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这一讲我主要讲“诗家夫子王昌龄”,先说一下这一讲的题目,我为什么名之为“侠骨柔肠”。就题材而言,王昌龄诗集中写得最多,也写得最好的,要数他的边塞诗歌和妇女题材诗歌。在这两类题材的诗歌中,他用得最多的体裁是七言绝句,传世最广的也都是七言绝句。就诗风而言,不用说妇女题材诗歌写得含蓄委婉,就是在边塞诗中,在歌颂边塞将士立功塞外的同时,也不忘表现征夫思妇两地缠绵的思念,因而,他的诗歌风格,有的雄壮,有的深沉,有的含蓄,有的柔美。
他一方面豪气干云,一方面又柔肠百结,所以我把这一讲的题目叫“侠骨柔肠”。
1.横空硬语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美称,他的七言绝句只有李白可与之媲美,甚至有人认为他的七言绝句成就超过了李白。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两人的七绝,有差异而无高下。
李白、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储光羲、崔颢等著名诗人,都和他交情深厚,用今天的话说,他的“微信群”中,全是盛唐第一流的精英。
我常对大家说,“朋友朋友,棋逢对手”。听懂了没有?
真正的朋友,要么才华,要么人格,要么能力,要么见识,要么地位,必须达到大致相同或相近的高度。我常常和大家讲,你要想知道自己在社会上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或者说你在这世上“算老几”,打开微信,翻一下你的朋友圈就知道了。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你就属于哪种人。
当时,王昌龄的一举一动,都会让朋友们牵挂,还可能上社会的“热搜”,如天宝七载(748年),他从江宁(今南京市)丞贬为龙标(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原湖南省黔阳县治)尉时,李白马上就寄去名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和盛唐许多著名诗人一样,王昌龄为人豪侠倜傥,又和盛唐其他著名诗人不一样,他同时也很委婉深沉。他的家世本来十分显贵,但是到他的时候已经开始衰落,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坎坷,所以他知道下层人民的痛苦。少时“久于贫贱”的成长环境,成人后曲折坎坷的社会经历,既使他“多知危苦之事”,也使他比很多人多了一层忧患意识,更使他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因而他豪侠却绝不轻浮,粗犷而又不失其细腻。
他的边塞诗在盛唐独树一帜,他把雄健粗犷的语言、大开大合的结构让给高适,把奇异的边塞风光、奇峭的诗歌风格留给岑参,自己专拣短小的七言绝句,歌颂边塞将士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描写征夫思妇两地缠绵的思念,风格含蓄、美丽而深沉。
另一个不同于崔颢、李颀,又不同于高适、岑参的地方,是他的边塞诗具有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深沉的历史意识,如《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前两句先声夺人,把人们带进宏大的空间和久远的时间,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难怪明朝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我们来看看它巨大的时间和空间结构,时间上是“秦时明月”,是“汉时关”,空间上是“万里长征”。这里得修正一下,“秦时明月汉时关”既含时间也含空间,“秦汉”是历史时间,而“关”则属空间。
月为什么只是“秦时月”?关为什么只说“汉时关”?“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拆开来说,就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这两句大意是说,设关防戍胡人由来已久。秦汉时就开始修长城抵御匈奴,到唐一千多年来,月亮还是秦汉时那个月亮,关塞也还是秦汉时那个关塞,战争仍属秦汉那样的战争,“万里长征”还像秦汉时那样进行,可征人却一代代在换,到了“汉时关”就死在了“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得十分悲凉,历朝历代出征的将士,只见征人去,不见征人还,“人未还”三字中,有多少征夫魂?有多少思妇泪?万里不绝的征人何其悲壮,历朝历代的思妇又多么悲凉。过去如此,现在如此,这种日子哪有尽头?头顶上的“秦时明月”是历史无言的见证,望不到边的“汉时关”,既是先民用血肉筑成的,也要后人用生命来守卫。
“人未还”引出了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名将卫青率兵北击匈奴,一直追逐到龙城,并斩首数百敌寇。“龙城”一说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附近,一说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西侧附近。“飞将”指汉右北平郡太守李广,因为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从来不敢与他交锋。也有人说诗中的“龙城”指唐代卢龙城,在今河北省迁西县北喜峰口一带,曾为李广练兵的地方。“龙城飞将”合用卫青和李广事,泛指威震敌胆的名将,无论人名还是地名不必过分拘泥。“但使”就是今天“只要”的意思,“胡马”指侵犯内地的外族骑兵。“阴山”是横亘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东北,连接内兴安岭的阴山山脉,古代匈奴常从这儿南下。这首诗明说渴望古代的名将出现,实际上是暗贬眼下将帅无能,只是讽刺含蓄委婉,不像中晚唐诗人讽刺时用语刻薄。现在要是有汉代那样的“龙城飞将”,胡人哪有狗胆翻过阴山南下?可见,由于时下边将昏庸无能,边境才没有安宁之日。“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他保家卫国的愿望,也谴责了那些不义的战争。
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的希望。
起二句“横空盘硬语”,以巨大的时空结构,呈现深层的历史内涵。不过,语虽是硬语,情却是悲情,可以说是语硬而情伤。后二句承“人未还”而来,巧用“但使……不教”的假设复句,以假设之辞,抒内心所想,像脱口而出的口语,诗歌语言显得自然而又流畅。
这首诗大气而又深沉。
《出塞二首·其二》写得同样好,只用寥寥数字就把勇士勾勒得栩栩如生,表现了将士英武的气概、尚武的精神,还有胜利的豪情。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骝马”是指一种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骝马新跨白玉鞍”的意思是说,那匹骝马上的雕鞍是用白玉做成的。胯下的红马配白玉鞍,战马上的将军又勇猛又帅气。字面上着墨写马写鞍,你从座下的鞍马,就会想象马上的将军,落墨实际上是写将军的英武,很帅,很酷。
“战罢沙场月色寒”,大家注意,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很少正面写激战的场面,常常选择特别的一瞬间来写,喜欢选哪一个瞬间呢?就是刚刚打完仗,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一刹那。
“战罢沙场月色寒”,“沙场”就是战场。“月色寒”就是寒气逼人。为什么“月色寒”?因为刚才的战争非常惨烈,满眼望去尸横遍野,那惨白的月光照在一片血色的战场上,真是令人震惊,所以说“战罢沙场月色寒”。
他刚才不是说“战罢沙场月色寒”吗?“战罢”就是战争刚刚结束。为什么还能听到“城头铁鼓声犹震”呢?这鼓声是从哪儿来的?就是战争刚刚结束,耳朵里面好像还回响着千军万马的冲锋号角和战鼓的“咚咚咚”声。
“匣里金刀血未干”,他刚刚杀了那么多敌人的刀子上面还鲜血淋漓,写得实在太震撼、太雄壮。大家注意,匣里的金刀,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刀子已经装在刀鞘里面,也可以说他刚刚装进去,他的刀子上还鲜血淋漓。这才是爷们儿。
我们今天读这首诗,读得胆寒,老实说你要是叫我去杀敌,我双手一定会颤抖。
最后两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写出了这位将军对战争胜利的自豪,也写出了战胜强敌的自信。
2.别样的柔情在题材上,王昌龄歌颂边塞将士立功塞外的雄心壮志,也描写了征夫思妇两地缠绵的思念。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意象越来越密聚,意脉也更为曲折跌宕,在雄豪中有细腻,于俊爽中寓蕴藉,风格有的雄壮,有的深沉,有的含蓄,有的优美。
如果把他的诗和王之涣、王翰的诗做比较,就更容易看到,写前方战士的那种细腻的心理活动,是王昌龄边塞诗的拿手好戏。
我们选讲《从军行七首》的代表作。先讲第一首。大家注意,这首诗和刚才讲的《出塞二首·其二》一样,《出塞二首·其二》描述的是战事刚刚停止的一瞬间,这首诗也是截取一个小片段,就是在傍晚战争的间歇中,这位战士跑到城西的烽火台上。我们看他是怎样写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战士,在战斗的间隙偷偷想老婆。
首句“烽火城西百尺楼”,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战士一个人到烽火台顶上去。“烽火”就是指烽火台。为什么造烽火台呢?因为古代打仗要报警,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又没有发报机,什么都没有。古代是靠烽火来报警,所以烽火台要筑得很高。
第二句交代时间和环境。“黄昏”而且是“独坐”,“海风”又正值“秋天”。一层层地向前推进,先是“百尺楼”点明诗歌所描写的地点,在烽火城西的百尺楼顶上,时节正值秋天,时间又是“黄昏”,主人公正在“独坐”,此时此刻又有“海风”。“海风”就是沙漠吹来的风。
大敌当前要拼个你死我活,冲锋陷阵时一心只想着杀敌,战斗结束后一人独坐才容易相思。在那种情况下,一个长久在外出征的男人,要是不想家那才怪了,而已婚的男人想家,多半都是在想老婆。大家知道,古人结婚大都很早。
此时本来就容易想老婆,更要命的是,“更吹羌笛关山月”。“更”是在前面两句的基础上转进一层,“更”营造了一种想家的氛围。“羌笛”是边塞常常使用的乐器,古代属于胡乐。“关山月”是一种曲调,这首曲子抒发伤离别的情感。
前面三句,全部是为第四句做铺垫:“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就是无奈,“金闺”是闺房的美称,此处代指他的太太。我的个天!这句写得特别曲折,不说我想太太想得要命,而说太太在万里之外想我想得要命。清代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说:“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者。”古代没有电话,也无手机,更不会有微信,他怎么知道自己的老婆,此时此刻想他想得要命呢?
当然是战士自己在想太太,太太又何尝不想自己的征夫呢?
前三句的铺垫,一层层深入,把想家的氛围营造得特别逼真,一步步地使你不得不想。最后一句抒情又特别细腻,用笔又特别曲折。
《从军行七首·其二》同样也是名作。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和上首一样,这首诗也是写战争间歇中,军中生活的一个片段。上首是诗人黄昏独坐而思家,这首写军中彻夜作乐而起愁。
你们知道什么叫玩命吗?冷兵器时代上阵杀敌,不是杀人,就是被人杀,这才算“玩的就是心跳”,这也是俗话说的“提着自己脑袋玩”。
好不容易在两次战斗的间隙,将士们还不好好饮酒作乐!于是就有了“琵琶起舞换新声”,前首诗的乐器是羌笛,这首的乐器是琵琶,都是西域常用的胡乐器。另一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翰《凉州词》也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可见,那时军中饮酒作乐离不开这几种乐器。随着琵琶乐声响起,大家疯狂地跳舞,舞曲不断地更换新声,照说将士们应当玩得特别销魂。
不承想第二句反跌:“总是关山旧别情。”舞曲虽然换了新声,奏出来的却总是“旧别情”,而且总是边塞的“旧别情”,声虽新,情仍旧,不管换了多少种“新声”,听上去都是一样的旧情。
所以“新声”换得越多,将士们听上去就越烦,这就逗出了第三句——“撩乱边愁听不尽”,“撩乱”就是乐声让人心烦意乱,“边愁”是指长期戍边的愁苦,也就是上句的“旧别情”。“听不尽”一作“弹不尽”,从诗意上看以“听不尽”为佳。
尾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结情,诗人突然宕开一笔,像电影镜头突然推向室外,在“秋月”冰凉银白的月光下,莽莽苍苍的长城蜿蜒起伏,帐幕中是听不尽的边愁,帐幕外是望不到头的长城,是无处不在的秋月。
新声、别情、边愁、秋月、长城,朋友们能分清哪是情哪是景吗?情融于景,景中带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诗情很悲凉,诗境却很开阔。别情不是情侣的缠绵,边愁也不是文人的哀怨,细腻中寓粗犷,边愁里有雄强。
我们再看看《从军行七首·其五》,写得特别豪迈。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漠风尘日色昏”,“大漠”就是辽阔的沙漠,“风尘”就是风沙,哪怕白昼也被风尘吹得天昏地暗。将士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出征,沙漠的狂风卷起沙尘暴,军中的红旗也只能“半卷”。“辕门”就是军营的大门。出征环境越是恶劣,出征勇士就显得越英武。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我的个天!后面部队刚出“辕门”,前方的战斗就已经结束。他把千军万马的厮杀,写得好像是两人单枪匹马的肉搏,猛士挥刀,对手头落,一瞬间就搞定,真的写得太好了。
最后提醒一个知识点:“洮河”又叫巴尔西河,发源于青海省。“谷”读yù,不要读gǔ。“吐谷浑”是古代西域的少数民族,这里泛指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