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得好:一文钱憋倒英雄汉。好不容易熬到年终奖的派发时间,紧跟着要过年了,每当这个时候,总有一个疑问在脑袋上绕来绕去。
什么疑问呢?不知道您各位爱看不爱看武侠小说,或是古装的电视剧。先说当代青年的十八般武艺,甭管是天文历史、艺术文化还是修车打蜡,这全是谋生的路子。您回过头来看看小说、电视剧里的大侠们,他们走南闯北,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潇洒自在,可弄不明白也说不通的是,就算是武艺高强的侠客,基本也都是平头老百姓啊,偏偏小说里描述的大侠,总有花不完的钱!
买东西随手就是一元宝。上客栈吃饭,往这一坐,一拍桌子:“上好的女儿红,新鲜的五斤雪花牛肉!”你要这么一说,大侠们多了不起啊,也不用上抚老母颐养天年,下教孩子学文习武,还花钱补课。假若您真以为古代侠客乃至门派都没有经济收入,只凭着一腔热血走江湖,那恐怕就是各种武侠题材的电视剧骗了您!
话说到这里,跟大伙儿先纠正一个错误:侠士,乃至武侠世界甚至真实历史上的门派,都不一定像电视剧里描述的那么阔绰。相反,他们经常会因为没钱而苦恼,哪怕是江湖上知名度很高的门派,也有为五斗米折过腰的。就拿金庸笔下的华山派来说吧,华山派何等威严?五岳剑派的替补联合主席,掌门是江湖上响当当的“君子剑”,然而岳不群领导下的华山派,差点儿濒临破产。小说里有一回,岳不群打算领着一众徒弟出山去福建,刚一出门,就让老板娘宁女侠泼了冷水:“从这里到福建,万里迢迢,咱们哪有这许多盘缠?莫不成华山派变了丐帮,一路乞食而去?”堂堂华山派掌门人,不仅威严响当当,穷也响当当,出个远门连路费都没有,还要让老板娘操心,实在是刷新了我们的世界观。
在影视剧里,大侠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劫富济贫,那武侠小说里有没有这样的情节呢?也有。不说别人,神雕大侠杨过也干过偷盗的事儿,不过在他们眼里,行侠仗义不算敲诈、偷盗,而是打土豪、斗地主。此时的侠不再以武犯禁,而是以盗生财。
怎么以盗生财呢?杨过有一次偷了一个贪官四千两银子,拿出一半来救济百姓,另一半呢?当然是收到自己腰包里了,毕竟干的是有风险的买卖。不过,这样的事只能出现在小说里。四千两银子,这在当时是巨款呐!《神雕侠侣》的故事发生在南宋末年,当时的一两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能换多少钱呢?假设南宋与北宋的银价差不太多,一两银子少说也在五百到一千块钱的区间。那四千两银子是多少呢?拿最高的算,大约四百万元人民币呀!一次抢劫,既得了劫富济贫的好名声,又自个儿一夜净赚两百万,看似传奇,其实有不少漏洞在。就说把这几百斤的银两运走,再躲避官府的追捕,要销声匿迹,真实历史上的侠盗,一人干不了这事儿!
话说回头,小说毕竟是小说,有虚构的成分在,传奇被夸大也实属正常。那真实历史上的大侠们又是怎么样的呢?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讲过一位叫郭解的侠客:“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什么意思呢?说到郭解的来历,可能要让您失望了。比起书里的大侠杨过,这位被正史记载的游侠郭解,听起来像是个黑帮大佬!虽然被记载在《游侠列传》上,但他做的事一点也不像侠客。这个郭解年轻的时候好勇斗狠,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动手杀人。不仅如此,为了赚钱,他还抢劫、藏匿逃犯、私铸钱币、倒卖文物,等等等等,违法犯罪的事儿都干了个遍。这在现代哪里还算什么大侠呀,早就成在逃通缉犯了。
虽然历史在变迁,可古代的朝廷遇到这种糟心事儿,照样和我们一样愤慨。郭解无法无天的行为,很快传到了当时皇帝汉武帝耳边。汉武帝是何等人?他治下的大汉朝,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人撒野?倒霉的郭解没承想惹了皇上,结果还真的被官府通缉了。只是他走运,赶上汉武帝大赦天下,这才暂时逃过一劫。
有朋友就要说道说道了,功过哪能相抵?就说这郭解,能算侠吗?劫富济贫也就算了,他干脆就是入室打劫,得手的都是赃款,和强盗有什么区别!但至少,司马迁先生觉得他算:“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在司马迁的眼中,虽然游侠们有时候行为不检点,不受控制,但抛开这些,他更看重侠士们一直被我们所传扬的品质:言必信,行必果,信守承诺,扶危救困。说到底,这也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喜欢大侠的原因。
郭解这样的游侠,是被太史公司马迁贴过蓝V认证标签的正牌侠客。有人说了,司马迁还怀揣着游侠传奇的浪漫主义情怀,有着一颗文艺的心。然而世道险恶,偏偏还有这样一类“伪侠”,骗的就是这些崇拜侠客、追求浪漫主义的小青年。
《儒林外史》里就记录过一个好玩的故事。说是有个大侠,给自己起名儿叫张铁臂。张铁臂厉害啊,手臂强壮到能在上面行车,唬得大户娄家的两位公子一愣一愣的。娄家这两位公子崇拜游侠,就把张铁臂养在家中,奉为座上宾。一天夜里,张铁臂从娄府的屋檐上跳下来,浑身是血,手里还提着一个血包裹,把娄府众人吓一大跳。这血包裹里装的是什么呢?没人敢想,也没人敢问。只听这位张大侠说,血包裹里装的是他仇人的人头,大仇已了,他只要再去报一个恩,就能彻底了结心愿,到时候就能安安心心来报娄家公子的知遇之恩了。可报恩需要钱啊,张大侠没钱,怎么办呢?娄家公子慷慨,就给了张铁臂五百两银子。张铁臂留下人头,拿钱就走人了。娄家公子左等他也不来,右等他也不来,张铁臂一直就没再回来。两个憨公子琢磨着把装“人头”的袋子打开,袋子一开啊,只见里面居然是一个猪头!
也许张铁臂称不上什么大侠,而且还是小说人物,不足以当真,不过作者吴敬梓揭露各种人性的故事,其实正是映射了当时真实的社会情况,也包括了对现实的讽刺。别的不说,就算到了现代也会出现类似的情节。就比如你到了襄阳,当地正在修建郭靖、黄蓉的塑像呢,明明是小说人物,怎么就能树碑立像了呢?归根到底,还是和当地旅游业有关,与所谓功夫传承、掌门人信物等完全没有关系。对侠的崇拜,自古都有,而这一点,在信息封闭的古代,恰恰被某些江湖人所利用。
混黑道的侠客,说白了,其实就是吃青春饭,是拿自己的性命在刀口上跳舞。所以啊,比起做杀人越货的勾当,稍微有点儿正能量的侠客,还是会选择做个无公害的老百姓,干个正当买卖。在这些混迹江湖的侠客里,就有一人混出了名堂,既靠本事赚了钱,又赢来了名声,他就是形意拳的创始人——飞羽。
李飞羽,字能然,有人叫他李洛能,也有人叫他李老能。他在当时的江湖上,和八卦掌的董海川、太极拳的杨露禅并列,是为三大武林宗师。可大家伙儿知道,他是靠什么来养家糊口的吗?说来有点掉价儿,他学成武艺后,就给当时的四大富商之一,太谷县乡绅孟学如当护院。什么是护院呢?简单明了地说,就是门卫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堂堂的大侠,后世尊称的宗师,怎么就给人当起了看门护院的打手了?——不是职业歧视,实在是大侠给土豪当保镖,名声很容易被搞臭。
但后世也有人提到,实在是护院这个工作,坏有坏的地方,但好也有好的妙处。您比如说,护院者本身,名为护院,那干脆就只护个院子,既不替主人随意打人,也不管家里发生了什么事。那管什么呢?就管管那些不知深浅的小飞贼,不过捉到了也就教训教训,其实不深究。但李飞羽就比较耿直了,话说有一次来了个愣头青,仗着自己有些武艺,潜到孟学如的宅子里想要混点儿油水。谁知护院的李飞羽武艺高强,小毛贼见事情败露,想开溜,可硬是让李飞羽给追回来,狠狠打趴下了。
后来的李飞羽更是名声大震,他借重像孟学如这些上层人士的力量,通过各方斡旋,大力传播形意拳,广收弟子。就像咱们今天,有一些虽排不上主流,却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的传承人也会通过上综艺节目来为这些文化造势。这样看来,在富商府邸谋生,也许李飞羽本来就志不在此,而是另有所图。不过都快两百年过去了,谁又能真的搞清楚呢?话说回来,就是个工作,谁磨叽这个?在哪儿上班不重要,都得活着不是!
聊完了古代大侠们的揽钱之道,咱们再讲讲古代的江湖门派是如何自负盈亏的。作为武侠小说里江湖的第一大门派,少林寺除了武功绝学比一般门派多了不少外,它的经济实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少林寺能有自己的财库,与其说是富商显贵们求神拜佛的时候源源不断送来香火钱,倒不如说它有官府的财政支持,成了古代版的“事业单位”。自东汉引进佛教以来,历朝历代有不少王朝重点扶持佛教,营建寺庙,甚至还有皇帝身先士卒,自己当了和尚的。既然当了少林的忠实会员,自然就免不了交点儿会费。这其中最夸张的,当属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
按理说,为了引导和教化百姓,古代的皇帝们花钱赞助出家人开佛寺,本来无可厚非,可梁武帝萧衍倒好,自己整天沉迷在佛文化里了。唐朝诗人杜牧有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专门描述当年寺庙之多的。《南史·郭祖深传》里还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可见当时的僧侣们,个个都是不差钱的主儿,有皇帝加盟赞助,哪用担心经济问题?在萧衍的带动下,上到满朝文武,下至黎民百姓,尊佛崇佛的风气很快盛行开来。到了这个地步,萧衍还嫌不够,他甚至直接去同泰寺出家为僧。这一出家不打紧,可难为了朝里的文武大臣们。这皇上要回来,可不是大车店,哪能说回来就回来?得赎!前后又是捐钱凑钱又是动用国库,才把皇上给赎了回来。
佛文化的持续兴盛,让少林寺受到了朝廷的大力赞助。朝廷除了拨款外,还送给少林寺不少的土地,少林寺租给附近的农民种植,收取田租,自己则专心礼佛。到了现代,又开始搞起旅游资源开发、开办功夫职业学校的副业了。
归根到底,古代的武林人士要想走南闯北、行走江湖,没钱是万万行不通的。侠客和门派,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神仙,只不过文人墨客们在书写侠史、流传侠义故事的时候,并不关心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只知道李白一首“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大气豪迈,却不知他穷到拿衣服抵酒账时的心酸。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看到大侠们仗剑江湖的传奇色彩,也许这样,才能忘掉他们疲于生活的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