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此书的译稿已经基本成型,翻译组的成员们正细细回味这个艰苦但是却充满乐趣的过程时,各大媒体正在争相播报伦敦G20金融峰会的消息。镜头前,国家元首们交谈甚欢,一片精诚合作、和谐共赢的景象;镜头后,抗议的人群堵塞了伦敦的街道,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总部的茶色玻璃窗早已被愤怒的群众砸得粉碎,有人高举着抗议的标语:“银行都是邪恶的!”
果真如此吗?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此举,加上之前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以及贝尔斯登的倒闭,意味着华尔街前五大投行已不复存在。它们的终结真的是源于自身的邪恶吗?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们相信任何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都能看到一家经营有方的投资银行—高盛—是怎样成功避免破产的噩运,并且在整个金融风暴的风口浪尖避免成为众矢之的的。这本书写的是金融机构,其受众群也是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
中国现有的本土投资银行受诸多条件限制,基本上都还没有脱离“靠天吃饭”的证券公司赢利模式。根据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程博明先生在《证券业发展思考与案例解析》中的分析,“1993年《中国证券市场年报》中登录的49家证券公司中,到目前仍保留商号的仅有5家;2001年证券公司目录中100家公司,至今保留原商号的仅有33家。初步推测,中国证券公司15年生存率低于30%,中国证券公司10年生存率低于50%,最长寿命为20年。”要打破这个纪录,在中国做成一家百年老店,那么高盛所代表的华尔街专业精神、合规体系、风险控制制度以及投行文化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最好的教科书。
本书在纵向上跟踪了高盛的历史发展脉络,从1885年戈德曼与萨克斯家族创设合伙制公司开始讲述;随后由于个人原因导致了原创始家族的分裂;再之后,在公司诸多精英合伙人的通力合作下,最终打造出华尔街的旗舰投行:20世纪早期,它们承担了西尔斯(Sears)以及福特(Ford)等大企业的IPO主承销;在70年代主导了机构大宗交易;80年代主导了固定收益业务和杠杆收购;到90年代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巨鳄。在描述其成就的同时,作者并没有遗漏任何高盛曾经经历的艰难时刻,其中包括大萧条时期,后续的多次市场大幅下滑,以及多次内幕交易的丑闻。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埃利斯把视线延伸到了最近的次贷危机,介绍了高盛是如何在早期就预料到危机的来临,并且巧妙地躲过这次灾难的。
在横向上,读者应该能透过埃利斯的笔触,借助高盛这块棱形镜看到美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作者通过高盛与社会各界的接触,向读者展示了包括政客、企业家、金融从业者,甚至大楼看门人在内的芸芸众生相。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机构,上到美国政府,下到机场的报摊。这种著述的方式使得身处金融行业的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金融与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体会到金融业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任何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公司都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而任何过于激进的创新也势必带来难以驾驭的风险。
此书记述了高盛作为华尔街一流投行的成长历程,其主要内容与之前埃迪里奇撰写的《高盛文化》有很多不谋而合的主题,但是二者的行文风格颇有不同。从马库斯·戈德曼于1869年从事第一笔短期融资券业务到公司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埃利斯的描述惟妙惟肖,引人入胜。相比之下,埃迪里奇的著作虽然更为精准,但却略显呆板和枯燥。埃利斯主要通过对人物对话等交互场景的巧妙运用,以及对人物思维、情感的细腻把握表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自己在后记中将这些元素称为精彩的润色。由于埃利斯本人缺乏在投行业务中的历练,很多董事会激烈的辩论有时会在他的笔下沦为类似家庭柴米油盐式的拌嘴,但是,这本书仍然是对高盛历史的精彩记述。对任何怀着好奇心,想要更深入接触高盛的人,了解高盛理念的读者来说,此书仍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非常荣幸的是,我们的翻译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中信集团总经理常振明先生欣然同意担任本书的推荐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先生也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了中文版序言,我们也要感谢中信证券董事会秘书谭宁先生给予的大力支持。
这本书从最早有理念开始,直到最后译稿成型经历了大约半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安排一方面是为了能与时事保持一致,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我们的翻译质量。翻译组的三位成员在前期分别完成了不同章节的翻译:束宇(第1~9章、第11~13章)、卢青(第10章、第14~25章、第27章)、张玲(第26章、第28~36章)。初稿完成之后,我们在中信证券专业团队的帮助下,对书中涉及业务及运营管理专业操作的部分进行了修改。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交易与衍生品部汪定国、企业购并部孙垚、债券销售交易部唐赓、投行专家组何亮以及法律部杜鹏等同事给予的鼎力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译者们都有本职工作需要完成,所以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总经理办公室和董事会办公室的同事们为我们分担了很多工作,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的中译本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与读者们见面。
翻译是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秉承忠实原文的原则,以追求最具可读性为目标,为读者们还原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和不当的地方,我们欢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希望我们能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找到未来的方向。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卢青 张玲 束宇
2009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