:文学、文化、文明、文法、分析、物理(学)、演说、讽刺、学士、艺术、具体、博士、保险、封建、方面、法律、保障、表情、表象、意味、自由、住所、会计、阶级,等等。
还有些词是日本人为了意译西欧语言词汇而用汉字组成的,其后被汉语借用。这类词语更多,如:马铃薯、辩证法、美学、美术、美化、美感、微积分、旁证、物质、蓄电池、直觉、调整、仲裁、抽象、代表、代理、代数、断交、谈判、电力、传播、电报、传票、电流、传染病、电车、电信、动员、动议、导体、导火线,等等。(以上据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极多,且多半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词语,以至于有人感慨,假如不用这些词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