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方便的话,建议你可以问问对方的经历,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在此有些很实用的“Killer Question”(助攻提问),是我在商谈时很喜欢使用的几个惯用句。
助攻提问:“您原本住在哪里呢?”
“山田先生一直都在人事部吗?”
“以前您待过哪个部门呢?”
“您一直都生活在首都圈b吗?”
只要问出这几句话,通常就可以轻松地创造出深入认识对方的契机。
例如,对方是人事圈的人,可以预想他对员工的关心程度,会比其他部门的员工还要强烈;业务圈的人,肯定会非常重视客户;法务圈的人,则会对公司治理守则等方面特别敏感。而你以为一直待在首都圈的人,可能曾经被派任到关西、东海,这种人大多都会怀念小地方的好。 接下来,就来看看对话的范例吧。
好的范例:你:“话说,您以前隶属哪个部门呢?”
客户:“其实,我10年前曾经在人事部待过。”
你:“哦,是这样啊。请问您那时的工作内容是?”
客户:“那时我一直在处理‘毕业生招募活动’。”
你:“哇,好厉害啊!这么说来,当时录取的人,现在应该都已经是公司的中坚分子了吧?”
客户:“没错没错,其中也有人现在已经是经理了呢。”
你:“那真是令人开心呢!”
借由关心对方至今的经历,可以接触到他人的自豪之处,并由此让话题更顺利地展开。
为了能更轻松地展开这样的对话,建议你在与工作伙伴见面前,先上网预习一下对方的经历。如果对方是管理层,他的信息很可能会被刊载在该公司的官方网站、招募网页上。如此一来,你就可能得知对方曾经待过的部门等信息。
假若即使如此,你还是得不到对方的信息,就请用下面这个技巧吧:在网络上用他的“公司名称+名字”搜索看看。这样很可能会获得更准确的信息。然后在见面时,以此切入话题。
好的范例:你:“您该不会以前曾经在××公司工作过吧?”
客户:“是的,但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你:“果然是这样。因为难得跟您见面,我想先了解一下,就擅自在网络上查了您的资料,不好意思!不知道能否请教您在××公司负责的职务?”
请记得,当对方询问时,最好不要说你看了Facebook(脸书)等网站。虽然这只是种很微妙的感觉,但许多人在对方提到Facebook(脸书)时,会有点被偷窥的感受。
对方的过去,藏着很多故事——只要提到这点,并注意不要侵犯隐私,就可以大幅缩短彼此距离。
· POINT ·
用过去当话题,炒热气氛易如反掌。
与当事人信仰有关系的事,千万不能当成话题。尤其是宗教、政治、球队,肯定不行。
宗教信仰的不同常常会引起论战,相信这点你应该明白。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政治——事实上,就连演艺圈内的热门选举话题,也算在政治的范畴之内。然后职业棒球队的话题,当然也是不行的。基本上,球队信仰就和宗教一样不能碰。
简单举例来说,当你遇到热血的阪神虎c粉丝,想提起巨人队d与阪神队的比赛时,仅是说了:“昨天的巨人战啊。”对方可能就会莫名不开心——这就是将职业棒球队当话题的可怕之处。
另外,虽然女性之间会有互相称赞衣服的习惯,但男性并没有。特别是在工作场合中,如果突然称赞对方的衣着,有时可能会把场面弄僵。
根据统计,一般上班族被称赞“领带真好看”时,有开心感觉的只会占20%;害羞且觉得不舒服的则占80%。
对时髦的绅士更不能说这个话题。事实上,我就曾听别人抱怨过:“我刚刚被一位女性称赞西装,真不知道她懂多少。”确实那个人的西装要价数十万元,是材质与细节都很讲究的衣服,就连我也不是很了解。除非对自己的时尚知识很有自信,否则还是不要称赞男性的服装比较好。
有个成语叫班门弄斧,意指在专业人士面前卖弄自己,是件不自量力、很可笑的事。我认为也正因如此,专门的门不是问,而是没有口的门。
例如,在遇到医疗相关人士时,随意评论:“这种时候就需要医师和护理师更多地协助啊!”对方也只会无奈地心想:这点事我当然知道啊!
总之,请不要对非自身专业领域的事情妄下评论。尽管有些人可能保持客人的立场想好心给点意见,这其实也是很不妥的。
本章重点·与人初识时,别急于显现自己的长处,要“烘托对方”
·稍微装傻地提出问题,能卸下他人心防
·“这个时期很忙吗”是谁都能回答、很适合炒热气氛的“Killer Question”(助攻提问)
·活用官网信息,是赢得信赖的决胜关键
·名片上的许多信息,都是开启对话的好话题
· 以对方的立场来观察事物优点,能让你与他人产生共鸣
·询问他人经历与熟悉地域,更容易打开话匣子讲不停
a 伊万里烧:起源于17世纪,日本有田(佐贺县的有田町)伊万里地区生产的瓷器总称。因其绝美的彩绘、烧制等技术扬名世界。
b 首都圈:又称东京圈或东京都市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
c 阪神虎:日本职业棒球队,日本最古老的职业俱乐部之一。
d 巨人队:全称读卖巨人,是一支隶属日本职棒中央联盟的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