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文经典 > 曾有少年时

后记

后记

大唐是一种符号、一种情结。

唐灭亡之后,唐的面目就开始模糊了,王安石会把“贞观开元时”当作潇洒无虑、可以寄托的“盛代”,理学家则会猛烈批评唐王朝越于礼教之外的“劣迹”和“咎由自取”的中晚唐末世。你看到的是盛唐气象也好,是安史之乱也罢,“唐”在叙述和思想中,有了一种与其本来面目不同的新形象——这种形象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想起它,能提振精神、鼓舞人心,以至于海内外可以因“唐”而链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也许是我自己的姓氏的缘故,也许是幼年时的耳濡目染,我对“唐”的情结尤为浓烈而绵长。以前并不忍心看中晚唐的历史,我不能接受一个奇迹般的帝国就这样跌落凡尘、走向黑暗。

这样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状态,其实扭曲了大唐的形象。带着浓厚的“粉丝滤镜”,刻意过滤那些历史局限和负面事实,沉迷壮丽、刻意拔高,让这个有骨、有肉、有灵魂的时代只剩皮囊,变得颇为肤浅。如此“情结”,并不可取。

在深入阅读文献、研讨唐朝的历史后,我想逐渐打破上述的浅薄理解。这要求我回归到典籍、文书、文学作品当中,抽丝剥茧、厘清史迹、串联行踪,以寻访更多的细节。吹去厚厚的积土,才能接近“唐”的实相。在这个过程中,早已作古的唐人却从文献的吉光片羽里站了起来,向我挥手,带我重读两百八十九年的故事、传说,一次次用言行和情绪打动我。

我想把他们给我的感动传递出来。我现在还不能说自己完全认识了唐,但如果我能将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可爱的人介绍给你,让他们带领你,跟着一段足音、一段故事,穿梭于唐的大街小巷、朝廷江湖、山水城市,那你也将获得一次全新的大唐之旅。唐代和唐人,各有各的精彩。

唐人的一批优秀代表,是文人。他们走过大唐的山山水水,见过大唐的芸芸众生。更重要的是,凭借锦心绣口和生花妙笔,他们把这些记录了下来,带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一双未必公允的眼睛,讲述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唐。每一段足迹,只能展现一个时期,只能描述一种感觉,但他们真的在场。这些被记录的“在场”,对于探索大唐来说弥足珍贵。

我并没有选取更为知名的李、杜、元、白等人,作为大唐的一线明星,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单独成书,恐言之不能尽。我选择了一批同样知名,但少见流传的人。他们中有百姓,有帝王,有女子,有儿郎,有将军,有宰相,有人浪子回头,有人百折不挠。时间跨越近三百年,他们是流动的、接力的群星,与大唐一起沉浮。

半载琢磨,十月付梓。仿佛一幅人物群像勾勒与着色已毕,只差点睛之笔,就能与世相见了。我和编辑老师说,我像一个激动而忐忑的老父亲,希望打动读者,希望这些故事和这个时代,让更多人感同身受。

这两天我正在敦煌旅行,有幸访问第二百二十窟。窟中妙音曼舞、宝相庄严。我打开手电筒,发现壁画下方一行小小的题记:唐贞观十六年。擎灯一照,直达一千四百年前。这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一刻,我又和大唐会面了。

2020年9月30日

于故唐之沙州

今之敦煌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