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大局观

人非圣贤:不要轻易考验人性

人非圣贤:不要轻易考验人性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我们习惯于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好人干好事,坏人干坏事。如果有 人的表现不好,那一定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缺乏道德感,而如果一个人是正人君子,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在所有的场合都会言行一致。我们假设人性是不变的,人的行为只能受到其本人的理性选择和道德判断的影响。

事实上,人类的道德行为是十分易变的。无论我们讨论的是遵守信 诺、慷慨助人、公平正义,还是嫉妒、猜忌,每个人道德行为的变化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人们的道德行为,易于受到情景的影响。如果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某种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容易预测,那么,我们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就会更明显。但是,如果外部环境出现了改变,人们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道德不是完全由人品决定的,还受到瞬息万变的环境影响;信任不是完全由理智决定的,还受到我们无从知晓,也不能完全避免的潜意识影响。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让一群学生从一个教学楼到另一个教 学楼送信,途中他们会遇到一个乞丐,向他们求助。同样背景的学生,一个实验组的送信任务没有时间限制,他们就会更多地停下脚步,而另一实验组的送信任务时间要求更为迫切,这些学生就会匆匆忙忙,根本不去过问乞丐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值得自己花点工夫去帮助。心理学里还有一个很有名的观察:当人们单独遇到坏人坏事的时候,正义感相对会更强,但围观的人们越多,人们反而越不愿意挺身而出。

♦服从到底

还有一个更为令人不安的心理学试验。著名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 (Stanley Milgram ) 曾经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做过一系列试验。他找来很多应试者,让他们扮演“教师”,测试隔壁房间的“学生”。如果“学生”答错了题,就要按下开关电击“学生”,先从 15 伏电压开始,然后到 45 伏、 75 伏, 逐级升码,直到可能致命的 450 伏。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问过40 多位精神科医生,让他们猜测 有多少人会把电压一直增加到 450 伏,直到把实验做完。精神科医生们说:

“1%。”只有恶魔才会如此冷血。但是,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有大约 三分之二的被试者按下了 450 伏电压的开关。很多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感到极其不舒服,紧张得瑟瑟发抖、大汗淋漓,声音变得结结巴巴,甚至发岀神经质的笑。但是,他们还是会服从到底,把实验做完。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发现,男女性别比例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种族的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40 多年以来,很多学者重复了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40 多年的社会进步会让人们有更多的警醒吗?没有。实验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换言之,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撒旦。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 ) 是一位冷血的纳粹军官,也是在犹 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但之后逃脱,流亡到了阿根廷。 1960 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查出艾希曼的下落,将其逮捕。艾希曼于耶路撒冷受审,并于 1962 年 6 月 1 日被处以绞刑。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 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她观察到的艾希曼“不阴险,也不凶横”,彬彬有礼,并用康德的学说为自己辩护,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奉公的官员和服从命令的军人而已。艾希曼为自己的辩护,是不是听起来非常熟悉?再举一个例子。纽约前州长艾略特•斯皮策 (Eliot Spitzer ) 在作为地区检察官的时候曾经因打击卖淫活动而出名,可是,当他掌权之后,却成了皇家俱乐部三陪服务的常客。哪一个他更真实?

♦没有万能公式

在判断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更加谨慎。就连判断自己行为的时 候,我们也不能过于自信。你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了解自己。你又制定了减肥计划,恭喜了。但能不能坚持下来,你有十足的把握吗?今天的你能够信任一个月之后的你吗?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分成两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一 群正在减肥的人和一群不想减肥的人在同一个房间里,桌子上摆了各种各样的零食。一般而言,正在减肥的人表现出了较强的自制力,不去动桌子上的零食。接下来是第二个部分。实验者告诉这些受验者,他们要帮助一家冰激凌公司判断三种新口味的受欢迎程度,有三筒冰激凌,请品尝之后告诉实验者,哪一种是你最喜欢的。你没有必要把冰激凌都吃掉才能判断出来自己更喜欢哪一种口味,抿一小口足矣。结果呢?在第一个部分表现出更强自制力的人,在第二个部分吃掉的冰激凌更多!

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这有什么启示?

第一,对待别人要宽容。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随便考验人性,因 为人性这个东西,真的是经不起考验的。不要轻易地去评判别人的道德水平,而是要学会体察人性中的幽明互现之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在现在仍然适用。

第二,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别人会不守信,你也一样。别人会偷 懒,你也一样。别人有时候会情绪失控,你也一样。我们的人性中有追求个人私利和即时满足的欲望,对此不必感到羞愧,但我们需要学会增强自己的克制力。意志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的,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一个人如果考虑的长远利益更多,他会更有自制力,更容易坚持道德准则,相反,如果总是想着投机取巧,就会朝三暮四,与节操成为陌路。

第三,没有一条万能公式帮助我们识别别人是否值得信任。与所有 的人在任何时候都选择合作,并不是最好的策略:你不可能讨好所有的人。不要轻易地用人品去判断别人是否值得合作,也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信誉。所谓的信誉,也只是他过去的行为的历史记录。但是,过去的历史不代表着他未来能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你要问的问题不是“他值得信任吗”,而是“在特定情况下,他有可能会选择合作吗”。

链接阅读:大卫•德斯迪诺(David Desteno), 《信任的假象:隐藏在人性中的背叛 真相》,机械工业岀版社。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