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十九年六月上旬,春琴生了一场大病。病前数日,她和佐助两人来到前院,打开笼子,将心爱的云雀放飞天空。照女亲眼所见,这对盲人师徒双手合十,仰头望向天空,等待着云雀的叫声从高高的天空传来。云雀边啼叫边飞进高高的云端,等啊等啊,等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两个人愈发心急,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也不见云雀回来。春琴怏怏不乐,不久便罹患脚气病,天气入秋,春琴居然卧床不起,十月十四日因心脏停搏溘然长逝。
除了云雀还有天鼓第三代,春琴去世后倒也不乏人照料,只是苦了佐助在悲伤中久久走不出来,每每听到天鼓啼叫就黯然落泪。一有时间就去佛前上香,有时拿起古琴或三味线,奏上一曲《春莺啭》。曲子从一只驻足于山丘的黄鸟叽喳啼叫声开始,可谓倾注了春琴灵魂的代表作。虽说不长,间奏却需要极其复杂的技法。想来春琴是边听天鼓的啼叫边构思得来。间奏的旋律从黄莺被冻住的眼泪开始,深山的雪,悄悄在春色中融化,小溪的水流逐渐欢快,松树枝叶沙沙作响,东风吹拂田野,落霞洒满山丘,梅花飘香,花团锦簇。小鸟啼叫着,心中描绘着旖旎风光,从这个山谷飞到下一个山谷,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
春琴生前弹奏这曲子的时候,连天鼓都欢欣和声,像是与春琴竞技一般。也许它听到这首曲子,想到了出生的故乡,记起了山谷、小溪和洒满广阔大地的阳光。而佐助弹起《春莺啭》,灵魂仿佛借着旋律飞到远方,通过手指创造的世界,得以凝视自己最完美的春琴。他靠耳朵弥补起现实的遗憾。据说人只要还有记忆,就会梦到故去的人;但是对佐助来说,即使春琴还在人世,两人也是在梦中才能得以相见。因此,两个人的生离死别,并不是发生在具体的某一天。
顺便提一句,除了上文提到的孩子,春琴和佐助还生有两男一女。女儿刚出生就没活下来,两个儿子在婴儿时就被河内的农家领养。春琴死后,两人既对遗产不感兴趣,也没有继承的意思,而且都不愿意回到盲人生父身边。佐助终身未娶妻生子,一直被弟子照顾终老。明治四十年十月十四日,光誉春琴惠照禅定尼忌日这一天,佐助以八十三岁的高龄去世。他一个人孤独地度过了二十一年,每一天都修补着有关春琴的记忆,直至那个身影越来越鲜活。
天龙寺的峨山和尚听说了佐助刺瞎双眼的故事,说:“一瞬间,再无内外,丑变回美;知晓禅机,实乃达人之所为。”不知读者诸贤是否同意。
(昭和八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