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双目失明的独身女子,大手大脚用钱也有个限度,即便是讲究穿金戴银山珍海味,也不会太离谱。春琴家虽然只有一个主人,佣人却有五六个,每个月光生活费就是不小的开销。至于为何有这么多开支和人手,首要的原因,便是春琴喜好养鸟,钟爱黄莺。
即便现在,叫声悦耳的黄莺每只依然也要万元起。现在和往昔的叫声分辨方法、鉴赏方式略有不同,以现今为例,黄莺本来的叫声是“ho—hokekyo”,但是真正值钱的是另外两种啼叫声:越谷莺声“kei kyo,kei kyo,kei kyo kei kyo”,高音莺声“ho—ki—bekakon”。当然,这两种叫声,普通黄莺是叫不来的,偶尔拔个高音,叫起来也是“ho—ki—be qia”,收尾非常不入耳。bekakon值钱的原因,就是收尾的kon音恰似金属回声,余音袅袅。养出这种鸟,需要在普通黄莺的幼鸟还未长出尾巴的时候就抓来养在黄莺师傅附近跟随学习。如果长出了尾巴,就证明记住了父母粗俗的啼叫声,便怎么扳都扳不回来了。身为师傅的黄莺们也都是这么人为培养出来的,出名之后便会有诸如“凤凰”“千代友”这样的名号。因此,如果谁家养出了名鸟,那么其他养莺者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拜访,只为让名鸟带带他的鸟,经常一大早就出门,持续学习好几天。有时候黄莺师傅还会被请去别处“讲学”,围在四周的全是学艺的黄莺们,那情形跟学唱歌的教室没什么两样。黄莺们出身迥异,啼叫声的美丑资质均不同,同一种越谷莺声或高音莺声,每只唱出来的节奏间隔、余韵长短都不一样。所以能养出一只拔尖儿的黄莺来特别不容易。但凡养出来的,光靠“讲学”就能挣一大笔,自然身价不菲。
春琴养的那只出类拔萃的黄莺名叫“天鼓”,她每天都以听天鼓啼叫为乐。话说天鼓的啼叫声确实精彩,高音的“kon”唱出来余音绕梁,听起来第一反应不是鸟叫,更像是做工精细的乐器之声。那声音既有余韵,又有张力,同时不乏质感。春琴待天鼓就像掌上明珠一样,喂起食来慎之又慎。普通黄莺只吃大豆和玄米炒熟之后磨成的粉混合米糠,天鼓的食物则是在此基础上再配等量鲫鱼粉(鲫鱼鱼干或雅罗鱼干磨成的粉),佐以现挤的萝卜叶汁。这还不算,为了让它叫声更圆润,还要捉一种寄生在名为野葡萄的藤蔓植物的根茎中的虫,每天喂一两只。春琴家里养了五六只黄莺,全都需要如此悉心照料,因此要有一两个专门伺候鸟的仆人盯着。
黄莺从不肯在人前啼叫,因此需要把笼子放在桐木的饲桶里,纸拉门关得紧紧的,让外界光线尽量柔和。纸门特意用紫檀或黑檀雕刻而成,做工精巧,或镶嵌着珍珠贝,上面描绘着泥金画,志趣高雅,有的已成为古董,即使现在售价也高达一两百元,甚至五百元都不足为奇。天鼓的饲桶上装饰着专门从中国舶来的珍品。桶身用紫檀制成,下半部分装着琅玕翡翠板,板上细细地刻着山水楼阁,高雅至极。
春琴经常把天鼓饲桶放在卧室壁龛的窗口,听天鼓婉转歌唱,心情也会很好。因此仆人们都尽量逗天鼓啼叫。天气晴朗时,天鼓也经常叫得欢畅;因此天气不好的时候,春琴也会情绪低落。天鼓最常啼叫的季节是冬末早春,越临近夏天,啼叫的次数就越少,春琴烦闷的日子就愈发多了。
经验丰富者养的黄莺寿命长,靠的就是个细心,如果托付给新手,很快就会毙命,还得再买一只补上。春琴家初代名鸟天鼓八岁时死去,二代名鸟迟迟空缺。经过数年培养,终于养出不负初代英名的鸟儿,起名仍为天鼓,仍被春琴视为掌上明珠。
《春琴传》有云:“二代天鼓依然声线美妙,甚至超过了迦陵频伽。春琴日夜陪伴在天鼓左右,钟爱有加。听闻春琴常令弟子倾听鸟啼,后来还告诫道:‘你们要好好听听天鼓的啼叫,原本是籍籍无名之鸟,就是因为从小勤于练功,才练出这不同于野生黄莺的美妙歌喉。有人认为这种歌喉非大自然之美,人工驯养的叫声,总不如深幽山谷踏青赏花时恰好听到的几声黄莺来得风雅。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正是因天时地利,野莺听起来才有了几分雅致,至于声音,未见得有多美。但听了天鼓这种名鸟的啼叫声,即使不出家门,眼前耳边依然会浮现幽邃空寂的山谷,溪水潺潺,落英缤纷。可以说那歌声里藏着花朵藏着霞光,令人忘记身处万丈红尘。这便是人工技艺与自然风景的雅趣之争。乐曲奥义均蕴含其中。’说完还不忘羞辱愚钝的弟子:‘小小黄莺都能知晓丝竹之道,你们身为人类却连一只小鸟都不如。’”
被春琴如此这般地训斥,甚至跟一只黄莺做比较,不论是佐助还是其他弟子都有点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