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义的官 (路加福音18:1 - 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紧急关头,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爵士向英国人民发表的所有伟大讲话中,最短的那篇讲话也是最鼓舞士气的一篇。1941年10月29日,他在母校发表演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学生们说:"绝不屈服,绝不屈服,绝不、绝不、绝不、绝不 — 不屈服于任何事,或重或轻,或大或小 — 绝不屈服,除非是为了崇高而正义的信念。"
丘吉尔试图在那些学生身上灌输一种在困难、逼迫、及可能失败的时候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样的,当法国被德国打败之后,丘吉尔召聚他的人民,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他呼吁人民忠诚到底 — 在艰难时刻,不该胆怯,也不该陷入绝望。
远远早于丘吉尔,在路加福音18:1 - 8不义的官的比喻中,耶稣就曾呼吁祂的子民忠心,在困难时期不要丧胆。
在这个比喻的开头,经文就告诉了我们它的中心点:"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这个比喻讲的是坚持不懈的祷告。即使我们的祷告看起来似乎仅仅上升到房顶,就再也上不去了,也要在困境中持之以恒的祷告 。为了劝勉坚持不懈的祷告,耶稣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官和一个寡妇。这位寡妇孤立无援,没有人在法庭上替她辩护,也没人在她对头面前替她伸冤。
我们从整本《圣经》中发现,寡妇在神的心中有特殊的地位,她们好似这世上最脆弱的人。雅各告诉我们,真实信仰的核心就是照顾寡妇和孤儿,因为特别在古时,寡妇是无亲无靠的(雅各书1:27)。耶稣讲述了这样一个寡妇的故事,她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冤枉了,便感到痛苦不堪,唯一的希望就是在法庭上伸张正义,所以她想向把自己的案子呈给法官。
耶稣为我们描绘了这位法官:他既不关心神,也不关心世人。如果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你觉得他会多在乎公义?有时在错综复杂的办案体系中, 公义这一根本问题已荡然无存。
这个比喻中的官只关心自己的威望,但他原本理应给这个无处申诉的可怜寡妇伸张正义,所以寡妇请求他聆听自己的案子,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路加福音18:3)。耶稣说:"他多日不准"(4节)。他对寡妇置之不理,因为他不关心寡妇的困境,只图自己的清静。
然而这位寡妇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她一次又一次的来找法官,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法官则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听她的案子。
妇人不接受这样否定的答复。最终,法官心里说:"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伸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4 - 5节)。
这个比喻有时被称为纠缠寡妇的比喻。纠缠(Importunate)是指过于执着,这个妇人不放弃,她坚持不懈的敲打不义法官的门。直到最后,法官纯粹出于权宜之计 — 而非出于正直公义的转变——关注了寡妇的案子。法官说:"她烦扰我,我已经厌倦了。我要听她的案子,给她伸冤,这样她就不会再敲门了。"
许多比喻将堕落的被造物的行为与神的作为进行对比,这个比喻用不义的官与神作对比。对于这一对比,耶稣是这样说的:"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我告诉你们:要快快地给他们伸冤了"(7 - 8节)。我们所侍奉的神,是一位替祂的子民伸冤、报仇的神。
当我们被冤枉或欺负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不可以寻求报复,这不是基督徒应该做的事。那么,神是否说报复本身是件坏事呢?不是的。祂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12:19)。我们的神是一位复仇的神,祂要为临到祂子民的每一件不公正的事情伸冤。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出埃及的宏伟例子中看到:神的子民日复一日地呼喊,他们的哭声和呻吟交织在一起,直到神说:"我民的哀声已达到我耳中,故此,法老 — 埃及不公义的官,祂既不尊敬神、也不尊敬人 — 将会容我的百姓离开,好使他们侍奉我"(出埃及记3:9)。
这个出埃及是即将发生在新约中、更伟大的出埃及的预表,那时候神解救祂的子民脱离这个世界、肉体和魔鬼,并且脱离所有心怀恶意利用我们的人。故此,我们不该气馁,不该丧失信心,因为我们所侍奉的是一位聆听我们、顾念我们的神。
耶稣是这样结束这个比喻的: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路加福音18:8)。耶稣能否在祂的教会中找到信心?或者, 因为人们已经停止祷告,已在逆境中气馁,所有的信心都将分崩离析变为不信?我们的主显然知道问题的答案。祂知道当祂再来的时候会在世上找到信心,并不是因为我们是信实的,而是因为祂是信实的,必保守那些父赐给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