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自1996年起,我先后出版过《斜晖脉脉水悠悠》《日出而作》和《山里山外》三部随笔文集。其中的第二部,主要文章源自1998年以后在《读书》月刊上开设的“日出而作”专栏,再加上同时期发表于《万象》《寻根》等杂志上的学术随笔。

此次结集的小书,取名为“从黄山白岳到东亚海域”。诚如副标题所示,其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有关明清时代江南社会的文化现象,二是对域外世界的状摹与追寻。

“黄山白岳”是指皖南的徽州,这是我最近三十多年长期关注的区域之一。在这部小书中,我首先勾勒出晚明人文地理书写的复兴轨迹,并聚焦于皖浙边缘山区的社会建构,追寻历史劫难之流传,发掘年湮代远的相关记忆,聆听黄山钟鸣的世纪回响,关注波流披靡之中的苦乐异景,剖析“徽州朝奉”在江南诸多传奇之递嬗演化,感叹晚近庚子洪灾中的风雨沧桑……

在明清时代,无数徽人志欲经商,远谋财利,他们自新安江东下,风帆快利,几经辗转进入长江三角洲。从那里开始,逐渐汇入浩瀚的东海,驰骋于东亚世界。而三十多年来我个人的学术研究,也是以“徽学”为起点,逐渐延伸至域外文献与东亚海域史的研究。

1997年,作为复旦大学派遣的校际交流学者,我首度赴日本访问。刚到日本后不久,所在大学就组织前往冲绳观光,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一次旅行——昔日琉球国的风俗民情,以及与福建沿海的密切关系,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本的将近一年间,除了冲绳之外,我还曾孤身一人前往山水佳胜的长崎旅行,独自漫步于崎阳的街衢巷陌。其时,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却时时生发出似曾相识之感。与冲绳类似,作为日本江户时代的“锁国之窗”,长崎在不少方面也与中国情深一脉,念切同源,尤其是与福建沿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交流。“海水连琼浦,遥瞻日出乡”,本书中的《长天远水琼浦月》等文,皆立足于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本位,从远处眺望历史上中日之间的频繁交往。

收入本书中有关东亚海域史的小文,实际上大多与此前出版的《袖中东海一编开:域外文献与清代社会史研究论稿》有关。在那部书中,我整理了庋藏于日本的唐通事文献三种,也重点探讨过琉球官话课本,这是以往国内历史学者甚少涉及的领域。在此基础上,2016年5月,我应邀赴日本参加“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其间提交的论文,对琉球官话课本又做了进一步的新探讨。本书中的《琉球馆》一文,就与自己历年来对此一“海上津梁”之关注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我较早利用了2001年出版的《燕行录全集》,并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系统收集过馆藏的朝鲜文献抄本,利用这些新史料,除了撰写学术论文之外,也还写过一些相关的随笔。这些随笔,皆基于个人较长时期的研究积累,藉以眺望岁远年深的过往历史,遥瞻汪洋浩博的东亚海域……

在我看来,历史上的繁华废兴若山情水态,遥望千山竞秀,静听百鸟争鸣。吾辈远引旁搜,质疑求是,既需近观细思,又要遥瞻远眺。既要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瞻顾中外,还应当溯流寻源,聚焦于水云深处的黄山白岳,较近距离地细致考察江南的那一域旷野沃壤。

时疫当前,流光易转,斯为自序。

庚子溽暑于沪上新江湾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