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勃列日涅夫时代

第9章 结尾的话

第9章 结尾的话

勃列日涅夫在一片赞许的掌声中成为国家第一号人物,而他离去时却伴随着公然的嘲笑。他似乎已经变成了茶余饭后的趣谈。在那些年里,任何一群人中都会有一个人,在一片哄笑声中惟妙惟肖地模仿他说话的方式。然而岁月流逝,当年人们如何生活、思考和感受已经迅速被遗忘。对待勃列日涅夫的态度亦已开始改变。据说,“停滞”并没有那么坏,勃列日涅夫在国家的历史上也曾发挥过正面的作用。

人们将勃列日涅夫视作镇静、可靠、稳定的象征,而这些正是近年来我国人民所严重缺乏的。不单是共产党的工作人员和养老金领取者们带着怀旧情绪追忆勃列日涅夫,将他的时代称为黄金世纪: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相对于斯大林时期和赫鲁晓夫时期)人们开始生活得更好——能得到住房,购置家具和服装,去海边休养。人们还谈论当时犯罪率很低,对明天充满信心,说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竭尽所能地利用了计划制度下可以利用的长处,建立了足够使用20年的后备力量。是的,香肠还不够多,但建成了国家至今依靠它生活的国民经济。这些人提醒说,时至今日国家仍然依靠石油和天然气过日子,而这些资源的出口正是肇始于勃列日涅夫时代;他铺设了通向欧洲的管道,从而带来滚滚财源。

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勃列日涅夫去世多年之后,我们对他的了解依然太少,不清楚他推进了什么,他希望的是什么,他追求的是什么。一些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毫不中用的领导人,他将国家引向了灾难;另一些人则相信,其他任何一个人处在他的地位都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不幸,而他却是一个并不暴虐、不爱记仇的人,信奉一条原则:你活,也要让他人活。第三类人坚信,他比他那些葬送了一个伟大国家的继承者要好得多。

问题当然不仅仅也不完全在于他的性格和气质,虽说在一种僵化制度的条件下,社会高度取决于国家头号人物的个性。

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数年,苏联开始崩溃。究竟是勃列日涅夫的遗产成了这种情况的原因呢,抑或相反,是继承者们滥用了他们所得到的东西?至今并无统一的见解。

我国的历史一直呈螺旋式发展。一旦掌握政权,统治精英们便牢牢抓住不放,连最必不可少的变革也不容许。到了一定时刻,变革终究会开始,于是迅即转化而为涤荡一切的不可控制的自发势力。貌似牢固的上上下下的政权,所拥有的可依靠力量是如此微弱,在强大浪潮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坚持。

一个新的政权上台,重又试图禁锢一切。沙皇时代是如此——最后以血腥的国内战争告终,苏维埃政权时代也是如此——最后以国家的瓦解和流血的冲突告终。

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所有的人全都期待着变革,因而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表示欢迎。改革成为摆脱大家早已腻烦、深恶痛绝的政权的节日。那些谁也没有选举过、自己任命自己身居高位的官员们发现,人们憎恨和鄙视他们。然而苏联的混乱、瓦解和消亡,对于所有的人而言都绝对全然出乎意料。谁也未能预想到,国家会如此迅速地分崩离析。

改革的种种口号被看做早已酝酿成熟和完全必要的。不过,接着随之而来的却是……于是便有许多人将勃列日涅夫年代作为幸福美好的时光加以追忆。然而,难道有过错的倒是提供自由并试图纠正往昔错误的统治者,而不是那个意识不到自己的义务、将国家紧紧禁锢、阻碍其发展的人?不满的情绪在沸腾,于是让制度变得温和、打破一道道铁箍的第一次尝试,便导致装满弹药的桶子发生了爆炸。

如果当局不对各种社会需求充耳不闻,国家本来不致崩溃。如果它不去试图禁锢社会,而是允许它正常发展,绝不至于如此。不过勃列日涅夫和业已僵化的那个制度根本不可能施行国家所必不可少的变革……

而所有的一切在开始之初都很好。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64年10月的那个日子,当时我伸手翻开一份刚刚出版的报纸,一眼便瞧见了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大幅照片,他还相当年轻,招人好感,面容和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浑身上下洋溢着活力。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