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影响力很大,电影《大闹天竺》就涉及这段往事。这段故事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我想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中国人有种独特的民族气质,向来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从来不干涉别人家里的事,更别说主动灭了哪国了。再一个是,中国人向来注重群体力量。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击之,倍则分之。”你人数比人家多一倍还要靠脑子取胜呢,更何况一个人面对人家一个国家?所以“一人灭一国”,实在是太令人震撼。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玄策是谁啊?他真的有一个人灭掉一个国家的本领吗?这就需要咱们慢慢说了。

王玄策这个人,介绍起来很简单,两句话就能说完:他早年曾任县令,后来官至朝散大夫。县令大家都知道,朝散大夫具体是个什么官不太好说,可能是一种调研员的角色,反正官不大。

王玄策这人就算介绍完了。那位说了,这就完啦?这人哪年生的?什么出身?什么学历?哪儿的人?长什么样?爸爸是谁?妈妈是谁?兄弟几个?娶媳妇没有?每月给爸妈多少钱?给的时候媳妇乐意不乐意?非要问的话,我能给您现编,至于是不是那么回事儿,正史上关于王玄策的早期经历提到的是少之又少。不过通过这一点点信息,我们还是可以分析出一点东西来的。

王玄策最早出任的是融州黄水县的县令,离着西南边境不算很远。后来调到中央,所任官职不详。不过可以分析,早期他在西南,了解西南一带的风土人情,也就有可能了解一些西南境外的事情,再加上以后他的任职经历,他被征调入朝应该是专门负责西南境外的外交工作。

此外,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王玄策除了“一人灭一国”,他最大的贡献是开辟了新的外交路线。想当初,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先是一路向西,到了中亚之后再往南走才到印度,等于走了个大“C”形。而王玄策裁弯取直,先入藏,走青藏高原,过了青藏高原进尼泊尔,然后直接就到了印度,等于是一条直线下来的。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他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课,了解西南的风情。

但是您记住这一点,在故事发生之前,王玄策还只是一个普通文官,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光环。

介绍完了主人公,接下来咱们就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了。当时是大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开启了贞观之治。对内,休养生息,提升国力;对外,宾服四方,威震远国。贞观四年(630),大将张宝相生擒突厥颉利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大将侯君集破高昌国。贞观十五年(641),吐蕃松赞干布向大唐称臣,迎娶文成公主。一时间,大唐国势天下无双。

这段时间,还发生了件轰动一时、影响后世一千余年的文化交流事件,就是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求法。他是贞观三年(629)走的,贞观十年(636)到达,受到戒日王的礼遇。贞观十五年(641),当时印度最大的领导人戒日王派人与大唐建交。

当时的印度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境内星罗棋布几十个小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英国人殖民印度。不过,戒日王在当时的印度是最强者。他曾经因为和鸠摩罗王争夺玄奘法师还差点打起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人还是很友好的。事实上他在位的时候,中印两国的交往十分频繁。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发生在大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这一年,王玄策被任命为正使,出使天竺。在此之前,他在贞观十七年(643)作为副使去过一次印度,当时他们到了在天竺很有名的摩揭陀国。据说佛祖涅槃之前,最后生活的地方就是摩揭陀国。据《法苑珠林》记载一一这《法苑珠林》相当于一本佛教辞典,记录了很多有关佛经和佛教文化交流的事件——王玄策一行人曾在摩揭陀国“因铭其山,用传不朽”,翻译过来就是,这些人在那儿立了一块碑。

贞观二十一年这次出使,原计划就是进一步深化原有的外交关系,再交一些新朋友。一开始进行得还不错,有四个天竺国家都派出人来,愿意跟王玄策一块儿回国,结果在回去的半道上出事儿了。这个事儿啊,不光是在当时当地,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有影响——戒日王死了。

戒日王一死,国中大乱。他的大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为王。古代小说、演义评书里边这种事情很多,一般来说,皇上、国王身边都有这么一主儿。按说这是别人的家事,王玄策管不着,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阿罗那顺上台之后,二话没说,调动兵马,监视大唐使团。监视就监视吧,这也没办法,一朝天子一朝臣,人家外交政策改了,你也只能查明现实,先回国交旨再说,这趟任务完不成也不能说是王玄策无能。总之一句话,你篡位就篡位呗,你爱怎么着怎么着,我不惹你就完了。可是没想到紧接着,情况更危险了。

这个阿罗那顺,咱也不知道是没睡好觉,还是吃什么不消化的东西了,竟然发兵攻击大唐使团。《旧唐书》记载:“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王玄策一瞧,你来了我也不能让你把我叫毗了,宁愿让你打死,也不能让你吓死,当即率领使团所有兵马——三十多人,跟人家就拼了。结果怎么样了呢?还用说吗,全让人家俘虏了。

《旧唐书》关于这部分有条记载很有意思:“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这是一段很值得琢磨的文字。这段文字跟刚才那个记录是紧挨着的,没说人家派出多少人来,但是肯定比他那个三十多人要多得多。王玄策用什么战术抵抗的也没说,但是里面提到了两个字,“矢尽”,不是说这些人打仗很“使劲”一当然了,不使劲也不行一说的是打仗打得把箭都射光了,导致这些人没法战斗,才做了俘虏。你琢磨,一个人身上能带多少箭?所以说这场仗没坚持多长时间。全都做了俘虏,说明一个战死的都没有。综合起来一分析,这场仗打得肯定不壮烈。

光被俘虏还不算,他们随身带的财物、贡品也让人家抢走了,这一下,王玄策翻脸了。我估计他在跟人家打的时候可能也琢磨:你最多把我人抓了,吓唬吓唬,能怎么着?结果人抓了不算,这边儿还抢东西,这一下我回不去了,回去我怎么跟皇上交代啊?

“皇上,这次去人家可给面子了。又派人来又给东西,我看里面不少宝贝呢。”

“拿来我看看吧!”

“拿不出来了。让人家抢走当纪念品了。”

都不用皇上下旨,他就地得抹脖子啊。于是愤怒之下的王玄策脱身逃走,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

逃走之后的王玄策没有回大唐,而是顺着来时的路,投奔了吐蕃,把事情原原本本跟松赞干布说了。松赞干布您都知道,跟文成公主是两口子呀,松赞干布一听就急了:你抢王玄策,就是瞧不起大唐;瞧不起大唐,就是瞧不起我老丈人。这玩意儿,忒拿耗牛肉干不当干粮了。点齐了一千二百人交给王玄策:去,弄死他去!

松赞干布派了多少兵,历史的记载稍有不同。《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是一千二百人,《新唐书》说是一千人,中间有二百人的差价,总之大概就是这么多人吧。人数上似乎少了点儿,不过没关系,在杀回天竺的半道上,泥婆罗国,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又资助王玄策七千骑兵。这回没争议了,哪本书记的都一样,全是这个数,加上吐蕃的士兵,这得小一万人了。王玄策带着这帮人,浩浩荡荡就找人家报仇去了。

后面的事情就很解气了,但是也让人产生一丝疑惑,咱们慢慢说。《旧唐书》记载:“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这一段算是文言文里面的白话文了,您估计也都看得懂,就一个地方需要给您说一下。前面咱们也提过了,王玄策以前出使天竺是给人家当副使,这回他当正使了,也得配一个副使。这次跟着他来的副使叫蒋师仁。关于蒋师仁的记载不多,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书上的只言片语猜测,这位应该是个军事人才,这个一会儿再说。总之一句话,王玄策和蒋师仁通力合作,率领吐蕃、泥婆罗联军和中天竺交战三天,结果大破中天竺。

这个记载很让人解气,可让人迷惑的是,蒋师仁是怎么出现的?前面记载,王玄策一行人,除了他之外都被俘虏了。去吐蕃搬兵,一直到回来,都只有他一个人。蒋师仁是突然出现的,这是怎么回事?咱们可以提出四种猜测:第一,蒋师仁跟着王玄策一块儿跑的,所有的事他都参加了,但是书里一直没提。第二,还是两人一块儿逃走的,但是蒋师仁留了下来,观察形势,王玄策一个人去的吐蕃。第三,王玄策跑了以后,阿罗那顺随即把俘虏都放了,或者单放了蒋师仁。第四,王玄策跑了以后,蒋师仁也跑了出来,只不过因为时间差,没追上王玄策。哪种情况更合乎情理,这个您自己分析吧,总之,这场战斗蒋师仁参加了。

这场战斗战果惊人。《旧唐书》记载:“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诸位,这俩数加一块儿已经比八千多了,标准的以少胜多。其实这也不奇怪,里面的原因也不难分析。第一,阿罗那顺是篡位,他内部肯定不团结。第二,王玄策是报仇来的,士气旺盛。第三,联军这边大部分是骑兵,机动力强。第四,王玄策能带多少兵过来,中天竺这边根本不知道虚实,这就先输了一阵。第五,阿罗那顺抢东西的时候,就没预计到王玄策会报仇,他就是想到了,也没想到会这么快。他最多预想的是,唐朝人很可能因为道儿远,选择吃哑巴亏,就算不吃哑巴亏,你来我这儿也得一年以后了。他哪想到王玄策是从吐蕃搬的兵啊?他的准备必然薄弱。林林总总的情况加在一块儿,输了也不奇怪。

不过这一仗输了,阿罗那顺并不服。《资治通鉴》记载:“阿罗那顺弃城走,更收余众,还与师仁战;又破之,擒阿罗那顺。”第一仗打败,阿罗那顺就撂了,然后召集旧部又杀了回来,没想到蒋师仁等着他呢,双方打了一仗,阿罗那顺兵败被俘。这还没完,阿罗那顺的残兵败将保着他的王子和后宫,组织防御,打算做长期战斗的准备。没想到蒋师仁不依不饶,乘胜追击,又把他最后的这点人马消灭了。

三场大战之后,王玄策这边斩获颇丰。其中《新唐书》记载的最厉害,我说出来大伙儿解解穷:“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不但得了中天竺不少战利品,还吓得周边国家赶紧过来送礼。这里面有个关键的东西,就是地图,一般送地图就是纳土称臣了。第二年,王玄策带着阿罗那顺还有战利品回国交旨,朝廷封他做了朝散大夫。

有人问了,立了这么大功劳,怎么才给这点儿封赏?

我还跟您说,不光封赏少,史书记载这一段的时候,别看写得很阔,但是态度微妙,似乎都只是在记录一件小事。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古代中国人一直拿自己当天朝上国,大唐就更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在境外作战,击败一个小国,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王玄策今天的名气这么大,但是史书上没当回事儿的原因了。

到这儿,您也听出来了,所谓“王玄策一人灭一国”,这个说法很夸张。首先他不是“一人”,除他之外,还有一支八千人的部队呢。另外,他也没“灭一国”。他不可能带着外国军队在那儿驻扎,打完了仗又回去了,人家那国家还在。最重要的,从记载来看,所有的仗实际上都是蒋师仁打的,他最多主持个大局。所以说,“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不存在的。

说到这儿,还是祝愿天下再无战争,民族之间世代修好,全人类永享太平。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