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可能听说过广场协议,据说美国当年施压日本,让日元升值。日 元升值之后,日本经济就完蛋了。这是一种流传甚广的阴谋论。我来告诉你广场协议的真相。
谣言:
1985年,美国召集其他几个国家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开了一个会,
通过了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逼迫日元升值。日本迫 于美国的淫威,不得不让日元升值。本来,日本经济发展得很好,出口产品很有竞争力,就是因为上了美国的当,让日元升值,从此一蹶不振,日本经济由盛转衰,进入了 “失去的十年”。
真相:
1985年在广场会议上,让美国人吃惊的是,日本人主动提出的升 值幅度,比美国想让日元升值的幅度还要大。日元升值之后,当然对日本的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日本企业很快就改变了经营策略,更注重质量而非价格,竞争力反而更强了。即使日元不断升值,日本的出口还是比进口多,保持了较大的贸易顺差。日本企业也是在日元升值之后才开始“走出去”,变成了真正的跨国公司。
日本进入“失去的十年”是在1990 年之后,那是因为日本在广场 协议的背后错误地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资产
价格泡沫,最后泡沫崩溃,日本经济遭受重创。
解释:
1985年,里根经济学已经穷途末路。里根经济学始于 1981 年,主要包 括四个部分:
一是削减联邦政府的开支;
二是减税,即削减个人所得税,并实施投资优惠政策;
三是放松管制,尤其是对金融行业的管制;
四是反通货膨胀。里根经济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跟一开始的许诺相 反,里根政府非但没有减少联邦开支,反而导致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美国从一个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不得不从外国人那里借钱。
1979—1981年期间,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 Paul Volcker ) 两次 把美元利率提到 20%, 以铁腕手段遏制了持续多年的通货膨胀,但这一政策也使得美元强劲升值。美元升值影响了美国的出口。: 1984 年,美国的贸易逆差第一次超过 1000 亿美元。很快,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美国抬头。仅仅在 1985 年,美国国会就提出了 400 多项保护美国产品的议案,比如,民主党提出的征收进口附加税议案。当时,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最大,因此首当其冲,被美国不断敲打。 1985 年 9 月,里根总统根据《贸易法》中的 301 条款,对日本的出口进行报复。这个 301 条款是美国最有名的贸易保护手段,根据这一条款,如果美国认为其他国家存在对美国不公平、损害了美国利益的行为,就可以单边采取制裁行为。 1985 年,美国财政部换了领导。詹姆斯•贝克 (James Baker) 成为新的财政部部长。之前,他是白宫办公厅主任。他的助手理查德■达曼( Richard Daman ) 成为财政部副部长。贝克和达曼对宏观经济和国际金融并不在行,但他们都是华盛顿的老手,具有敏锐的政治直觉和本能。他们很快意识到,要是采取些行动制止美元升值,会在政治上得分。
说干就干,贝克和其他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商量,能不能联手干预外 汇市场。大部分国家都支持美国的倡议。随着全球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其他国家也深受其害。拉丁美洲在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债务危机,虽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强势美元带来的资本外流触发的。欧洲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它们也在讨论要不要联合干预。德国曾于 1984 年单边行动,卖出 13 亿美元,试图打压美元汇率,却无济于事。英镑跌到了历史低位,撒切尔夫人曾向里根总统求援,希望美国干预汇市。
1985年 9 月 22 日,在纽约中央公园对面的广场饭店召开了五国集团的财 政部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美、日、德、法、英五国用了不到 20 分钟的时间,就通过并公布了联合声明。为什么这个会议会如此有成效呢?因为美国已经事先做了充分的沟通。美国官员在 6 月份就已经把联合干预的方案透露给了日方。
美国在谈判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先和日本达成 原则上的一致,然后到欧洲,告诉欧洲各国,日本已经答应了我们。当欧洲各国也表示同意之后,美国再回到日本,用欧洲的合作敲打日本,要求日本接受更苛刻的条件。其实,美国对日本过虑了。美国得到的,比他们想要的还更多。
保罗•沃尔克在回忆录《时运变迁》一书中写到,在广场会议上,让 美国人吃惊的是,日本的大藏大臣(即财政部部长)竹下登主动提出,日本可以承受10%—20% 的日元升值,美国原来想的是日元能升值 10% 就谢天谢地了。为什么日本会如此积极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政府非常担心,如果日元升值的幅度不够大,美国就会对日本的出口实行严厉的制裁。日元升值固然会影响到日本的出口竞争力,但总比激怒了美国、让美国把市场的大门彻底关上要好。
广场协议之后的七天之内,G5 集团共抛售了 27 亿美元,其中日本最为 卖力,卖出了 12.5 亿美元。广场协议之后,美元迅速贬值。 1986 年 1 月,美元已经比一年前的最高点下跌了 25%O
为什么广场协议如此成功?各国政府当然会吹嘘这是他们团结一心、 政策协调的结果,但实际上,就在广场协议之前,美元已经是强弩之末,开始由强转弱。比如说,美元兑日元汇率在1985 年 2 月份达到最高点,即 1 美元兑换 263 日元,而到广场协议的前一天, 1 美元兑换 238 日元,美元已经下跌超过 10%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广场协议之后的日元升值,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崩溃。这种观点在 1985 年和 1986 年较为流行,但到 1988 年左右就逐渐消失了。
大家发现,日元升值之后,日本的贸易顺差还是很大。1986 年,日本 贸易顺差占 GDP 的比例达到了最高值 4.4%, 到 1987 年还高达 3.6% 。提起贸易顺差,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降下去。田中角荣首相出于善意,想通过订购美国的飞机,把贸易顺差降下来,结果反而惹了一身腥。国内公众指责他在这单生意中拿了回扣。
中曾根康弘首相高调号召日本人多买美国货。他甚至在电视摄制组的 陪同下,到了一家美国的商店,以身作则,购买了两条漂亮的领带。遗憾的是,这两条领带是法国生产的。大多数日本的官员和学者都认为,真正造成日本经济崩溃的原因,不是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而是在随后的卢浮宫协议之后,日本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疯狂上涨,到了 1989 年,日本银行又突然加息,一下子戳破了泡沫,这才导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链接阅读:保罗•沃尔克和行天丰雄,《时运变迁》,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