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川菜

四川人的橱柜

四川人的橱柜

这个部分会介绍本书菜谱中需要的几乎所有的特殊配料(还有些更为特殊的配料,将在具体菜谱的介绍部分细说)。本章内容有点多,但不要怕,因为只要准备好了下列东西,大部分菜你都能做了:

·酱油(生抽和老抽)

·四川豆瓣酱

·干海椒

·花椒

·豆豉

·镇江香醋(川菜常用保宁醋)

·料酒

·香油

·一些香料(入门阶段桂皮和八角就够了)

·土豆芡粉

·新鲜生姜、大蒜和葱

·(白)胡椒面

储存须知

如果你希望这些配料能完全保持干燥爽脆(比如油炸或烤制的坚果),则需要用密封罐储存,里面还可以加上一袋日本或东亚包装食物中常见的干燥剂(我有个果酱罐是专门放这种干燥剂的,随用随取)。

基础配料 川盐Salt

四川美食家很注重菜肴中本土井盐的运用。从汉代开始,四川自贡地区就开始开采井盐。这种盐味道浓郁纯粹,饱受赞誉,也被当作一种关键配料,特别是做泡菜的时候。川盐和优质的岩盐、海盐之间的区别其实很微妙,所以找不到正宗的川盐也不用担心。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菜中融入川魂,用富含矿物质的岩盐或海盐代替精制食盐即可。我做中餐时通常都会用细磨盐,因为会比较快地融化到酱汁或调料中。

糖Sugar

糖能给菜肴增加甜味,加得再少一些,可以起到“和味”(调和味道)的作用。最常用的糖就是细砂糖,能很快融化:如无特殊说明,这本书里的菜谱用的就是这种细砂糖。如今,有些厨师会用细砂糖做成浓稠的糖浆,加到凉菜中,这样糖加进去时就是融化的。红糖味道更浓郁丰富些,有点焦糖的感觉,也会用在一些甜口的菜肴中。

冰糖Rock sugar

这是一种大块透明的浅黄色糖,有让人很舒服的甜味,用在甜汤羹、点心馅儿和一些肉菜中,也会加入药膳中。东亚食品店里能买到。很多这种店铺现在都卖那种大概花生大小的冰糖,比较好处理;如果你只能找到比较大块的冰糖,用之前必须要掰碎。

酱油Soy sauce

中国人发酵豆子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液体酱油还是(相对)较近的发明:最初相关的文字记载是13世纪。不过,从18世纪末开始,酱油就成为中餐厨房中的主要调料之一。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川菜厨师用的都是一种酱油,又有咸味,颜色又深。后来,他们接受了广东地区的生抽和老抽。这些酱油是西方最容易买到的酱油,所以我在试验菜谱时也用的这两种。请务必注意两者的不同用途:生抽是主要的调料,咸鲜味,颜色相对较浅;老抽是那种糖浆一样的深色,在中餐中的主要用途是上色,赋予菜肴一种浓郁幽深之“红”。一定要买那种自然发酵而非化学发酵的酱油。

醋Vinegar

这是川菜非常核心的调料。四川本地最好的醋叫“保宁醋”,阆中北部出产,用麦麸、大米和其他几种谷物酿制而成,还加了草药混合物做成曲子。这种醋有种深沉的红棕色,香味深远浓醇,淡淡回甜。出了中国就很难找到保宁醋了,但(江苏省的)镇江醋到处都是,作为替代品也很完美。你也可以使用其他深色的中国醋。用糯米做的透明米醋可以用在需要颜色淡的凉菜中。因为我怕大部分的读者找不到保宁醋,所以菜谱都推荐用镇江醋。

料酒Chinese cooking wine

这是一种温和的琥珀色烹饪用酒,故称“料(理)酒”,用于驱散鱼腥味,并调和肉、禽和鱼的味道。浙江东部产的料酒,酒精度14.5°,以糯米酿制,是最上乘的料酒,不过川菜厨师通常都用本地产的料酒。

料酒很容易在中国超市找到,我试验本书菜谱时就用的这种酒。(有些美食作家推荐用半干雪莉酒作为替代。)曲酒、白酒等伏特加一样的酒用多种谷物酿成,度数在50°以上,偶尔也用于烹饪中。家常泡菜中总免不了加一点点高度酒。

胡椒面Ground white pepper

白胡椒面专用于“白味”菜肴,这些菜颜色浅淡,通常都只用盐和胡椒简单调味。某些酸辣味的汤也会加胡椒面提辣味。

传统的川菜烹饪很少用到黑胡椒,几乎不用。川菜厨师认为黑色的胡椒粒不好看。

芡粉Potato starch

这种无味的白色粉末是川菜烹饪中的关键配料。肉、禽、鱼下锅前经常会裹一层水芡粉;水芡粉还经常用来收锅,让汤汁浓稠;食物油炸之前可以裹一层干芡粉。川菜厨师喜欢用豌豆芡粉,但用土豆芡粉或玉米芡粉也完全没问题。我用的就是土豆芡粉,大部分中国商店都有卖,而且别的生粉也可以。

不同的芡粉勾芡浓稠程度也有轻微不同。如果你用的是玉米芡粉,用量要在我的基础上再加一半。

香油Sesame oil

香油是用炒熟的芝麻炼的油,带着坚果味的悠远芬芳,深受大家喜爱。香油可用于凉菜调味,也可以为热菜提香。因为香油的气味浓郁又活泼,给热菜提香通常就是在做菜尾声,离火盛盘时加一点。

中国商店和大超市里很容易就能找到香油。一定要选那种纯芝麻油,不要那种和其他淡味油调和的。香油每次用量很少,所以小小一瓶就能用很长时间。

芝麻酱Sesame paste

川菜冷盘中用的芝麻酱有种很棒的坚果味。如果条件允许,要选那种深棕色而非浅棕色的中式芝麻酱,别错买成中东白芝麻酱了,两者味道差得远。芝麻酱放久了,会在罐子里分层,一层厚厚的酱,一层浅浅的油。用之前,你要进行充分搅拌混合,然后加一些菜油或水,直到顺滑调和。当然,你还可以自制芝麻酱。

芝麻Sesame seeds

四川人黑芝麻、白芝麻都会用。炒熟的白芝麻通常用作装饰配菜,而炒熟的黑芝麻基本用在甜口菜肴中。要把生的芝麻炒熟,需要取一口干燥的炒锅,开最小火,炒上几分钟,直到芝麻散发出香味,变脆,有点微微的金黄色(如果炒的是白芝麻)。本书中如无特殊说明,“芝麻”指的就是白芝麻。

豆豉Fermented black beans

豆豉用豆子发酵而成,有很浓的咸味。做法是将黄豆浸泡后进行蒸煮,自然发酵霉变,之后与盐、酒和香料混合,慢慢熟成发酵几个月。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将近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成品豆豉的风味很像那种上好的酱油,可以无限期保存。(湖南省博物馆有一些从贵族墓穴中出土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豆豉,看着和我厨房里的很像!)四川最好的豆豉之一来自三台县(旧称潼川),颗粒饱满,有光泽,香味浓郁。

大部分中国超市卖的都是粤式豆豉,颗粒比较小,也比较干,但也可以替代。要想成品效果好,最好在使用之前把粤式豆豉过一过凉水。

甜面酱Sweet flour sauc

这种深色的酱非常浓稠,很有光泽,是用小麦面团发酵而成的。曾经,中国人用一种浓稠的发酵酱汁做主要的咸味调料,直到液体酱油的出现。而甜面酱就是从前那种咸味调料的“后代”,通常用于炒菜和冬季腌制肉食当中,也可以作为香酥鸭等菜的蘸料。甜面酱和黄豆酱比较像,都能在中国商店里买到。对这些酱的英文翻译没有统一,所以在寻找甜面酱时,最好手机里能有一张带汉字包装的图片进行对照。

烹调油Cooking oils and fats

菜籽油的原料是炒熟的黄色油菜籽,有着深浓的琥珀色,是传统的四川菜油。菜籽油很香,让人觉得温暖舒适,能够为红油和各种各样的菜肴增添新的层次与风味。不过,近几十年来,手工菜籽油的市场逐渐被精炼菜籽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花生油侵占,后面这些油通常更便宜也更清淡些,但特色没那么鲜明。

猪油有种十分放纵自由的香味,常用于炒菜和很多果脯中。牛油则是四川火锅中非常关键的配料。鸡油美味又奢侈,偶尔也会用,特别是在宴席菜的烹制中。很多厨师都会用菜籽油与猪油的“混合油”来做菜。

1. 蒜苗 2. 葱 3. 大蒜 4. 姜 5. 天津冬菜 6. 香油 7. 米醋 8. 高度白酒 9. 料酒 10. 镇江香醋 11. 豆豉(右上粤式,下面川式)12. 酱油(老抽和生抽)13. 芝麻酱 14. 四川榨菜 15. 醪糟 16. 辣味豆腐乳 17. 宜宾碎米芽菜 18. 甜面酱 19. 袋装甜面酱 20. 袋装酸菜 21. 香料:草果和砂姜(装在小盘中的)、八角、茴香籽、甘草根片、桂皮

炒菜的时候,你需要在高温下也比较稳定的油:我推荐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或猪油。如果是素食的话,椰子油可以很好地代替猪油,特别是甜口菜肴。不过四川倒不怎么用椰子油。

辣椒和花椒 干海椒Dried chillies

干海椒是川菜烹饪中不可或缺的配料。四川的超市中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干海椒。当地最经典的品种是又长又宽的二荆条,辣度温和,风味十足,但因为当地土地流失,越来越难找到了。按照传统做法,大家经常用二荆条来做泡椒和红油。更常见的干海椒比较短小,要么是胖嘟嘟的朝天椒,辣度适中,很香,因为果实朝上长而得名;要么是比朝天椒更小的小米辣,瘦瘦小小,椒头尖尖,通常在云南、贵州和河南种植。短小尖头的辣椒被称为“子弹头”,而更圆更胖的辣椒就叫“灯笼椒”。四川当地的辣椒还有七星椒,因为总是大约七个一簇结果而得名。

总体上来说,不管四川还是川外,对辣椒品种的界定都有一定程度的模糊和混乱。你需要的辣椒是红色有光泽的,要香味浓郁,但不会辣得太过分(如果在川菜中使用很辣的印度或泰国辣椒,应该比较难吃)。随着川菜在国际上的逐渐走红,很多中国超市都有适合做川菜的袋装辣椒:大部分都是短小的尖椒,但也有饱满的朝天椒或子弹头。这些任选一样,都可以用于本书中的菜谱。四川南部有两种处理辣椒的有趣做法,被当地人民广泛使用。一是“糍粑”辣椒,干海椒泡水后捣成酱,再和其他调料混合;还有一种是“手搓”辣椒,利用炉子的火星把干海椒微烤,把炉灰清理干净,搓成粗粒,用作调料。

海椒面Ground chillies

这是一种较粗的粉末,干海椒带籽炒制,然后舂碎。四川的海椒面通常都是用温和芳香的二荆条或小米辣制成。海椒面既可用于烹饪调味,也可做肉禽成品的蘸料;同时也是红油的主要配料,而红油是很多四川凉菜的灵魂。自己磨海椒面是很容易的事,但如果你想省时间,也可以选择韩式辣椒面。虽然没有四川海椒面那么辣或者香,在东亚超市却很好找,也能给红油增添漂亮的红宝石色。

红油Chilli oil

红油就是海椒油,通常用于凉菜或蘸料中,但也可以加入热菜中,让菜肴色泽更美。中国超市里的粤式红油通常都有干虾和其他配料,而且很可能特别辣;如果用这种现成的红油,用量要在菜谱的基础上酌情减少。自制红油就要好多了,很快,也简单,可以保存很久很久。有些川菜厨师喜欢在红油里再加好些香料,但“纯油派”坚持认为,红油里只能有海椒面、一点芝麻和油。

郫县豆瓣或豆瓣酱Sichuan chilli bean paste

这是一种非常浓稠的酱料,用发酵胡豆与二荆条混合制成,是川菜烹饪的必备之物,很多经典的川菜中都会用到豆瓣酱,利用它的咸味、淡辣味,还有漂亮的深红色。郫县豆瓣产在成都的郫都区(旧称郫县),有各种熟度:最新鲜的酱刚发酵一年,是鲜红色的;熟成时间最久的呈深紫色;但最常用的是熟成2~3年的那种,呈深红棕色。

出了中国,最常见的豆瓣酱品牌是“李锦记”。他们家的豆瓣酱非常顺滑,呈现深橘色,但里面有非传统的配料,比如黄豆和大蒜。要做出更正宗的川味,就要去找真正的郫县豆瓣,颜色应该是红棕色,里面只有辣椒、胡豆、盐和小麦粉。很多中餐厨师现在都用一种现代版豆瓣酱——红油豆瓣,油亮亮的,能赋予菜肴特别漂亮的红色,但会让人觉得没那么正宗。这种红油豆瓣在越来越多的中国超市有售。

各品牌豆瓣酱的咸度和辣度不同,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盐量。正宗郫县豆瓣里通常都有一块块的胡豆和辣椒,所以在用之前最好再细细剁一下:你可以直接放在墩子上用刀来剁;如果想方便一点,在料理机里直接打一整袋,按需取用。我推荐大家按照四川惯常的做法,用年份比较短的豆瓣酱(或者红油豆瓣)做炒菜和蘸料,而用深色的老豆瓣酱做麻婆豆腐和红烧菜。

泡椒Pickled chillies

泡椒就是把红辣椒泡在盐卤中,加一点酒和一些香料。很多川菜中都会用到这种泡椒。最重要的泡椒种类就是如长角一样、辣味温和的二荆条,颜色鲜红耀眼,吃起来有种果味,当然少不了那挑逗唇舌的微辣。泡椒可以切成块,用来给菜肴增色,或者细细剁了,做成泡椒末。如果你能买到泡二荆条,那么在正式切之前,先把辣椒头切了扔掉,放在墩子上,用刀背轻轻地把辣椒籽尽量都挤出来,然后再切。

遗憾的是,出了四川,几乎就很难找到四川泡椒了。我推荐用长长的红辣椒替代,至少鲜红的颜色做装饰还是可以的;而泡椒末呢,可以用印尼的三巴酱(sambal oelek,很多东亚食品店都有售卖)代替,辣度和泡椒末差不多,也能让菜肴有种漂亮的红色,虽然没有四川辣椒的那种果味。湖南的剁辣椒(见下)也可以用。如果你找得到,那就还有其他选择,就是李锦记的辣豆瓣酱或红油豆瓣,两者颜色比较鲜亮,也有很好的泡椒味,都能让食用油飘散出辣香味,焕发出红宝石的色泽,很像四川泡椒末。

除了二荆条,淡绿色的小泡椒——野山椒在四川也很受欢迎,特别广泛地运用在鱼料理中。这是一种非常辣的泡椒。中国超市里有泡在盐卤里的罐装野山椒售卖。

剁辣椒Chopped salted chillies

这种酱有着非常漂亮的鲜红色,就是把泡椒(和辣椒籽)剁碎,与盐混合。剁辣椒其实是湖南特产,但近些年在四川也流行起来,甚至在国外的中国超市里也随处可见。剁辣椒有着鲜艳的颜色和又咸又酸又辣的味道,因此在某些菜中能很好地替代四川泡椒。用之前一定要先尝一尝,因为辣度不一样,要在菜谱用量的基础上酌情调整。

花椒Sichuan pepper

时至今日,这种古老的香料依然是四川地区最独特的调味品。花椒树(Zanthoxylum simulans)是一种木本植物,长在山区,结出的果实就是花椒,其实是柑橘家族的一员,和我们通常所知的胡椒没关系。花椒果实干了之后,呈现粉粉的颜色,表面凹凸不平,内里是淡淡的白色。有时候也会看到黑亮的花椒籽,但没有味道,会被丢弃。

花椒通常会和干海椒一起过油,为炒菜提香;还可以炒熟之后磨粉,用作蘸料或撒在成菜上,凉菜、热菜皆宜。花椒也会用在混合香料中,或放入高汤和腌料中,给肉、禽、鱼等去腥。

好的花椒应该有强烈且诱人的芳香,放一颗到嘴里嚼一嚼,几秒钟后,你的唇齿应该会开始酥麻,然后逐渐感到某种愉悦的刺痛,持续好几分钟。如果是质量不好的花椒,吃了什么感觉也没有!过去,在海外售卖的花椒通常质量堪忧,但川菜越来越受欢迎之后,在中国商店里也逐渐能找到一些上等品了。如果不是好的花椒,就不应该用在川菜中。嗜吃川菜的美食家对各种花椒的不同原产地和种类越来越感兴趣,因为这种香料的风味很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就像法国葡萄酒所谓的“风土”一样重要:现在有些公司卖的花椒,都会专门贴上标签,详细标明产地。

青花椒或藤椒Green Sichuan pepper

青花椒,又称藤椒,在四川烹饪界算是相对新鲜的血液:之前一直是野生的,到1998年才拿到售卖与消费的许可。干藤椒绿绿的,闻之让人精神一振,有种青柠皮的清爽味道。和红花椒一样,好的藤椒会让人嘴麻。

藤椒搭配河鱼、鳝鱼和兔子肉,风味极佳。通常都是菜快起锅了再放。比如,可以先把藤椒过油烧热,然后整个淋在菜上;也可以和辣椒搭配做炒菜,就像常用的红花椒。很少有人会炒熟藤椒来磨粉。西方有些中国商店现在也卖真空包装的一枝枝的新鲜藤椒。在热油中迅速过油后,藤椒能够为酸菜鱼这样的菜品在起锅时画龙点睛。我最初在成都接受川菜烹饪培训时,市场上还没有藤椒的身影,而我到现在做大多数的菜还是偏向用红花椒。如果特别推荐用藤椒,我会在菜谱中专门说明。但如果你愿意,尽管用藤椒代替红花椒,做做试验挺好的。

花椒面Ground roasted Sichuan pepper

这种常用调料的做法,是把普通的红花椒轻轻炒制之后磨成粉。你也可以买现成的花椒面,但我不推荐,因为磨成粉之后香味很快就没那么浓郁了,最好是在家中按需要少量地做。

花椒油和藤椒油Sichuan pepper oil

花椒油和藤椒油是将温热的油和花椒混合后制成的。现在这两种油都能买到。藤椒油的香味比较清爽,有果味。川菜厨师在给凉菜调味时,通常喜欢用花椒油而不是撒花椒面,因为口感和卖相都会比较好。如果要在热菜中用花椒油或藤椒油,通常都是最后起锅时再加。

新鲜香料与香草 大蒜Garlic

大蒜是川菜烹饪中无处不在的调料,某些种类的大蒜和大蒜的某些部位也可以当蔬菜吃。欧洲人比较熟悉的大蒜也是在四川最常用的。传说汉朝一位官员去中亚出差,把大蒜带了回来,因为这种东西个头比本土野生的蒜要大很多,所以得到了“大蒜”这个中文名。四川地区出产的独头蒜很有名:一颗颗饱满的种球,皮泛着紫色,没有分成蒜瓣。蒜可以整颗入菜,也可以切成蒜片、蒜粒,在餐馆里经常会被碾成蒜泥,加点盐、食用油和水(如果你要在家做蒜泥而且是立即使用,那么后面三种配料都不用加)。

蒜苗或青蒜Green garlic

四川人也经常用蒜苗入菜,英语里面叫作“scallions”或“Chinese leeks”。但这是一种配菜,而非调味料。初看上去,一把把蒜苗就像一把把大葱,但叶子更宽更平,不是管状的。

直到现在也很难在国外找到蒜苗,所以要是在中国超市偶遇,就多买点吧。传统的回锅肉和麻婆豆腐中一定要用蒜苗。你还可以自己种蒜苗,就是让蒜瓣自由发芽生长。

蒜薹Garlic shoots or scapes

蒜薹有着长长的绿色圆柱形茎秆,每根上面都有个小小的球,是非常美味的蔬菜,和腊肉、酱肉搭配起来真是风味绝佳。比较好的中国超市里都有售卖(通常都是把头掐掉的)。

生姜Ginger

新鲜的生姜是非常重要的调味料,也经常用于肉、禽和鱼类的码味。据说生姜起源于东南亚,但中国自古就有种植(四川就有)。

姜成熟后的根茎是最常用也是最不可或缺的调料,而细嫩的淡色茎秆可以入菜,做炒菜或泡姜都行。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用西方很常见的那种生姜。整块的生姜拍碎入菜时,姜皮不用削,充分保留原来的滋味与香气(生姜是不吃的,所以粗糙的皮留着也无所谓)。有的菜里面,姜要切片、切丝或者剁碎,这些是要入口的,那就应该削皮。最简单也是最不浪费的削皮办法,就是拿一把茶勺把皮刮掉——很惊人吧?但真的好用!

泡姜(在某些东亚超市有售)通常会和泡椒搭配,一起做香料,川南的特色菜中常见这种做法。

葱Spring onions or Chinese green onions

中国的葱和欧洲的葱很像,但叶子要长很多,没有鼓鼓的球茎。大部分的中文资料都说葱原产于西伯利亚,但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中国有细小的绿色小葱和较粗壮的白色大葱之分,前者生切用作佐料和装饰,后者通常用来码味和加热烹饪。本书中给出的葱的用量,是按照普通的欧洲葱来定的,不要下面的球茎。

如果你要在凉菜中加生葱白,最好先尝一尝,要是有很冲的葱味,最好先蒸一下或微波打个几秒钟,或者在冷盐水中浸一浸。

在川南地区,人们经常还会用一种叫作“苦藠”(Allium Chinese)的植物替代葱。这也是一种中国的葱属植物,小小的,白白的,和葱头差不多大,外皮薄如纸。生苦藠有种强烈的苦洋葱味。

京葱White Beijing leek

京葱比普通的葱更大,不过绿叶少,味道要温和一些。找不到的话,为热菜最后调味时,可用嫩蒜苗或葱白代替。生拌凉菜时,最好用葱白代替,但要确保味道不那么冲。

1. 红油豆瓣 2. 郫县豆瓣 3. 李锦记辣豆瓣酱 4.鹃城牌郫县豆瓣 5. 自制红油 6. 韩式辣椒面 7. 红花椒 8. 青花椒或藤椒 9.(红)花椒面 10.(红)花椒油 11. 剁辣椒 12. 三巴辣椒酱 13. 四川二荆条泡椒 14. 四川二荆条干海椒 15. 干海椒(小米辣)16. 干海椒(灯笼椒)

韭菜Chinese chives

韭菜的叶子扁平修长,比欧洲常见的那种要大很多。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菜,据说已经有三千年左右的栽培史。韭菜分好几种,有普通韭菜,还有顶着小花蕾的韭菜花,以及韭黄。

香菜Coriander leaves

这是川菜烹饪中常用的新鲜香草。香菜味道浓烈,入口清新,专门用于调和牛羊肉等味道比较重的食材,让它们的味道更为细腻。这种香草也可以用于增色装饰,柔软的茎叶可以做成炒菜,还可以做成沙拉。香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但早在汉朝就传入了中国。香菜又名“芫荽”。

藿香Korean mint

川南地区经常使用藿香(Agastache rugosa),主要跟鱼和鳝鱼搭配,去除鱼腥味,调和各种味道。藿香又名“山茴香”。

鱼香或留兰香Spearmint

川南常用的另一种香草叫“鱼香”或“留兰香”(Mentha spicata),会加入蘸料中,或者跟鱼和鳝鱼搭配,也是为了去除鱼腥味,调和各种味道。

折耳根或则耳根或鱼腥草Fish mint or heartleaf

折耳根(Houttuynia cordata)是很少见的香料,味道很奇特,有点酸涩,就连在四川也是毁誉参半。川菜中会用到长了叶子的茎秆和白色的根。在有些越南商店中能找到这种调料。

干香料

炖煮肉类、做四川火锅和其他菜肴时会用到一系列的调味料,通常统称为“香料”。下面我列出一些最常用、最基础的。有些香料没那么常用,比如丁香、高良姜、肉豆蔻、除草果之外的豆蔻属香料、月桂叶和好些更少见的香料。

桂皮Cassia bark

从肉桂树上剥下树皮,晾干,即成桂皮(Cinnamomum cassia)。桂皮有种肉桂的味道,但品质上比不上真正的肉桂。桂皮都是长长厚厚的一条,深棕色的外皮,包裹着焦糖色的木头。桂皮只能少量使用,多了菜肴会变苦,也可以用肉桂代替桂皮。

八角或大茴香Star anise

一种常青树的果实晒干后,就成了八角。八角成熟时会张开,变成漂亮的“八角星”。这些“小星星”呈红棕色,有很深幽的茴香味。放的时候要小心点,太多的话就完全盖住菜肴别的味道了。

草果Chinese black cardamom

草果(Amomum tsaoko)表面有一条条山脊般的纹路,形状像橄榄,是某种“假豆蔻”的果实晒干而成的。这种香料风味清凉,和豆蔻很像;颜色是深棕色,大小和肉豆蔻差不多。中国超市里卖的草果被称为“tsao kuo”,主要用在炖菜中增香。用之前要用菜刀或擀面杖轻轻砸开。

砂姜或山柰或三柰Sand ginger

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晒干切片以后,即成砂姜(Kaempferia galanga)。看上去像晒干的生姜,有种胡椒味。这种香料常用在炖菜中增香,源于印度,但中国南方也有种植。

小茴香Fennel seeds

淡绿色的茴香籽有八角的风味,尽管不是原产于中国,但在中国北方的好些地方都有种植。小茴香用在炖菜中增香,也是五香粉的其中一“香”。

甘草Liquorice root

甘草就是甘草根斜切成长片后晒干,通常用在混合香料中。

五香粉Five-spice powder

各种香料磨粉,混在一起,就成了五香粉。倒不一定是五种香料。通常,五香粉中的“香”会有八角、桂皮、花椒和小茴香,有时候也会加砂姜、丁香和甘草。

很多中国人在做菜时也会加更为丰富的香料,比如“十三香”“十八香”等。

陈皮Tangerine peel

四川烹饪中偶尔会用到陈皮。你可以自制陈皮,就是把橘子的皮剥下来蒸熟,放在通风的地方风干即可。彻底风干之后,把它们放进密封罐,保存三年后食用,而且越是熟成,风味越佳。

泡菜和腌制品

四川有做泡菜和腌菜的传统,原本是要处理过量的收成,现在已经成为很独特的地方风味。用盐卤、白酒、糖和各种香料做成的脆生生的泡菜,很多饭桌上总是摆着小小一碟,爽口清口;某些菜中要加入腌制蔬菜,作为风味佐料;泡椒在烹饪中的用途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腌制食品在一些川菜中是很重要的配料。如果你想自制四川泡菜和腌菜,请参见“泡菜与腌制品”那一章,里面提供了一些比较简化的步骤。

榨菜Preserved mustard tuber

这是一种很饱满的腌菜,通常是按罐售卖的,罐身上写着“四川榨菜”。榨菜口感脆脆的,味道又咸又酸又辣。打开后应该放进冰箱里储存,能储存很久。榨菜和猪肉一起炒会特别好吃。入菜之前要好好清洗。“大头菜”是用某种芜菁制成的,也是著名的四川榨菜,用途类似,但在中国之外很难找到它。

宜宾芽菜Yibin yacai

宜宾芽菜色深,气味香浓,味道咸甜。原料是一种芥菜(二平桩)柔嫩的茎秆。茎秆先晒干,盐腌发酵几个月,然后与香料和漏水糖(一种提炼蔗糖)混合装罐,进行第二轮更长时间的发酵。芽菜是宜宾的特产,在英国可以在网上订购,一些中国商店里也有卖。(如果你找不到,陶罐装的那种天津冬菜也是很好的替代,口感和味道与芽菜稍微有一点类似,而且更容易买到。)芽菜非常咸,用之前最好用水冲一冲;通常在入菜之前,都要用少量油炒一炒。请注意,对川外中国人来说,“芽菜”指的是绿豆芽,买的时候注意不要混淆了!

酸菜Pickled mustard greens

酸菜的原料是某种芥菜的叶子,在盐卤中泡制,形成酸酸咸咸的味道。酸菜常用于汤菜中,和鱼肉很搭。大部分的中国商店都能买到中国酸菜和泰国酸菜,都是装在塑料袋里,泡在盐卤中。

皮蛋Preserved duck eggs

把生鸭蛋(有时候是鹌鹑蛋或鸡蛋)放进碱性混合物中进行化学“慢煮”,让蛋的样子慢慢改变,释放出美妙的鲜味。西方人称之为“世纪老蛋”或“千年老蛋”,而它的中文名就是简简单单的“皮蛋”。大部分中国超市都有卖。

使用皮蛋时,把蛋壳敲碎剥掉就好,然后冲洗一下沥干水。你可能会看到蛋的表皮下有很漂亮的图案,就像蕨类植物:这些是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说明蛋的品质很高,风味很浓郁。皮蛋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入菜。在中国买的皮蛋很多都还裹着一层厚厚的外衣,混合了泥土、烟灰(或石灰)、盐和米糠:加米糠是为了避免料太黏。这层外衣也要剥去并清洗干净,然后再敲碎蛋壳。

干菇 木耳Dried wood ear mushrooms

木耳长在阴凉地的湿木上,有着令人愉悦的口感,又滑溜又脆嫩,不过没什么味道。木耳要尽量买比较轻薄的(有时候称为“云耳”),不要那种厚的、粗糙的。这种菌类都是小小褶褶的一片,要在热水中浸泡15~20分钟(冷水浸泡需要几个小时)方能使用。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可以永久保存。菜谱中很难给出干木耳的准确用量,因为它们几乎没什么重量,浸泡之后又会膨胀得很大,所以我的用量都是估计的。

香菇Dried shiitake mushrooms

香菇还有个不太常见的别名——冬菇,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香菇有种浓烈美妙的鲜味,种类很多,大小各异:最好的那种在棕色伞帽上有淡淡的十字裂纹(被称为“花菇”)。使用香菇之前,必须将其在热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冷水浸泡则需要几个小时。泡过香菇的水吸收了味道,可以加在汤汁和酱料中。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可以永久保存。

竹荪Bamboo pith fungus

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菌类,也是四川特产。样子很漂亮,像蕾丝花边。竹荪可以用来炒,但最常见的还是加入浓鸡汤。一些中国超市里能买到竹荪,通常名叫“竹菌”。使用之前,要把竹荪在热水或冷水中短暂浸泡。竹荪听起来很像“竹笋”,可能会混淆。

银耳Silver ear fungus

银耳也称“白木耳”或“白耳子”,是非常漂亮精巧的菌类。市面上卖的通常都是干银耳,一朵一朵的,呈淡黄色,像薄如纸的花边云,还有点像一朵朵的菊花。浸泡之后,银耳就像一股股透明的波浪,口感既脆嫩又像凝胶般软糯爽滑。一直以来,野生银耳都被奉为山珍,因为口感有趣、富含营养(据说银耳功效很多,特别润肺)而备受推崇。川菜烹饪中,银耳通常都被用来做甜羹。

其他配料 豆腐乳Fermented tofu

有人认为,豆腐之于中国,就像奶酪之于西方。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豆腐乳这种味道浓烈且香味上头的东西,就可以被比作熟成蓝奶酪了。豆腐乳主要分为两类——红腐乳(外面裹着红曲米)和白腐乳,不过还有无数细分。你应该料想得到,四川人喜爱的是辣腐乳。当地有种好吃得不得了的腐乳,一块块装在罐子里,泡着红油和香料。海外的中国商店里也能买到类似的产品。豆腐乳可以加入腌料中码味,也可以作为佐料(可以用一两块来下饭,但要记住,豆腐乳非常咸)。

醪糟Fermented glutinous rice wine

醪糟常常是中国人在家自制的,或是在农贸市场上买的。这是一种温和的酒味发酵佐料,汁色清亮,里面有糊状的糯米;风味浓郁、甘甜、醇厚。醪糟主要用于给肉类和禽类码味,同时也是糟醉菜与香糟味菜品的主要调料。请注意,醪糟在中国的其他地区还有别的名字:江南地区称之为“酒酿”,湖南称之为“甜酒”。在有些菜品中,醪糟用作码味,而非很重要的调味料,我遇到这种情况都建议用料酒代替,主要是方便。

豆沙或洗沙Red bean paste

豆沙是各种中式与川式糕点的经典馅料。可以投入很大的体力来自制,但也能在中国超市里轻易买到,有的是罐装,有的是需要冷藏。买来的豆沙通常只有小红豆和糖两种配料。四川人通常会用猪油炒一炒,让豆沙的味道更为浓郁,但你也可以开袋即用。

木姜子油Litsea oil

这种风味浓郁的油闻起来很像香茅,在贵州很常用。不过川南的人也喜欢往某些蘸水或凉菜中加上几滴。

糯米Glutinous rice

在四川人的认知中,糯米不是一种主食,但经常把它用在小吃、甜食和馅料中。短小的粳糯米(也叫“圆糯米”“圆江米”,西方市面上的通常都称为日式“甜米”)用在甜食中比较好,而做咸味料理时则倾向于选择细长的籼糯米(也叫“江米”)。江米可以和酒曲一起腌制,做成醪糟。糯米也可以磨成糯米粉,和成柔软湿润的面团,做各种各样的团子。川南地区将糯米称为“酒米”。

粉丝Bean-thread noodles

粉丝就像细长而透明的面条,用绿豆芡粉制成。市售的通常都是100克左右一把的干粉丝。使用之前,先用温水浸泡30秒,或用冷水浸泡几个小时,把粉丝泡软,然后可以直接放进锅中。如果想把粉丝用在凉菜中,就在泡好之后加入烧开的水,焯烫30秒左右,然后用凉水冲洗,再沥干水。

粉丝很长很滑,出于方便,浸泡之后最好分成几段。一把干粉丝是很难分开的,所以通常都必须一次用一整把。如果剩下了一些,可以加入凉菜或汤里。

粉条Sweet potato noodles

粉条以红薯为原料,通常是圆柱形的,和意面一样粗细,淡褐色,半透明。市售的粉条一般都是干的,长长的一束;或一圈圈的,分成单份。使用之前必须浸泡:热水中几分钟,或冷水中几个小时。

花生米Peanuts

花生米这种小零食在四川很受欢迎,也会用在很多炒菜中(最著名的就是宫保鸡丁),或者为凉菜、小吃等做配料,增添脆脆的口感。健康食品店和中国超市都能买到红皮生花生:比较小的花生通常比较好吃。花生可以油炸,作为零食或配料,也可以炒制之后剥掉皮。花生要放在密封罐里保存,最好也放一袋那种东亚零食包装中的干燥剂。

兵豆花生香味什锦Bombay mix

本书是川菜菜谱,出现这个东西显得好像不速之客,也的确是个不速之客。但放在豆花或豆腐丝这些小吃上,脆脆的,特别妙。川菜厨师习惯用一把把馓子(油炸面条)和油炸脆黄豆,但我在西方根本找不到这些东西,在家里小批量地做又好像太麻烦了,所以我才推荐兵豆花生香味什锦作为替代。(如果你想要坚持传统,那就用大量的水将黄豆浸泡过夜,然后油炸,直到炸脆。至于馓子,先用普通面粉、冷水、一点点盐和泡打粉和成面团,醒面20分钟,然后擀成面片,切成细条,油炸到金黄酥脆。)

味精须知

20世纪初期,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博士在实验室里发现了分离谷氨酸的方法,提取出味精,中餐厨师一直用这种细细的白色粉末为他们的菜肴增添鲜味。适量添加的话,都没什么问题,但很有可能会把味精作为捷径,代替老老实实熬的高汤或那些上好的配料,破坏比较微妙的风味。

西方世界对味精的偏见也许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因为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味精对身体有害——但传统中餐也不加这味配料,而且应该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广泛传播的。大体上来说,要是你用上好的配料和传统的技法,味精是完全没必要放的,特别是本来味道就已经很浓重的川菜。我个人是不介意吃味精的,但自己做菜的时候不怎么加。

任何一家东亚超市里都可以买到味精。如果你想用味精加强咸鲜味,要注意以下几点:

·只用在咸味菜中,甜口菜一定不要加。

·凉菜中稍微加一点点味精非常棒,特别是那种味道比较清淡可口的。按照口味添加就好,本书中的相关菜谱里,加上¼~½小匙就不错。

·我觉得那种油乎乎的菜加点味精后,会显得不那么油,所以我调火锅蘸水的时候总会加一点点进去:相信我,真的很好吃!

·热菜快起锅装盘时加点味精。和之前一样,一锅菜加个¼~½小匙就好。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