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高效论证

第一章 活动一

第一章 活动一 自寻材料分析

【目标】 练习发现和分析论证。

【要求】 开始本活动前需要先阅读规则1和规则2的正文,并完成练习1.1和练习1.2。做好准备后,请依次完成下列步骤。

第1步 从课外找一段短论证,其长度不超过两个自然段。来源包括:图书、报纸、杂志;博客、论坛等线上资源;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线上视频;广告宣传;其他课程的讲座或教材;与别人对话,或者听来的对话——什么地方都可以!

第2步 将原论证打印、影印或记录下来。如果是文字形式,请打印出来,然后把论证部分剪下来。影印原材料也可以。如果是视频、对话或其他非文字形式,请记录下来,尽可能贴近原文。

第3步 将论证改写为前提-结论的格式。首先确认前提和结论,如练习1.1。然后将前提依次编号,结论放在最后,如练习1.2。

【成果】 论证原文的打印版或手写版,该论证的前提-结论格式的提纲。

【变种形式】 将材料换为“影像形式的论证”,即试图说服我们去做或相信某件事,却没有用文字形式表述论证的图片或视频。关于如何将影像形式的论证改写为前提-结论格式的大纲,参见练习1.3。

【变种形式】 第二章至第四章具体论述了论证的各种类型。读完其中一章后,找一段对应类型的论证重复本活动(例如,看完第二章就要找一段概括论证)。

【变种形式】 读完《附录三》后重复本活动,但要求制作论证导图,而非前提-结论格式的提纲。

给出影像论证

【目标】 理解影像形式的论证。

【要求】 开始本活动前需要先阅读规则1和规则2的正文,并完成练习1.3。做好准备后,请依次完成下列步骤。

第1步 任选主题制作影像论证。影像形式的论证,即试图说服我们去做或相信某件事,却没有用文字形式表述论证的图片或视频。可简可繁:手绘漫画、剪报拼贴、自制视频都可以(制作视频之前,请确保教室有播放条件,并获得教师许可)。

第2步 给出前提-结论格式的提纲。按照前提-格论格式写下你对影像的解读,如练习1.3。

第3步(可选)分析同学制作的影像论证。将你制作的影像论证带到班里,组成一个3~4人的小组,组内分享影像论证,为其他组员的论证写提纲,写完后相互比较,每个影像视频评选出两名最佳提纲。

【成果】 至少包括一个影像论证及其前提-结论格式的提纲。如果完成了可选的第3步,还会有其他组员(2~3人)的论证提纲。

给编辑写一封信

【目标】 练习给出论证,并用简单语言表达的能力。

【要求】 开始本活动前需要先阅读第一章,并完成练习1.1、练习1.2和练习1.6。做好准备后,请依次完成以下步骤。

第1步 找一篇你想要发表评论的报刊文章。许多报纸和杂志都会刊登读者关于近期文章的评论。给编辑写信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一篇你有话要说的文章。

第2步 给出一个论证,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你要想清楚信的主旨,这就是论证的结论。然后,写一份前提-结论格式的论证提纲,如练习1.2。

第3步 将论证改写成文。如练习1.2,你要将文字论证整理为论证提纲。现在,你要从第2步给出的论证提纲出发,将其改写为议论文。一定要遵守报刊要求,比如字数限制等。

第4步 将信寄给报刊编辑。大部分报刊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站提交读者来信。了解你选择的报刊接收来信的方式,然后寄出去吧!之后几期注意看,你的信有没有刊登出来?

【成果】 信件纸质版或电子版。信中应包含与近期报刊上文章相关的一段论证。老师可能会要求你抄送电子邮件,或者网站提交成功的截屏,以证明你确实提交了信件。

分析未改写的论证

【目标】 练习在原文语境中分析论证的能力。

【要求】 本活动需要先阅读正文中对规则1和规则2的讨论,并完成练习1.1和练习1.2。做好准备后,请依次完成以下步骤。

第1步 确定下面框内的每一个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与本书中常规习题中的论证不同,下列论证没有被简化过,而是(基本上)原原本本地被摘录下来,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复杂性。这意味着你要更认真地考虑主结论是什么,还要把前提从背景信息中分离出来。一条实用技巧是用下画线标示结论,用中括号标示前提,就像你在练习1.1中做过的那样。

第2步 将论证改写为前提-论证的格式。将每个论证都写成前提-结论的大纲形式,就像你在练习1.2中做过的那样。由于这些论证是逐字逐句从原文中被摘录下来的,所以你可能要比做练习1.2时更认真地调整前提用语。调整用语时一定不要改变含义。

【成果】 本活动的成果是4份前提-结论格式的大纲,下列论证各有一个。

【变种形式】 读完《附录三》并做完练习13.1后为下框中的每一个论证制作论证导图。

△原始论证例题

1.大多数古柯种植户生活在哥伦比亚南部和东部的偏远地区。许多种植户需要种植古柯维持生计,因为政府几十年来对他们不闻不问,没有为他们建设将易腐败作物从偏远山区运到远方市场所需的基础设施。

2.科学已经无可争议地证明了一个事实,借用基斯·摩尔在《人体发育:临床胚胎学》(The Developing Human:Clinically Oriented Embryology)第七版中的话:“人体发育是从受精开始的。这种高度特化的全能细胞表明,每个人最初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早产儿不是潜在的人,而是拥有潜能的人——一个完整的、特别的、活生生的人。已经上大学的你和还是胚胎或胎儿的你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时间和营养而已。既然科学已经证实堕胎就是杀死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可重复基因的人类,那么问题〔堕胎是不是杀人〕就不是“女性能否控制自己的身体”。

3.准确来说,世界上没有自我成就的人。〔这个词〕指的是一种不存在的个体独立性。

我们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收获或者来自身边的人,或者来自在思维和探索方面领先于我们的人。我们全都在讨要、借用或偷窃——别人播种,我们收获;别人散播,我们收集。

4.我们有时会错误地以为工作是生活中“自私”的部分,因为我们从工作中赚取工资或利润,而利他的活动——比如捐钱、到救济厨房当志愿者、献血——才是为自己做的。我们以为那些事是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忘记了干好本职工作也能帮助他人,让世界变得更好。

当一名好教师能改变学生们的生活。做一名好老板意味着为员工创造出个人发展和运用才能的机会。开一家好餐厅能为人们带来亲朋欢聚、体验菜品以外美好的机会——交谈、友谊、创造回忆。发现降低库存成本和售卖价格的方法,从而让人们有机会花更少的钱买到衬衫、苹果或轮胎,这样也能让人们以低于原本要付出的成本满足自己的欲望。

重构科学推理

【目标】 练习理解科学实验背后的推理思路。

【要求】 本活动需要先阅读第一章,并至少完成练习1.1、练习1.2和练习1.3。做好准备后,请依次完成下列步骤。

第1步 找一篇讲述科学史上著名实验的文章。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找到一篇讲述科学史上著名实验的文章,比如伽利略关于物体下落速度的实验,托马斯·杨检验光是波还是粒子的实验,或者厄内斯特·卢瑟福揭示了原子基本结构的实验。确定好想要探究的实验后,你可能需要查阅一点资料才能找到足够详细的描述文章,然后影印或打印出来,以便之后交上去。

第2步 重构科学家得出结论的论证过程。用自己的话总结实验背后的推理思路。实验证明了什么?这就是结论。为了证明结论,科学家做了哪些事?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做出了哪些假说?这就是前提。

第3步 通过前提-结论格式的大纲来呈现科学家的推理过程。将第2步中写的总结改写为一份前提-结论格式的大纲,就像你在练习1.2中做过的那样。

【成果】 一份讲述著名科学实验的文章的影印或打印稿,一份呈现实验背后推理过程的前提论证格式大纲。

分析科学推理中的论证

【目标】 练习辨别和理解科学资料,包括教科书中的论证

【要求】 本活动需要先读完正文中对规则1和规则2的讨论,并完成练习1.1和练习1.2。做好准备后,请依次完成以下步骤。

第1步 确定下面框内的每一个论证的前提和结论。与本书中常规习题中的论证不同,下列论证没有被简化过,而是(基本上)原原本本地被摘录下来,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复杂性。这意味着你要更认真地考虑主结论是什么,还要把前提从背景信息中分离出来。一条实用技巧是用下画线标示结论,用中括号标示前提,就像你在练习1.1中做过的那样。

第2步 将论证改写为前提-结论格式的大纲。将每个论证都写成前提-结论格式的大纲形式,就像你在练习1.2中做过的那样。由于这些论证是逐字逐句从原文摘录的,所以你可能要比做练习1.2时更认真地调整前提用语。调整用语时一定不要改变含义。

【成果】 本活动的成果是4份前提-结论格式的大纲——下列论证各有一个。

【变种形式】 读完《附录三》并做完练习13.1和练习13.2后为下框中的每一个论证制作论证导图。

【变种形式】 读完第二章至第六章后,确定下框中的每一个论证运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论证类型。(有举例论证吗?有类比论证吗?有引用权威来论证吗?有演绎论证吗?是哪一种形式演绎论证呢?)你还可以根据相应章节的规则来评价论证的优劣。

△科学推理例题

1.为了探究猴子的偏好是否受其决策影响,我们在卷尾猴身上做了一次著名改编版的选择实验。首先,我们找来了一组供猴子选择的物品:不同颜色的巧克力豆。接着,我们让猴子从两颗不同颜色的巧克力豆——比如,红色和蓝色——中选一颗,然后考察这一决定是否会影响猴子对颜色选择的偏好。检验的方法是拿出没被选中的那颗巧克力豆,加上第三种颜色的巧克力豆(比如绿色),让猴子再选。我们发现,在每选一颗巧克力豆之后,猴子对它的偏好都发生了改变。猴子总是选新颜色的巧克力豆,而不要之前没被选中的那颗,表明没选某件东西的行为可能也会影响猴子对这件东西的偏好。我们的重要发现是,如果猴子本身没有参与选择过程,偏好就不会改变。在对照组中,实验人员会代替猴子做选择。被试们的偏好之后没有表现出任何改变,这表明导致猴子之后偏好变化的是选择行为。

2.20世纪80年代,〔研究婴儿的〕心理学家开始利用婴儿能控制的少数行为之一:眼睛的动作。它确实是窥视婴儿内心的一扇窗户。通过婴儿盯着一件东西或一个人看了多久——“凝视时间”——我们就能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有一种针对凝视时间的特殊研究方法是习惯化。与成年人一样,婴儿反复看到同一件事物会感到厌倦,把头转开。厌倦——也就是“习惯化”——是对一成不变的反应,于是,这种方法能揭示婴儿将哪些事物视为相似,又将哪些事物视作不同……

更宽泛地讲,与凝视时间相关的各种方法有助于考察一个人认为哪些事物是新颖、有趣或意料之外的……

在凯伦·温的一份经典研究中,她发现婴儿会对物件做简单的计算。过程很简单。先给婴儿看一个空荡荡的舞台。再翻起挡板,在挡板后放上一个米老鼠玩偶。接着在挡板后再放一个米老鼠玩偶,最后放下挡板。成年人的预期是看到两个玩偶,五个月大的婴儿也是如此;如果挡板放下后出现了一个或三个玩偶,婴儿凝视的时间就会比出现两个玩偶的情况长。

3.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有人提出用“文化”来解释美国内部不同地区,以及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暴力活动程度的差异……

在当前的语境下,“文化”的含义近似于普遍共有的信念体系……

基于文化的理论有很强的直观吸引力,但难以通过实证手段证明。一个问题是信念体系难以量化,而且往往与发展落后、秩序崩溃等其他催生暴力的因素同时出现……

另外,看起来很相似的地区可能有着差别很大的暴力事件发生率,这令情况更加复杂模糊。就拿电影制作人迈克尔·摩尔对美国和加拿大的考察来说,两国是邻国,都源于英国,都有开拓边疆的传统,都有高度发达的经济,都采取开放民主的治理方式,甚至有类似的流行文化,但枪击案件的数目差别极大。在《科伦拜校园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中,摩尔提出加拿大枪击案件较少的原因是加拿大人比较安定,比较尊重通过集体共识来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对加拿大人的常见描述。但加拿大的枪支法规比美国严格得多,手枪持有率也要低得多,这同样是事实。那么,到底是加拿大的“友善”文化将枪杀率保持在低水平,还是加拿大的枪支法规遏制住了枪击事件呢?还是兼而有之——文化促成了法规,法规反过来巩固了文化?

没有人说得准,至少现在不行。但情境证据让我们质疑“文化”是不是暴力活动最重要的解释因素(尽管我们相信文化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是重要的)。我们的全面质疑源于一个事实:尽管美国的枪击杀人率大约是加拿大的7倍,但两国的非枪击杀人率其实是相当的。美国内部也差不多。美国南方特殊的地方是枪击而不是其他方式的暴力案件。如果暴力案件是由文化倾向引起的,那么我们的预期应该是美国与类似国家之间,美国南方与美国其他区域之间存在非枪击暴力和杀人案件的显著差异。但差异就算有,往往也很小。

4.我的研究目标是确定阳光影响温度的不同条件。

实验器材包括一个气泵和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柱形气筒,筒高约30英寸,直径约4英寸,各配有两个温度计……两筒达到同样温度后并排置于阳光下……

我发现阳光影响最强烈的环境是碳酸气〔二氧化碳〕。

一个气筒充的是碳酸气,另一个充的是普通空气,结果如下〔每隔几分钟的温度计(℉)[15]读数〕:

充碳酸气的气筒本身变得很烫——跟另一个气筒比更加明显——从阳光下移开后降温所需时间也是另一个的好多倍。

不同气体的阳光下升温结果:氢气,104℉;普通空气,106℉;氧气,108℉;碳酸气〔二氧化碳〕125℉。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