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金笔下的神话,不是某个已有神话的当代版本,而是完全依据他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构建出的一套完整的古代神话故事体系,实际上是往一个传统的篓子里面装进无数精致的细节,并且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奇幻文艺标准化模式。
在现当代奇幻作品领域中,1937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一部非常重要的奇幻文学作品这一年诞生,这就是由英国大文豪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撰写的奇幻小说《霍比特人》。
由于《霍比特人》这部小说出版在特殊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忙着打仗,因此当时的人们对于这部作品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何况当时很多人把这部小说看作“儿童读物”,因此就更无法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响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位语言学出身的牛津大学教授却以《霍比特人》这部“儿童读物”为基点创作出了一系列史诗作品。而《霍比特人》和《魔戒》这两部小说,也被视为当代奇幻作品的开山之作。
当我们回到1937年这个节点,还会发现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在世界各国在“二战”中打得火热的时候,西方奇幻漫画的几个重量级角色依次登场:1938年,超人诞生,1939年,蝙蝠侠诞生,隔年的1941年,美国队长诞生;到了20世纪60年代“冷战”时期,绿巨人、蜘蛛侠、钢铁侠、青蜂侠、X战警系列里的变种人等角色也陆续亮相。也就是说,那是一个幻想世界诞生的年代。
当时代大跨步进入新世纪,这些在上世纪诞生的幻想作品又结出了新的果实,它们在银幕上有了一次大爆发,共同缔造了新时代的奇幻科幻潮。
著名电影导演彼得・杰克逊也是托尔金的书迷,他先后凭借《魔戒》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三部曲一举成名。他不仅赢得了全世界指环迷的爱戴,还因此获得了全球无数影迷的顶礼膜拜。彼得·杰克逊凭借该系列电影先后获得了奥斯卡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几大国际重要影视奖项的大满贯,为全世界奇幻作品爱好者打造了一篇恢宏的中土世界魔幻史诗。
比托尔金小整整三十岁的漫画奇才斯坦·李则野心勃勃地塑造了另一个动漫影视帝国,一部包含超过五千种角色的超级英雄系列作品,并在漫威和迪士尼等好莱坞巨头的帮衬下,将几百位经典的超级英雄角色搬上大荧幕,为不止一代年轻人留下了青春记忆。
托尔金和斯坦·李这两个神奇的摩羯座男人,给当代社会树立了两座无法超越的奇幻巨塔,他们作品的影响力触及了几乎所有的流行文化领域,包括文学、漫画、动画、电影、游戏、时尚等,不一而足。
那么,为什么这些神奇的人物会在1930、1940年代共同爆发呢?因为工业社会的种种发明创造拓宽了人们的思维和认知,给人们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交通和信息的便利也让人们了解到了全然不同的景象和生活,给创作者带来了全新的刺激、全新的体验,可以用作创造新世界的素材。另外,战争、经济危机、战后的秩序重整、政治阵营的对垒、现代工业造成的污染,也让人们渴望找到解决之道,各种英雄由此诞生。
当整个世界的秩序尘埃落定,现代工业创造的奇观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渴望也就逐渐消失了,就会出现无法打造新神话的现象,所以现在的好莱坞消费的还是将近一个世纪前创造的英雄和神话。
那么接下来就看看这部由托尔金创作的《霍比特人》究竟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故事一开始,托尔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画卷。一个名叫霍比屯的小村庄里居住着霍比特人,他们生活富裕且安详,住在干净整洁的地底洞府里面。霍比屯周围方圆好几里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山丘、丰饶的农场、结满果实的树林。那个世界一片宁静祥和,就像托尔金写的“噪音比现在少,绿色比现在多”。故事的主人公霍比特人巴金斯,就在这里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
然而一位名叫甘道夫的巫师和一群矮人的出现,却让巴金斯意外地卷入了一场冒险。巴金斯跟随甘道夫以及这群矮人穿越了茂密的森林、汹涌的河流、雾蒙蒙的山脉,克服了艰险的自然环境,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敌人,帮助矮人找回了他们失去的财宝,并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托尔金笔下的大自然是宏伟的,但其生命力不只体现在形态上。作者对各种自然事物都怀着无比的热忱,甚至给他们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庞大的山脉在夜晚会活化为岩石巨人;茂密的森林里隐藏着精灵和树妖;神秘的河流看似平静,实际上却充斥着各种魔法。出于对自然的憧憬而赋予其生命,这种观念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色彩。
托尔金对自然怀有独特的感情,尤其是树木。在他看来,树木是大自然派来的信使,大多数人类的寿命都远远比不上这些庞大而古老的生物。托尔金甚至自封为树木的终生捍卫者,并且声称,他眼中的树木的重要性不亚于动物保护者眼中的动物。
这种对于自然的热爱和狂想,不仅体现在《霍比特人》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在这本书的封面插画上。在托尔金本人亲手绘制的封面插画上:浓密的绿色森林随着远处灰色的山脉层层铺开;山脉上方,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空,巨鹰和恶龙飞翔盘旋,显示出中土世界所具有的神秘特性。一幅图画,几个鲜明的意象,就概括出了托尔金笔下的奇幻世界。
这说明他对自己创造的这个世界了然于胸,一草一木都是真实存在的,就等他细细描画出来了。所以,有作家曾这样评价托尔金:“他是一个谨慎的创世者,对自己世界的了解细致到了最后一片草叶。”
但是我们又会发现,在《霍比特人》的故事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相互对抗:一边是绿色的、环保的、充满生机的自然风貌,田园诗般的纯净生活;另一边是黑暗的、恐怖的、充满了危机和邪恶的黑化世界。用托尔金自己的话说,“一个安全的仙境对于任何一个世界来说都是不真实的。”两种世界的对比,让他塑造的世界显得更加真实。
如果说托尔金挚爱的故乡英国是他故事中所有的自然景色和美好想象的灵感来源,那么这种不安与危机感,则源于托尔金的战争经历。
《霍比特人》这部小说一共描绘了三场关键战争,第一场战争发生在主线故事之前。
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矮人部族的领袖索林。索林的父辈曾经在中土世界里一个叫作孤山的地方发现了许多的黄金和大量的珠宝。矮人们不断集结,在孤山地带开掘隧道、挖掘矿藏,打造了宏伟的宫殿和作坊,建立起一个伟大的矮人王国,积累了无比巨大的财富,附近的几个人类的河谷城镇也随之变得富庶起来。索林的祖父因此声名远播,成为受人尊敬的山下之王。
然而巨大的财富给矮人王国招致了一场灭顶之灾。一条来自北方大陆的恶龙史矛革突然袭击了矮人王国,将几乎所有矮人屠杀殆尽,附近河谷城镇也淹没在恶龙的火焰之中,变成了一片废墟。恶龙史矛革从此便盘踞在了孤山深处,占领了矮人的所有财宝。索林及另外十二个矮人侥幸逃过一劫,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和财富,只能在中土大陆四处漂泊。
多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这些矮人在游方巫师甘道夫的帮助下来到了霍比屯,打算和霍比特人巴金斯一起重返孤山向恶龙史矛革复仇,并夺回曾经属于他们的国家和财富。这场战争是故事主线展开的前提。
第二场战争发生在人类和恶龙之间。当巴金斯和矮人一行人偷偷潜入孤山深处,准备和恶龙展开周旋的时候,恶龙史矛革却将矛头对准了离孤山不远的人类城镇,因为它确信这些矮人正是在人类的帮助下,才能够胆大妄为地踏上它的地盘。史矛革本以为能够像过去那样轻而易举地扫平人类城镇,但这一次他不仅没有得逞,反而因为自己的弱点被人发现,死在了人类英雄巴德的箭下。
从这一章节开始,随着情节的进展加快,故事里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庞大,故事叙述线不断增加,《霍比特人》已然从一个格林童话式的冒险故事,变成了一部充满魔幻元素和宏伟战争场景的英雄史诗。
第三场战争被称为“五军之战”。当恶龙被人类杀死之后,大家面临的最大危险也就消失了,但孤山深处的宝藏却引发了矮人、人类和精灵三个部族之间的纷争。正当三方剑拔弩张的时候,甘道夫却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盘踞在北方的半兽人和野狼早已对他们的领地虎视眈眈,因为得知恶龙已死,已经集结了大量的人马前来,并且即将到达孤山附近了。面对共同的敌人和危机,矮人、精灵和人类再次团结到了一起,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并最终共同击退了敌人。整个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
战争这个主题不仅在托尔金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他本人生命历程中无法磨灭的记忆。1916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托尔金跟随英国军队奔赴前线,亲身经历了“一战”中规模最大的索姆河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英法德三军共计伤亡一百三十四万人,在战争最惨烈的时刻,英国军队在一天之内就有六万士兵阵亡。托尔金目睹了自己的朋友和战友在身边丧命,这不禁让他思索:我究竟为何而战,难道是为了神?
有评论家曾经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那些经历过残酷战争、受过严重心理创伤的作家,都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但奇怪的是,这其中很多人都无法通过现实主义的文学手法来进行创作,只能把创作能量倾注于异想天开的奇幻作品。或许是因为他们下意识地回避现实战争的残酷,只能用幻想的方式再现它。托尔金就是其中一员。
与此同时,也恰好是在“一战”结束之后,中世纪文学传统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复兴。有一些作家认为,如果传统社会的解体和工业文明的兴起是无法扭转的大趋势,那么在这种大前提之下,一个民族如果想要找到“文化安全感”或者某种心理寄托,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直接回归古代传统,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架构出一个新的当代神话,通过这种新的神话去接近民族文化的发端与起源。
托尔金曾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提到过这样一种困惑:在茫茫书海中找不到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学类型,是一个令人困惑且恼火的事情,最后他得出结论,与其费尽心思去寻找这种不存在的作品,不如亲自动手写出来。《霍比特人》这部小说,正是托尔金试图构建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新神话的第一步。托尔金对于写作的大胆尝试是其他专业作家不敢想象的,但最终结果证明,这个没有任何专业写作背景的语言学教授,却成为了一种新文学形式的奠基人,创造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新神话。
托尔金笔下的神话,不是某个古已有之的神话传说的当代版本,而是完全依据他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构建出来的一套完整的古代神话故事体系。所有古代神话,包括很多宗教文本在内,都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的文化传承者们共同打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托尔金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自身具备非常扎实的古代文学和语言学功底,因此他能够凭借一人之力,打造出一套非常完整的神话故事体系。
这套故事体系有三个重要的文学来源。第一个来源,当然就是托尔金本人的专业背景。《霍比特人》和《魔戒》都有着坚实的语言学基础,托尔金的本职专业是研究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英语。为了提高故事的丰富性和完整度,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名词,甚至是一套新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比如小说中的精灵语和矮人使用的如尼文,就是托尔金为了写作而积极创造出来的新语言。
第二个来源,托尔金作品中的一部分灵感来源于欧洲中古时代的社会传统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中常常出现雄伟壮观的宫殿、穿着华丽盔甲的骑士、宏大的冷兵器战争场面以及各种英雄故事。
第三个来源,托尔金的小说也反映出一种典型的口语叙事传统。比如,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大量的人物对话,大段的唱词、诗歌,这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文本形式,也便于将作品朗读出来给自己的孩子们听。
托尔金的小说与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很多当代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没有电脑特效,没有3D电影,没有大场面视觉奇观,托尔金只能靠单纯的叙事和想象力来吸引读者。一个奇幻故事不但需要作者的想象力,也需要读者的想象力。用一个互联网时代的词汇来形容,奇幻文学是一种“交互式”的文学形态。
这种文学形式的魅力在于,它不单单依靠各种稀奇古怪、不可思议的意象去输出某种故事和概念,而且需要读者也带着同样的热忱和投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脑海里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是奇幻文学一个相当重要的特征。
年轻人应该都很熟悉暴雪公司旗下《魔兽世界》和《魔兽争霸》这两款经典游戏。即使没有玩过,至少也听说过这部游戏中的很多经典角色,比如半兽人、人类、精灵、矮人、法师等各种职业,以及部落和联盟这样的阵营划分。
这些角色通常都有一些非常明确的属性和标签。比如,半兽人通常有着狰狞的长相,性格暴戾残忍,他们群居在阴暗的洞穴中,善于使用弯刀、斧子等兵器,可以将野狼等同样凶残的动物驯化为他们的坐骑;精灵是高贵而强大的角色,他们栖息在森林深处,建造出华丽的魔法宫殿,在战斗中灵巧而敏捷,弓箭是他们最擅长的武器;人类是分布最广的族群,他们能够适应各种自然条件,制作各种机械和道具,并建立起适于人类居住的城镇,人类出类拔萃的角色被称为英雄,统领人类的战士,抵抗各种外敌入侵;矮人同样是战斗能力超群的种族,他们虽然身材矮小,但力量惊人,喜欢打造各种兵器和神秘的武器,还非常善于挖矿,喜欢积累财富;法师则拥有过人的感知力和魔法,熟悉各种语言,能和各种生物交流,虽然人数稀少,但通常都能在战斗中扮演鼓舞士气和施展强大法力的关键性角色……
这些人物特征,是不是都听起来非常熟悉?没错,实际上这些设定几乎全都来自于托尔金。在《霍比特人》这部小说中,托尔金不仅创造出了这些各具特点的角色,还把他们合理地安排到了每一个情节当中,产生出复杂的角色关系和互动,推进了剧情的不断发展。
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曾这样评价托尔金:“我对托尔金想象力的广度深为折服,对他的故事所具有的那种抱负心领神会。感谢托尔金先生,让20世纪享有了它所需要的所有的精灵和魔法师。”斯蒂芬·金的评价并不为过,可以说,正是托尔金一手创造和界定了现代奇幻小说的角色标签和审美特征。
托尔金将霍比特人作为他奇幻文学帝国里的一个主角,乍看起来令人有点费解。霍比特人喜欢安逸舒适的生活,居住在干净整洁的地底洞府里,身材矮小,不会任何魔法,战斗能力也比不上其他种族,可以说没有任何过人之处。
但在小说中,我们的霍比特人主角巴金斯却在一开始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和巫师甘道夫的相遇,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命中安排。而甘道夫也认定这个貌不惊人的霍比特人将成为帮助矮人寻回财宝和家园,甚至是保护整个中土世界免于灾祸的关键角色。在整个冒险过程中,巴金斯虽然一开始总是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甚至给整个团队拖后腿,但不久之后,他就凭借自己单纯善良的性格和充满勇气的行为,向那些看低自己的矮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故事后半段,也正是由于巴金斯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让矮人、人类、精灵三个部族之间几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得以化解。
但托尔金为什么要将这样一个看起来毫无“主角光环”的人物设定为故事的关键角色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做一些简单的推测。首先,《霍比特人》这部作品一开始其实就是作为一部面向十岁到十二岁儿童群体的读物而写作的,也是托尔金讲给自己的孩子们听的枕边故事。霍比特人这个看起来普通、平凡、有亲和力,甚至是有点可爱的角色设定,非常容易让读者产生亲近感和代入感。
其次,霍比特人这种角色设定很好地串联起了其他故事和角色。霍比特人与世无争,是整个中土世界里相对中立的一个种族。他们不像精灵那样,有高贵的血统和冷艳的气质;不像矮人那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精湛的技艺;也不像人类那样,有那么多的欲望和野心。托尔金在霍比特人身上寄托了他对上帝美好造物的想象,他们单纯且善良,富有同情心,看重生活,看重友谊。这些真正美好的人性价值,正是作者赋予霍比特人的重要特质。他们的存在带出了其他种族的存在,他们的特性相互映衬,既显示了现实中人的复杂性格,也带来了丰富的矛盾冲突和故事。
除此之外,霍比特人巴金斯还在旅途中意外获得了一枚关键道具:魔戒。这个物品在《霍比特人》的故事里仅仅是作为一个神秘道具而出现的,戴上魔戒的人可以隐身,因此它多次帮助巴金斯摆脱了险境,但它其他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还有待发现,这就为以后的故事留下了巨大的空间。魔戒这个关键意象,也成为了托尔金之后那部最重要作品的主题。
1937年《霍比特人》出版之后,出版社又请求托尔金写一本续集,然而收到的却是一本洋洋洒洒五十万字的《魔戒》。此后,一个更加宏伟的奇幻故事和中土世界便由此展开,而那些其貌不扬、单纯善良的霍比特人依然是故事的主角。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个杰出学术机构中的顶尖学者,托尔金本应该在他最为擅长的领域内进行创作,他也完全有能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做出贡献(比如出版一些关于神话学、语言学的论文和专著才是为学术界所承认的贡献),但托尔金却选择成为英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异类”。
创作《霍比特人》和《魔戒》令他周边的很多亲朋好友感到难堪,因为在当时奇幻小说还是一种不被评论界重视的亚文化,难登文学世界的“大雅之堂”。但托尔金认为,在这样一个领域进行开掘,其成就不亚于甚至超过在学术领域深耕,这种创作让他的学术心得变成了鲜活的,他也用这样一种方式让他热爱的那个世界得以复活。
果然,随着《霍比特人》和《魔戒》的成功,奇幻文学逐渐得到了全世界广大读者、评论家以及其他艺术领域的重视。他的作品不仅被广大读者奉为经典,也成为了后世其他奇幻作品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影响力逐渐从文学领域,延伸到了漫画、动画、电影、游戏、时尚等其他流行文化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托尔金并不是靠各种奇思妙想和反转曲折的故事来铺陈他的中土神话帝国的,因为霍比特人和魔戒的故事其实都不复杂。托尔金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往一个传统的篓子里装入无数精致的细节,并且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奇幻文艺标准化模式。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每一块积木都很普通,但可以凭借小小的积木创作出非常多样的内容。后世的创作者们因此可以在托尔金的创作基础之上进行演绎,快速搭建多种多样的作品。
托尔金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这种完美主义倾向渗透进了小说的字里行间。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名字第一,情节第二。比如当他要描写一个人物故事的时候,总是先设计好人名和事物的名字,然后再围绕这些被命名的事物来展开故事情节。他极为在乎事物的名称,以及这个名称背后所包含的一连串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为了塑造精灵这个极具特色的形象,托尔金还利用自己的语言学知识背景,为其发明了两套完善的语言系统,这些语言系统有非常完善的字母体系、拼音词汇、常用语法。
再比如,在托尔金用文字创作《霍比特人》和《魔戒》的过程中,还同时为这些作品绘制了一百多幅插画。在托尔金看来,绘画和写作密不可分,通过绘制各种草图和地图,能够帮助他更好地构建那个庞大而复杂的中土世界,理清各种人物和故事脉络。
通过这样艰苦细致的创作,他在继承中世纪文学传统某些特质的基础上,拓展了奇幻文学能够承载的主题和价值,实现了这一几乎干涸的文学体裁的复兴。托尔金将魔法、精灵、巫术、神话等这些现代人行将遗忘的元素再次利用了起来,挑选出这些元素中富有魅力的一面,创造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冒险的“新神话世界”;满足了当代人在科学理性的认知模式和刻板平淡的生活之外,对于幻想、冒险和不确定性的向往和追求。
但是,托尔金并没有提供一种全然虚幻的“假世界”,而是在作品中处处反映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对“另一种真实”的感知。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给战后缺乏精神依托的现代人,以及生活在这个意义碎片化的当代世界的都市人,提供了重构精神和价值信仰的希望。他复活了一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旧世界,也让它成为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