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投入研究的这些年里,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自卑经历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参与这项研究的人形形色色,在种族、年龄、性取向、宗教/信仰、身体和心理健康特征以及家庭角色等方面都呈现丰富的多样化。其中大约有41%的参与者是白种人,26%的参与者是非裔美国人,25%的参与者是拉丁裔,8%是亚裔美国人。参与者的年龄范围从18岁到82岁不等,平均年龄约为40岁。
我通过阅读这些采访记录,分析他们的全部故事和经历来寻找其中的联系。很明显,促使某些人感到自卑的因素也许对其他人没有任何影响,对某些人来说极为痛苦的经历可能对其他人而言也只会引发轻微的沮丧。然而,当你读过和听过成百上千个人的故事和描述时,你就会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自卑经历之间都有一些共性的东西。
以下是我的发现:
人们的自卑经历通常被一张分层的网引发,在这张网的四面八方都充斥着来自社会圈子相互矛盾和抵触的期望。这些期望规定了:
·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 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
· 我们的做事方式应该如何
一旦被卷入自卑网之中,人们就会被恐惧、指责和疏离的情绪所淹没。我敢说,这三种情绪中单单任何一种都足以让人垮掉。但是如果我们理解恐惧、指责和疏离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自卑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很清楚自卑如此强大、复杂和难以克服的原因了。
构成这张网的期望通常基于一些鲜明的特征,比如种族、阶层、性取向、年龄或宗教身份。它们对我们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也会有具体的期望,比如父母、员工、伴侣、亲戚或某个群体的成员等角色。自卑是被性别导向的。引发女性自卑的期望是基于我们的文化对可接受的女性形象的认知。在对男性自卑的最新研究中,我了解到引发男性自卑的期望是基于我们的文化对男性气概的认知——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即外表是什么样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虽然这些基于性别的期望往往诞生于更大的社会环境,但这些期望能够被各种团体以不同的方式改变。这就是我称它为社会圈子的期望的原因。例如,在女性的外表问题上有一种普遍的社会期望:我们被期望是年轻的、漂亮的、性感的等。然而,在我的圈子里,对头发的质地和肤色就没有任何期望,尽管这在有些圈子里是个大问题。我最近收到一位女士的信,她写道:“我是一个肤色黝黑的非洲裔美国女人,我生的孩子都是混血儿。我在非裔美国人的圈子里经历了种族、肤色和美貌标准等方面的痛苦遭遇。我对孩子们说,无论肤色、眼睛的颜色和发质怎样,每个人都是美丽的。在当时我都会有种不舒服的感觉,但在看了你的研究中那些论证后,我感到醍醐灌顶。”
另一个例子可能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人们普遍的社会期望是,只有某种程度以内的“疯狂”才会被社会容忍或接受。在某些圈子里,把出现的任何心理问题说给外人听都会导致其产生自卑感;但在其他圈子里,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圈子不仅仅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大多数人都被划分在更大的圈子内,诸如种族、民族、社会阶层、意识形态、信仰、政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