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跟动物交换身体

番外篇 各部位比较

番外篇 各部位比较 手和前肢的比较

动物的身体会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慢慢演化,手和前肢同样也会改变形状,演变出适合各自环境的功能。

抓握 人类的手指为了能够抓握物体,拇指和其余四指方向不同

刨土 为了能在狭窄的地下打洞前行,鼹鼠的前肢变得短小而粗壮

划水 海洋哺乳动物的前肢演变成鳍,在水中时不需要支撑身体,所以它们的“手掌”反而比“手臂”还大

鸟类的翅膀 鸟类的前肢变成翅膀的前半部分,被羽毛覆盖后成为翅膀

蝙蝠的翅膀 蝙蝠的趾骨与掌骨特别长,每根骨之间被皮膜覆盖,形成翅膀(翼)

适合抓握物体的手

我们人类的手指各自独立,拇指与其余四指方向不同,这样就能轻松完成握钢笔或拿筷子等一系列动作。你也可以在不使用拇指的情况下,用其余四指握住钢笔或筷子,但若想写字或夹取食物,没有拇指的帮忙就很难完成,想必大家一定深有体会。除了我们人类,树袋熊、变色龙等生活在树上的动物也会利用不同方向的“手指”来抓握物体。正是为了方便抓握树枝,它们的手才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适合刨土的前肢

鼹鼠和犰狳都生活在地下并且擅长挖掘。为了便于挖掘硬土,它们拥有发达的利爪和粗短的前肢。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日的鼹鼠为了适应环境,手掌还演化出一块特殊的骨头,使它们能够快速有效地把挖出的泥土拨向身后。尽管用于刨土的前掌很大,它们的前肢却十分粗短,这样在狭窄的地道内移动也不会造成阻碍。

适合划水的鳍

我们在观察鲸鱼、海狮、海龟等水生动物的骨骼结构时发现,它们“肩膀”和“手腕”之间的“臂骨”变短,而“指骨”变长了,这与陆地动物的结构比例是完全相反的。海狮和海龟为了划水,通过“指骨”变长的方式来增加鳍脚的面积。鲸鱼则略有不同,它们游泳时通过脊椎运动使尾鳍上下摆动,以此来获得动力,而由前肢演变来的前鳍负责控制方向。为了增强稳定性,鲸鱼“手臂”的骨头与关节通常会融合在一起,但与此同时,这种结构也丧失了一部分灵活性。

鸟类的翅膀

鸟类用于支撑翅膀的前肢骨骼在结构上与其他动物相似,但骨块数较少,这是因为它们要在空中飞翔,不得不减轻身体自重。比较人类与鸟类的手臂(前肢)骨骼会发现,两者后臂骨(上臂骨)、桡骨与尺骨的数量相同。不同的是,人类有5块掌骨,而鸟类只有1块,鸟类的趾骨也远少于人类,只有3块。另外,鸟类的“手臂”和“手指”部分被无数羽毛覆盖。如果拿人体来打比方,我们把鸟类从手指到手腕部分的羽毛称为初级飞羽,把从手腕到手肘部分的羽毛称为次级飞羽,这些羽毛是可以折叠的。

蝙蝠的翅膀

蝙蝠和鸟类一样,靠翅膀飞行,但它们的翅膀结构却完全不同。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蝙蝠的翅膀则有一层皮膜,支撑皮膜的是除拇趾外的四根掌骨(手掌部分的骨头)和其余趾骨。蝙蝠的趾骨像雨伞的骨架一样又细又长,它们可以通过后臂骨和桡骨之间的肌肉来控制翅膀的张开与收拢。蝙蝠那根短小的拇趾不需要用来支撑翅膀,它上面长有利爪,可以在悬挂于洞穴、墙壁等地方时发挥作用。

小结

大部分陆生动物的手或前肢都用于支撑自己的身体,腿或后肢则主要完成行走或奔跑等动作。而一些动物的前肢,除了用于步行还有其他作用,例如狮子和熊等肉食性动物,在捕食时会用前肢压制猎物;还有些动物的前肢变化较大,例如鸟类和蝙蝠的前肢变成了翅膀,使它们能够在空中飞翔;而海狮和陆龟的前肢变成了鳍脚,用于划水。

总之,无论在森林还是海洋里,动物的前肢都会比后肢获得更多适应自身环境的功能。在演化过程中,前肢可以说是动物身上变化最多样的部位。

脚和后肢的比较

与手或前肢一样,为了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动物的脚也会演变成最适合自己的形状。

行走和奔跑(跖行足) 从脚趾到脚跟,整个脚掌都附着于地面的足型;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稳定性强

行走和奔跑(趾行足) 脚跟抬起,仅用脚趾触地的足型;稳定性不如跖行足,但行动速度快,适合擅长潜行的肉食性动物

行走和奔跑(蹄行足) 仅用趾尖(趾甲部分)触地的足型;稳定性不如趾行足,却能提供更快的奔跑速度

跳跃 最适合跳跃式移动的足型;弹簧般的构造可以使动物瞬间跳出难以置信的距离

行走和在树枝上停留 大部分鸟类都有四根脚趾,三趾朝前,一趾朝后;除了行走,这种足型还能让鸟类轻而易举地停在枝头上

适合行走和奔跑的跖行足

“跖”是指脚掌。我们把从脚跟到脚趾全部着地站立、行走的动物叫作跖行性动物,除了人类以外,猴子、熊、熊猫等也是跖行性动物。哺乳类动物中唯一能用双腿直立行走的就是人类,当然有些熊科动物也可以用两条后腿站立起来。整个脚掌着地的行走方式很稳定,但由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需要更多的骨骼和关节来支撑,脚掌本身的重量也随之增加,因此跖行足的缺点就是会使动物的移动速度变慢。

适合行走和奔跑的趾行足

“趾”是指脚趾。我们把抬起脚跟,只用脚趾触地站立、行走的动物叫作趾行性动物。狮子、狼等大多数肉食性哺乳动物都是趾行性动物。它们用这种方式行走的稳定性一定不如跖行性动物,但胜在速度快,而且走起路来悄无声息。这很好理解,就像我们有时会只靠脚尖走路来减轻声响一样。因此,对那些想接近猎物又不希望被发现的肉食性动物来说,趾行足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适合行走和奔跑的蹄行足

马和鹿等动物的趾尖有“蹄”,它们是用趾尖触地站立、行走的动物。蹄,相当于人类的指甲,如果用人来打比方,蹄行足就是只用脚指甲触地站立。为了获得速度,蹄行性动物的足背和趾骨变得越来越长,这样就能增加整条腿的长度,带来更大的步幅。与此同时,蹄行足的脚趾、趾骨以及关节数量都比跖行足和趾行足少,尽管损失了一部分灵活性,却可以使动物的脚变得结实、轻巧。

适合跳跃的后肢

用跳跃式移动来取代奔跑的哺乳类动物有袋鼠、跳兔等。这类动物的特点是后腿比前腿长,它们跳跃时后腿会弯曲——腿越长,提供的爆发力越大,跳出的距离就越远。例如,袋鼠的趾骨比跗骨(人类的踝骨)长得多,因而可以强有力地蹬地跳跃。但相对而言,这种结构也欠缺稳定性,袋鼠需要依靠长而粗的尾巴来维持身体平衡。

适合行走和在树枝上停留的脚

大多数鸟类的足趾都是三趾朝前,一趾朝后的,这种趾型叫作“常态足”。而啄木鸟、布谷鸟等栖息在树上的鸟类则是两趾朝前,两趾朝后的,这种趾型叫作“对趾足”,适合抓握树干或树枝。为了在空中飞翔,鸟类必须减轻自身体重,这一点从它们的后肢骨骼结构中也能得到验证。鸟类的跗骨分别与胫骨和跖骨结合成跗胫骨和跗跖骨,这样简洁轻盈的骨骼结构在减少骨块数的同时,也保证了坚实度。

小结

能够用两条腿走路的只有我们人类,以及用后肢站立、移动的鸟类。陆地动物主要依靠后肢来行走,虽然马和狗等四足动物的前肢也参与了站立和行走,但相比之下,它们后肢的作用更为重要。同是行走,动物们的生存环境与所面临的情况却不一样。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演化出擅长潜行的足型,而草食性动物为了逃生,足型又朝着提高速度的方向演化。

此外,即便在哺乳类动物内部,后肢的演化也有所差别。鲸鱼家族由于完全适应了水中生活,后肢逐渐退化。鲸鱼的祖先曾经也是四足动物,但当它们漂浮在水中,不再需要奔跑、行走或支撑身体时,自然也就不需要后肢了。

颌部的比较

由于动物们吃的食物不同,其颌部和牙齿的形状也会有所差异。

杂食型 颌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牙齿种类多样,食物种类不受限

草食型 下颌可以上下左右活动,平坦的臼齿特别适合咀嚼植物

肉食型 下颌只能上下活动,犬齿发达,臼齿也趋向锋利

整吞型 颌部上下活动的范围非常大,牙齿形状单一,无法咀嚼,需要将食物整个吞下

轻量型 沉重的牙齿逐渐退化,演变成轻盈的形状,无法咀嚼,只能吞咽食物

杂食型

人类的牙齿包括用来咬断与撕裂食物的门齿(门牙、切牙)、犬齿(尖牙)和用来磨碎食物的臼齿(磨牙、大牙);下颌可以上下活动,也能在一定范围内左右移动。适用于咬断和咀嚼的牙齿类型多样复杂,再加上下颌活动范围较广,使得人类几乎可以吃任何东西,包括肉类或植物。除了人类以外,大部分哺乳类动物都能够在口腔内咀嚼食物而不使食物外漏。

肉食型

发达的颌部肌肉与强大的咬合力,全都得益于坚硬的头盖骨。下颌牢牢固定在关节内导致活动范围受限,但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嘴巴大幅度开合时,下颌不会轻易脱落。肉食性动物的下颌只能上下活动,无法用牙齿咀嚼或研磨食物。但对它们而言,肉类比植物类食物更容易消化,不需要过多咀嚼。因此,肉食性动物没有平坦的臼齿,牙齿全都演化成可以咬断或撕碎食物的利齿。另外,它们的面部通常较为窄小,这似乎也与不需要咀嚼以及不需要大幅度张开嘴巴有关。

草食型

草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不同,它们的下颌与关节咬合较浅,形成较为松动的骨骼结构,因此下颌可以前后左右自由活动。相比于肉类,植物更难消化,吞咽前必须经过充分咀嚼,因此草食性动物的臼齿多而发达,整齐地排列在口腔内,这又使得草食性动物普遍头骨细长,面部较窄。数量较多的臼齿和可以自由活动的下颌,让它们在吞咽食物前能够充分咀嚼,有利于帮助消化。

整吞型

哺乳类动物的牙齿种类和形状较为多样,有门齿、犬齿和前后臼齿等,而爬行类动物的牙齿都差不多,所以它们无法咀嚼,只能将食物整个吞下。其中最厉害的当属蛇类,左右分开的下颌使它们可以完整地吞下比自己身体还大的食物。另外,蛇类通过方骨连接上下颌的两处关节,这大大增加了嘴巴上下开合的角度。而哺乳类动物没有方骨,据说它们的“方骨”变成了耳朵内部听小骨的一部分——砧骨。

轻量型

生活在距今大约1.5亿年前的始祖鸟曾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据说当时它们嘴里长有牙齿,但由于要在空中飞翔,为了减轻体重不得不舍弃牙齿,于是它们在演化的过程中长出了轻盈的角质喙来代替原来的牙齿。有的鸟类食肉,有的鸟类食草,因此它们角质喙的大小和形状也都各不相同。与爬行类动物一样,鸟类也无法咀嚼,它们吞下的食物会被带到一个叫作“砂囊”的袋状消化器官内,并被预先吞下的沙石磨碎。砂囊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帮助鸟类消化食物的。

小结

进食是生物得以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以食为天”适用于所有生物。在此过程中,颌部起到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从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的祖先,一直追溯到部分鱼类后,我们发现远古时代的鱼类是没有下颌的。之后,出现了一群有下颌的鱼类,随着进食能力的提升,鱼类终于迎来地质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发展时代。这一时期的生物界发生了巨大变革,脊椎动物从海洋来到陆地,生存范围扩大以及生存环境的多样化使它们的食物也变得多样起来。

为了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动物们颌部的形状也随之不断演化。仅仅通过观察颌部的形状、牙齿的形状及排列方式,我们几乎就能想象出这种动物是吃什么食物的。需要咀嚼食物的哺乳类动物,牙齿种类及形状的多样化尤为突出。此外,即便是用角质喙替代了牙齿的鸟类,也因为食物的不同而拥有各种形状的角质喙。

胸部的比较

动物的胸骨起着保护脏器和支撑呼吸肌的作用,胸骨的形状也会随着环境改变朝着不同方向演化。

保护脏器 胸廓是由胸椎、肋骨和胸骨相互连接构成的笼状支架,保护着心脏等重要器官

保护全身 肋骨变成巨型“铠甲”,包裹全身

飞行•轻量型 骨骼轻盈,肋骨横向伸展,变成有助于飞行的骨骼结构

活动型 为了一口吞下大型猎物,胸部结构朝着可以自由扩张的方向演变。同时,这种结构也有助于爬行

附着型 夸张的胸骨高高突起,为翅膀肌肉提供更大的附着面

保护脏器

人类的胸部长有肋骨。肋骨从脊柱的胸椎出发,延伸并环绕至胸骨,彼此连接,形成一个近似笼状的支架,我们称之为“胸廓”。胸廓就像保护大脑的头盖骨一样,保护着心、肺等重要人体器官。而与大脑不同的是,肺在呼吸过程中会扩张和收缩,因此胸腔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伸缩性来与之配合。负责完成这项任务的就是肋软骨。位于胸侧的肋软骨由透明的软骨构成,连接着胸骨和肋骨。当肺呼吸的时候,肋软骨便会发挥作用,辅助胸廓的扩张与凹陷。

保护全身

人类的肋骨是一种棒状的弧形小骨。而龟的肋骨不断延伸、变宽,脊椎变长,最后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块大大的骨板,这也是背甲(龟壳的背部)形成的重要基础。人们普遍认为龟的腹甲(龟壳的腹部)是由胸骨与肋软骨演变而成的骨板,上下骨板构成胸廓,成为能够包裹全身的龟壳。这样一来,变成龟壳的胸廓完全丧失了伸缩性,无法支持肺部张缩有力的呼吸,不过却成为保护自身的坚硬“铠甲”。

飞行•轻量型

在心、肺等重要器官遭受外部冲击时,肋骨可以提供保护,起到缓冲的作用,此外,肋骨还能为呼吸肌提供附着面。不过,有些动物的肋骨还有其他功能,例如飞蜥的一部分肋骨朝身体两侧延伸,肋骨间被皮膜覆盖,滑翔时可用来充当翅膀。而蛙类又是另一个极端,它们的肋骨索性完全退化,没有肋骨的腹部极为柔软,跳跃着地时可起到缓冲作用。但由于缺少了肋骨,蛙类呼吸时胸肌没办法起到作用,只能通过收缩喉头,让空气经由鼻孔送入肺部。

活动型

蛇类身形细长,却可以一口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并且很快送到胃里。其他动物那种由脊椎、肋骨和胸骨连接而成的封闭型胸廓结构,恐怕无法整个吞下大型猎物,更不用说让其通过体内了。蛇类没有胸骨,这让它们的肋骨从封闭式结构中解放出来,甚至还可以根据食物的大小向左右两侧自由扩展。另外,蛇能利用肋骨的骨尖,让凹凸不平的腹部与地面产生摩擦,用这种办法来推动身体朝前蠕动。因此,对没有四肢的蛇来说,肋骨还是帮助它们前行的重要器官。

附着型

鸟类在空中飞翔时需要保持体态轻盈,所以在它们的骨骼中,比较重的骨头都是中空的。为了弥补这一缺失,骨骼之间只有纵横交错且相互融合才能保证强度。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胸廓内,我们发现鸟类的肋骨后方有一种钩状突起,连接着后面的肋骨,与肋骨连接的脊柱又与骨盆融合在一起,起到了提高骨骼强度的作用。然而,鸟类在减轻体重的同时却不能减少飞行要用到的胸肌。因此,它们胸骨腹侧正中有一块巨大的龙骨突,占据着胸廓的绝大部分空间,并且为发达的胸肌提供了更大的附着面。发达的胸肌加上巨型龙骨突,造就了鸟类超级夸张的胸部。

小结

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胸部结构,包括龟的“铠甲”式胸廓和飞蜥充当翅膀的胸廓。

由肋骨、脊柱和胸骨围成的笼状胸廓,不仅能起到保护心肺的作用,还与呼吸密切相关。看似封闭的笼状结构其实具有弹性,可以随着肺部的一呼一吸做扩张与收缩的动作。

然而像青蛙和蛇这样的动物,别说笼状胸廓了,甚至连肋骨和胸骨都没有。它们无法用肺呼吸,换来的是拥有轻量化和灵活性的优势。总之,动物的演化或退化,功能如何取舍,完全取决于它们的生活环境。

动物小知识5 犄角

哺乳类动物的角

很多哺乳类动物的头上都长有形状各异、构造不同的犄角。牛科动物的犄角叫作“洞角”,是由骨心和表层的角质鞘组成的。长颈鹿的角直接被命名为“长颈鹿角”,与洞角唯一的区别是,长颈鹿角表层由皮肤构成。鹿的角属于“实角”,与长颈鹿角一样,实角的表面也是皮肤,里面是骨心,只不过随着骨心不断生长,表层的皮肤会老化脱落,最后只留下分了叉的骨质角。与洞角和长颈鹿角不同的是,实角有每年周期性脱落再生长的特点。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