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斯廷的中文名叫龚槚钦,他从小就喜欢航模。中学毕业之后,他先到加州理工学院读书,一年后背着家人转学到了悉尼大学。粗犷而空旷的澳大利亚才对他的胃口。2008年,贾斯廷爸爸的棉纺厂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倒闭。一夜之间,贾斯廷成了破产的“富二代”,他不得不找份兼职工作。他曾经开着自己的丰田跑车去送比萨外卖,后来在《国家地理》杂志当摄影助理。
2010年,贾斯廷买了一架无人机,这是广州一家叫极飞的小企业生产的第一代无人机。极飞是一家由极客组建的无人机企业,企业创始人彭斌是一个出生于1982年的福建青年。他小时候也是航模“发烧友”,2007年创办了极飞科技,想自己造无人机。彭斌性格内向、倔强,经常一天24小时泡在公司里,一顿饭用一包方便面加两三瓶可乐就能对付过去。
贾斯廷买彭斌的无人机是为了航拍。不幸的是,这架无人机在山里放飞之后就不见了,挂在无人机上的一台崭新的索尼NEX-FS100电影摄像机也丢了。贾斯廷给彭斌发信息,质问他怎么办。彭斌憨直地说:“那我赔你一台无人机好了。”贾斯廷说:“可是我的摄像机比你的无人机还贵啊。”彭斌想了想,说:“那要不你入伙吧。”极客之间的沟通方式是旁人难以理解的。贾斯廷就这样被说服了,他加盟极飞,成了极飞的联合创始人,工号排名第14。
最初,极飞做过各种各样的无人机,航拍的、巡线的、测绘的,什么都做。他们也做飞行控制系统。2013年,彭斌和贾斯廷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有家在新疆的公司购买了一大批他们生产的飞行控制系统,但就是不买他们的无人机。这些飞行控制系统被拿去干什么了?
为了弄个明白,彭斌和贾斯廷第一次踏上了新疆的土地。无意中,极飞在新疆发现了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他们的飞行控制系统被用于组装农用的植保无人机了。既然别人能做,何不自己做呢?彭斌、贾斯廷找到新疆尉犁县的一名航拍“发烧友”郑涛。郑涛把他们带到自己舅舅家的一块棉田里。他们把一架航拍无人机改装成洒农药的植保无人机。装农药的罐子是两个空可乐瓶,里面装的是水,喷嘴是从汽修厂买的汽车雨刷用的小泵。
贾斯廷托着无人机,彭斌拿着遥控器,把无人机送上了天。周围的老乡和孩子都过来看热闹。郑涛的舅舅在地里仔细翻看棉花的叶子,看看有没有水滴落在上面。他眯着眼睛看了又看,最后说了一句:很好。于是,两个从未到过新疆的人,三个对农业一无所知的人,决定一起在新疆建个农业无人机基地。
那么,拿这种无人机干什么最好呢?他们思来想去,决定洒棉花的落叶剂。新疆是中国最主要的产棉区,棉花产量占中国棉花总产量的74%。过去主要靠人工采摘棉花。棉农在地里把棉铃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入挂在腰上的布包。棉铃开裂之后,干燥收缩的铃壳变成了坚硬的刺,很容易刺破手指,一天下来,雪白的棉花中往往会带着暗红的血迹,影响棉花品质。雇人的成本也在上涨。2010年,雇人的成本是每采一公斤棉花一元,到2015年就已经涨到两元,5年时间内增长了一倍。新疆本就地广人稀,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从北疆到南疆,机械采棉逐渐流行起来。
想要用机械采棉就要喷洒落叶剂。落叶剂可以加速棉铃的成长,在棉铃完全成熟之后,叶子就会悄然飘落,棉花秆上只剩下棉铃,这样一来,机械采棉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过去,喷洒落叶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人工,另一种是用拖拉机。人工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拖拉机开进棉田会一路碾轧棉花,导致减产。
无人机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