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田园风情与灵魂归宿

第7讲 田园风情与灵魂归宿

读一下文学史就知道,王绩常常是唐代诗人的领头雁,而其诗作《野望》更常常作为初唐五言律的开篇。《渭川田家》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它与《野望》既同为田园诗,又同为唐诗名作,从古至今总有人拿二者比较。可惜,人们更多的是谈二者之同,很少人发现二者之异。我要通过这两首诗的比较分析,从同中见异,从异处求同,使大家感受更为敏锐,审美更为细腻。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离开了敏锐的感受能力、细腻的审美能力,“灵秀”又从何谈起?

1.“有父母,无朋友”

王绩(1)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出身名门,兄长王通是隋末的大儒,留下了一部名著《文中子》。

如果说魏征是政治舞台上的幸运儿,那王绩就是政治角逐中的倒霉鬼。他在隋唐两次满怀希望出仕,两次带着失望归田,最后以东皋子隐居终老。

隋炀帝大业末年,王绩释褐为秘书正字,不久便出为六合县丞,眼看隋王朝风雨飘摇,鬼精鬼精的王绩,便把隋朝的那乌纱帽子一扔,称病连夜乘轻舟跑回了家。入唐,他以前朝遗老的身份待诏门下省,可只受到每天给酒三升的接待。他的弟弟调侃地问他:“等待诏见的日子过得如何?”他十分坦率地回答:“景况萧瑟,只是每天三升美酒倒值得留恋。”他们兄弟二人的这次对话被显宦陈叔达听见,便每天给他一斗酒,“斗酒学士”便由此得名。大概是宦况过于萧瑟,他最后还是托病还乡了。

据说王绩年轻的时候,志向大得惊人,才华更是大得吓人,“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好像没有什么他不会的。“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文能安邦,武能却敌,简直可以把地球当皮球踢。当然,这是他在《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中的自述,好汉晚年总喜欢提当年勇,自述中难免夹杂一点自吹。

他说,“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中年随着改朝换代,他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志向,时代翻了一页,人也变了个样。

他有一首诗叫《过酒家》。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过”是到某处拜访。“过酒家”就是到酒家去饮酒。他说,在酒家喝了一整天的酒,自己本不想喝,却喝得酩酊大醉。那他为什么要喝到醉呢?“眼看人尽醉”,所有人都醉了,“何忍独为醒”,我一个人醒着,非常痛苦。

真的世人都醉了,只他一个人醒着?

他还有一首诗叫《赠程处士》。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卧,时取醉消愁。

“百年”就是一生。此时他陷入了精神危机,对自己信奉的思想产生了怀疑,这些礼乐诗书唯一的用处,就是禁锢人和束缚人,他的文化人格与现实社会产生了矛盾,既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文化人格,又难以改变社会现实,除了“高枕卧”和“醉消愁”,他又能怎么着呢?

贞观中,不知是不甘寂寞,还是生计有问题,他又以家贫出来求官,授太乐丞。据说该职是他要求的,因当时太乐署史焦革特别会酿酒,吏部考虑到像他这样的名人,与酿酒的人混在一起有失体统,可他坚持说“此中大有深意”,吏部这才满足了他的要求。他一生嗜酒如命,模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了著名的《五斗先生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

焦革的死成了王绩挂冠归田的引线,从此他彻底绝意于仕途,“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归田并没有使他找到精神归宿,躬耕也不过是找个由头,他在东皋一直是独往独来。快要离开人世时,他为自己写了《自撰墓志铭》。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

他说“自为之字”,就是我给自己起的字。“曰无功焉”,我叫自己“无功”。人家问我为什么叫“无功”,我从来不屑于回答,可能觉得问的人太蠢——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值得问?也可能是觉得问的人太俗——问人家的私事干吗?等到快要告别人世了,他才想到要给世人一个交代,“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我自己虽然志存道义,但我对社会却无贡献,所以叫“无功”。

“有父母,无朋友。”前一句纯属废话,没有父母哪有王绩?后一句则属痛心话,临死还在感叹“无朋友”,可见他是多么孤独。

我们来看看他的代表作《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皋是水边的高地。阮籍《辞蒋太尉辟命奏记》“方将耕于东皋之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这里的“东皋”是隐居地的代名词。给王绩影响最大的两人正是陶渊明和阮籍,跟着他们二人有样学样,把自己的隐居地也叫“东皋”,自己也以“东皋”为号。“薄”就是迫近、接近。有个成语叫“日薄西山”,就是说太阳快要落下西山,我们现在常说的“薄暮”,意思和“傍晚”一样,都是指快到晚上了。他说一天的傍晚,他一个人跑到东皋的外面去眺望原野。首句切题“野望”。

“徙倚欲何依”,“徙倚”就是两头徘徊,“欲何依”就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形容因找不到归宿,显得六神无主的样子。这句写他望的神态。不是站着静静地欣赏风光,而是烦躁地来回走动,从神色就能感受到他的痛苦。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一个人傍晚去眺望原野,为的是散心解闷,他很孤独,想找个朋友;他很凄凉,想寻点温暖。

中间两联紧承“薄暮望”,写他所望到的自然景物和世情百态。

他先把眼光投向大自然:“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用叠字“树树”,为什么用两个树呢?“树树”就是所有的树。同时他又用一个“皆”字,强调“秋色”无处不在,所有的树都是光秃秃的,一片凋零。北方的秋天不像南方的,一到深秋便枯叶飘零,到处都是一片萧瑟阴冷。

“山山”同样也是强调。“树树”和“山山”就是每一棵树,每一座山。“山山唯落晖”,每座山上都是一缕夕阳,一片凄冷,一片萧瑟。北方秋天比南方的冬天还冷,傍晚的落日颜色惨白,不像我们南方的落日那样红彤彤的。

“东皋薄暮望”,他首先把眼光投向大自然,刚才说了,他想从大自然中找到温暖。找到了没有呢?可惜,没有。

他接着就把眼光投向社会,他在傍晚的农家看到了什么东西呢?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犊”就是小牛,这里泛指整群牛羊。就是放牛羊的娃儿到了傍晚,把牛羊都赶回自己的家里。“猎马带禽归”,打猎的人把打的野鸡、兔子,捎回了各自的家里。有的赶着牛羊,有的带着猎物,大家都只顾回家,谁也没和他打个招呼。

在自然中见到的是萧瑟,在社会中见到的是冷漠,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是透心的凉,没有一丝温暖。

这样就引出了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相顾无相识”,你我相互打量一下,大家都不认识,每个人都不理他。

“长歌怀采薇”,“采薇”引用了《诗经·召南·草虫》中的诗句:“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当然,他也暗用了《史记·伯夷列传》中的典故:“(伯夷、叔齐作歌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周王朝推翻商朝以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就是说他们隐居起来了。据说“采薇而食”,不再出来当官。

“长歌怀采薇”,就是他在当世找不到知音,只好引古人为同调。

现在,我们再来归纳一下这首诗的章法:首联点明野望的时间、地点和野望时的神态。傍晚时分,诗人到野外的东皋眺望,由于精神没有着落与依归,那神情像是六神无主。大概是太苦闷、太寂寞,才出来野望,不承想野望反而加深了他的苦闷寂寞。颔联写他在自然界中望到的景象,到处染上了萧瑟的秋气,到处抹上了残阳的余晖,大自然一片荒凉冷寂,这完全是诗人心境的外化。既然在自然中找不到温暖,他求助于社会人群,这便带出了颈联,可他在社会中看到的又是冷漠,人与人之间十分冷淡,大家老死不相往来,彼此既不了解也不关心,难怪他在诗的尾联发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样沉重的感叹了。在人际上既然“相顾无相识”,那就只好引古人为同调,于是自然想起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

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找不到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此诗抒发了王绩精神的孤独苦闷,灵魂的彷徨无依,以及厌倦政治、厌倦社会的低沉情绪。他不仅是在逃避政治,也是在逃避社会,甚至在厌倦人生。

此诗以朴素的字句、冷淡的色调,创造了一种冷寞、寂寥、空旷的境界,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那种空幻、孤独、厌倦和退避的心境。

“相顾无相识”读来十分沉痛,它正是诗人“有父母,无朋友”的真实写照。

2.“即此羡闲逸”

同样是田园诗,同样写北方农家晚景,我们再来看看王维的《渭川田家》。

游国恩(2)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卷二)中说:“《渭川田家》所描绘的薄暮农村的景色气氛,以及那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优闲情调,都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王绩的《野望》。”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将二诗题材上的相同,误解为情感上的相近。

此诗具体写作时间不可考,通常认为作于开元后期至天宝前期,在公元737年至744年,因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罢相,王维心灰意冷地在蓝田过起了边官边隐的生活,此诗正是写他在渭水边乡村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

现代人常把“回归自然”挂在嘴上,我们讲的这两首诗,都是抒写回归自然,只是一个在田园没有找到归宿,一个在田园中感受到了温暖。

先说一下标题,“川”就是河。“川”是个象形字,就是河水流的水纹。“渭川”就是渭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的渭源,流经关中平原的咸阳、西安。“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在西安流入渭河时,一边清一边浑十分分明。

诗中的“渭川”就是今天流经西安的渭河,此诗正是描写渭河两边村庄傍晚时分的景象。我们看看这原诗。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光”即夕阳的余晖,也就是常说的红彤彤的晚霞。“墟落”就是今天的村庄。“穷巷”就是农村里很深、很窄的巷子。晚霞把村落染得一片通红,处处都抹上了暖融融的色调。古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君子于役》曰:“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夕阳西下的时候,鸡群入舍,牛羊归圈,牧童归家,农民收工,这是典型的农家晚景,看上去非常和谐、淳朴而又温馨。深巷里归村的牛羊叫声,使村庄显得安详、温暖而又宁静。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也当过放牛娃,傍晚把牛羊都赶回家,羊儿咩咩地叫,整个村庄显得既宁静又温暖。在农村,我特别喜欢鸡、羊、狗子的叫声。我认为农村的狗子比城里的狗子可爱多了。城里的狗子完全被异化了,冬天还穿衣服,早上喝牛奶,真是活见鬼。牛儿哞哞,羊儿咩咩,尤其是鸡下了蛋,咯咯咯地叫,实在是温暖极了。今天城里的孩子几乎听不到牛羊叫声,城里宠物狗的狂吠不仅不温暖,反而让人特别心烦。

“牛羊归”的“归”字,就诗情而言是点明主旨,全诗由牛羊、牧童和野老“归”家,想到自己从政坛上归隐,就结构而言是承上启下——既是上句“斜光”之“果”,因为“日之夕矣”,所以才有牛羊归来,也是后面“野老念牧童”和诗人“吟式微”之“因”。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大家注意,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穷巷牛羊归”。为什么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

因为“穷巷牛羊归”,就是村庄里大多数人家放牛羊的娃儿都赶着牛羊回来了,还有一家放牛羊的娃儿没有回来,这样“野老”才会“念牧童”。“野老”就是村野的老人。“倚杖”就是拄着拐杖。“荆扉”就是用荆条做的柴门,古时指代贫寒人家,此诗中泛指农家。老人站在门前念念有词地说,二娃怎么还没回来呢?黑狗怎么还没回来呢?他是不是被老虎吃了呢?是不是被狼叼走了呢?你们干吗不去找他呢?

在民风古朴的农村,人们的感情非常敦淳,人和人之间相互关切,在那儿你感到非常温暖。我和朋友们讲,农村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尤其是古代的乡村非常古朴,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也很淳朴。

一直还记得,我刚回到母校华中师大教书时,我一个高中的兄弟就来找我,他以为我们像高中时候一样,一进校就问:“请问戴建业住哪儿,您知道吗?”连问了三四个人,都说“不知道”“不认识戴建业”。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家里又没有电话,他没有找到我,一回到家就对人说:“戴建业在华中师范大学没搞出名堂,我连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知道他是谁。”

小时候,老家的乡邻都厚道淳朴。吃饭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的碗里夹一点菜,端上饭碗到别人家里去吃。别人家里如果正在吃饭,就会对我说:“来,建业,夹点菜。”我也用不着谦让,就上他家的餐桌,跟邻居家一起吃。我成人以后还常常这样。

在大学里教书,在大城市居住,如果我捧上饭碗到别人家去吃,我的个天!邻居肯定要吓个半死。我还没有进他家的门,人家就会夺门而出,不是觉得我喝高了,就是断定我精神出问题了。

我在农村长大,二十多岁才进城。进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习惯城里生活。记得第一次坐公交,旁边是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那个女孩子长得很可爱,她看到我上来了,就旁若无人地“正襟危坐”。我看到她这样子,我也像她那样坐着,两个人互相都不看对方,当然是装着不看对方,我要是真的没有看她,怎么会知道她“很可爱”呢?她知道我是个男的,我也知道她是个女的。这样坐了七八站,她一下车,我心里就轻松一大截。那时我觉得城里生活很尴尬,见面相互连个寒暄也没有。

我现在住了十几年的高楼,楼上那些人叫什么名字,我一概不知道。有人问:“王某某老师,是住在你们楼上吗?”我说:“你再问一下吧,好像是有个姓王的。”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写出了农村淳厚温暖的民风。与今天的冷漠正好相反,乡情就是叫人眷恋的温情。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雉”(zhì)就是野鸡。“雊”(gòu)指野鸡鸣叫。《诗经·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野公鸡早晨不断打鸣,还不是想招引喜欢的母鸡。“麦苗秀”是麦苗拔穗,长得很高。“雉雊麦苗秀”是说,麦苗长得很高的时候,野鸡就会到麦田里藏起来啼鸣。说实话,野鸡的啼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我可从来没听过。

“蚕眠桑叶稀”,蚕成熟了以后,有一个多星期会一动不动的,这种情况就叫蚕眠。蚕眠一段时间后就放在蚕箔上吐丝。由于桑叶是蚕的食物,等到蚕眠时桑叶自然也稀了。

此时此刻,田地里野鸡欢乐地啼叫,给人们传来了麦苗正在秀穗的好消息,村外树上稀疏的桑叶,告诉人们蚕箔上安眠的蚕儿快要抽丝。这两句写农家日子过得富足、自在、安闲。

他这两句写农家的日子特别温馨。“雉雊麦苗秀”预示粮食丰收在望,“蚕眠桑叶稀”预示蚕丝好收成,上句是说不愁吃,下句是说不愁穿。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田夫”就是农民,“荷锄”就是扛着锄头。我们想象一下,两个农民从田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相遇,我的个天!“相见语依依”,“语依依”就是谈话很投机,分别时依依不舍。这两句写农民之间的友善亲近。从田野归来的农夫站在村口,向回家的邻居致以亲切的问候,分享耕作的喜悦与艰辛,分手时还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相见语依依”的那份亲热,分手时那种恋恋不舍的样子,真有点像情人恋爱一样缠绵。今天城里哪怕熟人见面,点点头就算不错了,谁还有心思“语依依”呀?

他笔下的“渭川田家”,从“穷巷牛羊归”一直到“相见语依依”,环境是那么宁静优美,生活是那么温暖富裕,农夫是那么淳朴善良,彼此是那么和睦亲切,而此时的王维还身在官场,正处在钩心斗角的旋涡。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得长叹:“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即此”就是面对这幅景象。对比一下政治的险恶,官场的奸诈,统治者的伪善,他自然想起《诗经·邶风·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微”句的意思是说,我干吗不辞官归去呢?是啊,干吗要挤在这尔虞我诈的官场,不回到和谐、温暖、淳朴、宁静的农村呢?那里民风很淳朴,人情很温暖,生活又温馨。王维眼中的乡村,又清闲,又安逸,神仙即乡民,天堂在乡村!再想想自己眼下的憋屈生活,不由得问自己“胡不归”呢。

我们再来归纳一下两首诗的差异:《渭川田家》所抒写的情感,退避恬淡但绝不消沉,厌倦政治却热爱生活,诗人决意要从腐朽的官场抽身而逃,在淳朴温暖的乡村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直白地说,王维逃避政治,但并不逃避社会,他厌倦了官场,但仍热爱生活。他在田园中找到了温暖,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属。王绩却不是这样,他厌倦政治也厌倦社会,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温暖和慰藉,因而《野望》表现的是一种双重的逃避——既逃避官场,也逃避社会。从情调上讲,王绩的田园冷淡,王维的田园温暖。

明朝王世贞自己的诗歌虽不怎么高妙,但品评诗歌的眼界高得吓人,对王维这首诗却赞不绝口:“田家本色,无一字淆杂,陶诗后少见。”不过,这首诗把“渭川田家”理想化了,他只看到了田家生活的表面,“田夫”经济的拮据,劳动的疲惫,生活的辛酸,王维“看”不到也不想看。他是站在田家之外“看”田家,不像陶渊明那样“种豆南山下”,深入田家,所以清人张文荪在《唐贤清雅集》中说这首诗“终带文士气”。

(1)王绩(约589—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作品有《王无功文集》。

(2)游国恩(1899—1978年),字泽承,江西临川(今抚州)人。1929年后相继在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作品有《楚辞概论》《先秦文学》《楚辞论文集》等。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