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武后当权时,吐蕃已经吞并了西方的羊同,西北方的安西四镇和东北方的党项,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疆土广袤的政权。能否提出合宜、有效的政策以应付这个强邻,是对武后统治能力的重大考验。在朝廷讨论中,是否合宜成为她和大臣们评估政策建议时最重要的标准。270685年的一个例子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当时,唐廷命金山都护田扬名发金山道西突厥十姓之兵三万余人东向平叛。田扬名成功平叛后要求前往长安朝见武后,希望能得到丰厚的赏赐。但武后拒绝了这个请求,因为他们在平叛过程中擅自攻击回纥。武后命令这些突厥人在凉州就地解散,返回故土。此时担任麟台正字的陈子昂认为这个决定不妥,因为拒绝赏赐会使这些突厥人失望,他们不仅帮助唐廷平叛,还在作战中自备马匹和口粮。陈子昂甚至担心他们可能会反叛。无故与突厥交恶显然是不合宜的。271
一年后的686年,武后制定了遏制吐蕃的战略。唐廷的第一步举措是册封已经归顺的高句丽王为朝鲜郡王。此举意在确保唐东部边界的安全,使唐廷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吐蕃。272唐廷的下一步举措是在四川西部开辟对吐蕃的第二战场,在雅州开山辟道,出兵降伏当地部落,以他们的领地为跳板进攻吐蕃。273但陈子昂认为,这个计划注定失败。他在奏章中写道:“雅州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为盗。今一旦无罪戮之,其怨必甚;且惧诛灭,必蜂起为盗。西山盗起,则蜀之边邑不得不连兵备守,兵久不解,愚臣以为西蜀之祸,自此结矣。臣闻吐蕃爱蜀富饶,欲盗之久矣,徒以山川阻绝,障隘不通,势不能动。今国家乃乱边羌,开隘道,使其收奔亡之种,为乡导以攻边,是借寇兵为贼除道,举全蜀以遗之也。蜀者国家之宝库,可以兼济中国。今执事者乃图侥幸之利以事西羌,得其地不足以稼穑,财不足以富国,徒为糜费,无益圣德,况其成败未可知哉!夫蜀之所恃者险也,人之所以安者无役也;今国家乃开其险,役其人,险开则便寇,人役则伤财。…… 今无故生西羌、吐蕃之患,臣见其不及百年,蜀为戎矣。”
陈子昂在奏章的最后一段劝武后不要在雅州开辟对吐蕃的第二战场,因为山东、京畿、青海和甘肃的百姓遭遇了饥荒,已陷入贫困。他警告说,如果武后“徇贪夫之议,谋动甲兵”,唐必将走向衰落。他恳求道:“自古国亡家败,未尝不由黩兵,愿陛下熟计之。”274
一些官员也支持陈子昂的看法,认为唐应集中力量与吐蕃在甘肃、青海作战,而不应把兵力分散到四川西部或西域。他们甚至希望朝廷放弃刚在692年收复的安西四镇,唐军为此曾付出过极大代价。这些官员相信此举同高宗在七世纪七十年代放弃在朝鲜半岛的都护府和都督府一样,不会给唐带来任何损失。但他们严重误判了形势。唐军撤出朝鲜半岛后,新罗确实未对唐的东北边境构成任何威胁。但撤出四镇与撤出朝鲜半岛的区别在于,吐蕃一定会趁机攻占四镇,威胁唐在西域的利益。崔融因此强烈反对这些官员的建议,称他们的想法是“自毁成功而破完策也”。275
武后现在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唐为遏制吐蕃,必须维持在四镇及甘肃、青海地区的驻军。但唐资源有限,无力支持如此庞大的计划。处于两难境地的武后和大臣不得不认真考虑用非武力手段解决与吐蕃的冲突。经过激烈辩论后,一个新政策诞生了,唐将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吐蕃,以合宜为原则指导与吐蕃的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