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派如前者一样,同样相信主基督再来后,会以权能及威严统治世界一千年,一千年过后才是新天新地。
1二者不同之处
历史派时代派
主要根据来自新约。主要基础来自旧约预言,特别是有关以色列(亚伯拉罕的约,摩西的约,大卫的约、新约等)。
千禧年国度是全球性的,中心是主基督,万族皆平等。千禧年国度主要为以色列,她会被高举在万国之上。教会被提后将会与主再临地上同作王。
国度只有一个,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already,butnotyet)。有些学者如华富尔得(Walvoord)等赞成国度有两个:一个是全宇宙的,是永恒的;另一个是过渡期的,教会有别于以色列。但大部分学者如潘特科斯(Pentecost)、图特森(Toussaint)、伯恩(Burns)等均赞成只有一国度:主实际掌权之国度,实现于千禧年中,信徒同作王。(注1)
以色列与教会之间并没有十分清楚的分野,教会是属灵的以色列,已取代以色列位置了。一切对着以色列之预言均以字义解释,必要在以色列身上应验。
千禧年国度明显只出现于启示录二十章1至6节,所以并非十分重要,最重要是新天新地。旧约十分多地方皆指着千禧年国度而言,所以十分重要,因为它应验了旧约大部份对以色列国之预言。
千禧年并不一定是一千年。千禧年按字义解,是实际的一千年。
只有二次复活:信徒及非信徒。信徒与非信徒有二种,但不是二次复活。
灭后被提。灭前被提。
2二者相同之处
I启示录二十章1至6节和罗马书十一章25至26节皆按字义解。
II启示录十九至二十章乃顺序发生之事,均指将来而言。
III以色列要在此期间全家归主。
IV世界会愈来愈趋败坏混乱,先有大灾难,才有主再来及千禧年国。
V主基督必要有形有体地再来,且要作王。
3此派代表
此派的代表有华富尔得(JohnF.Walvoord)、来利(CharlesC.Ryrie)、陈宏博,王永信等。
4此派主要根据
I圣经的预言(如亚十二10与约十九37;亚九9与约十二15;赛四十3与约一23等)必按其文字意义应验。
II旧约对以色列多处预言尚未应验:
a.以色列从未拥有过神在创世记十五章18至21节中应许给他们那么大块的土地。约书亚所得的只有迦南地而已(参书廿一43-45)。而所罗门王在最辉煌的时期亦未到埃及边界(参王上四21)。以前以色列对部份地土之拥有权只属短暂时间,但神的应许却是将那地给他们“永远为业”(参创十三15;十七8等)。有关地的应许,自以色列人入迦南后仍在先知书中重申(耶卅一35-37;结卅九26-28;何十四4-7;珥三18-21;摩九13-15),表明那应许尚未应验。
b.弥赛亚以铁杖掌管,治理列国之预言(诗二1-12,八九19-29;弥五2-5;赛九6-7;耶廿三5-6,三十8-9,卅三14-17、20-21;结卅七24-25)尚未应验。这国度一定是在地上──一过渡期王国,引进新天新地去的。若现已“作王”、已“和平”,值得相信吗?若这样的“作王”岂不太软弱吗?
c.以色列全家归主之预言尚未应验,而这预言一定是在地上,最可能是在千禧年国度期间应验(耶卅一31-34;罗十一25-26)。
d.以色列民人囗如天上之星、地上之沙那样多之预言,只可能在千禧年国度中应验(创十三16,十五5,十七6等)。
e.以色列国成为大国之预言尚未应验(创十二2)。
III以色列在新约中仍有独特身份,神在她身上仍有未完成之应许要实现,而罗马书九至十一章是针对以色列而言的。而罗马书九章27节与十章21节则明显将外邦人(包括信徒)与以色列人分开。还有罗马书九章25至26节中的“以色列”不可能指教会。
IV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2至28节对于复活的次序有这样的记载:主基督之复活,成了初熟的果子;“以后”(跟着)是属于基督者(死了之信徒)的复活(“以后”原文为επειτα);再后是末期(未信之人)的复活(“再后”原文是εξτα)。
V启示录二十章1至15节所载若按字义解释,完全与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2至28节吻合。
末日的复活
教会被提时,信徒复活(白色大宝座)
主基督之复活(επειτα)(εξτα)
(教会时期)千禧年
VI有关启示录二十章1至15节可作以下的解释:
a.圣经表明有主基督在地作王一千年。
b.“一千年”在旧约及新约圣经中并无表示以寓意解释。
c.诗篇九十篇4节和彼得后书三8节中的“千年”并非作寓意解,乃表明神之不受时空限制的神性及伟大。
d.数字在启示录中绝大部份(尤其是在日子方面)均以字义解(如启十一2-3,十三5,十二6、14;参但九24-27等)。所以“一千”理应作字义解。
e.撒但到现在还未真正被捆缚,若我们说现在已是千禧年(例如“无千”者言),那么神的力量岂不太小、太差了吗?
f.二种复活(连主基督的复活,共有三种)与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2至28节吻合。
g.启示录二十章4至6节的“复活”(εζησαν)一字乃是指灵性上之复活,第二次的复活才是肉体上之复活,则有下列问题是很难通过的:这些人是先为耶稣及神之道作见证,以致殉道的,若他们的复活是指灵性上的复活(即得救),这岂不是说,他们先为主作见证、殉道那才得救?同时“复活”(εζησαν)一字在同一节经文中(启二十5)出现了两次,若经文无交代,则二字应是同样意义,不可能前者指灵性上之复活,后者却指肉体上之复活。还有“εζησαν”一字在其他经文中,亦绝少指灵性得救。
VII千禧年国度是有需要的,因为以色列要全家归主,应验神的应许(参罗十一26;耶卅一31-34),并预备我们进入新天新地。先操练与主同作王,迎接新天新地。
VIII犹太人一直相信有这样的国度。(可参主前二世纪的《以诺一书》(IEnoch)、《禧年之书》(Jubilees);主前一世纪的《所罗门诗篇》(PsalmsofSolomon)、《西比林神喻》(SibyllineOracles);主后一世纪的《摩西升天记》(AssumptionofMoses)、《以诺二书》(IIEnoch)、《以斯拉四书》(IVEzra)、《巴录二书》(IIBaruch)等。早期教会领袖(如帕皮亚、巴拿巴、爱任纽、游斯丁、特土良等皆相信有此国度。
IX启示录之次序乃根据但以理书九24至27节的第七十个七而来,而第七十个七乃是未来要发生之事。(注2)
X启示录七章之十四万四千一定是将来末世要发生的。
XI启示录八、九章之审判一定是未出现的。
XII启示录十一章所载两位见证人之事一定是未来的。
XIII启示录十二章所载撒但之工作不可能指现世,一定是指未来的。
XIV启示录十二章所载之兽(十角)一定是将来的。
a.他是在第七十个七中活跃的,故一定是大灾难期中之事。
b.他似乎与但以理书九章26节中的“一王”相似。因为他们均有大帝国(但七7、23;启十七7-13);三载半时间得胜了大灾难期信主的圣徒(但七25;启十二14)。被弥赛亚(在再来时)所灭(但七11、26;启十九20);是在主将国度赐给圣徒前被毁灭(但七22、27;启二十4-6)。
c.他又与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1至10节之大罪人相似。
XV哈米吉多顿大战(启十九11-21)一定是未来的。
5问题讨论
1.以上根据,那些是你觉得合理的?那些是你觉得不合理的?为什么?
2.千禧年国度时,基督要与圣徒重回地上作王,岂不是地上会出现二种形体的人:属天形体(林前十五50-54,主的形体及大灾难前信主之圣徒的形体)及属地形体?
3.旧约对以色列之预言是否一定指政治性之以色列而言?(参耶卅一31-34;林前十一25;太廿一43)。
4.以赛亚书(十一1-10,四二1-4,九6-7,六一1-2,四九1-13)、弥迦书(五2-4)、撒迦利亚书(十二10)及但以理书(二36-45)所指的是否“千禧年”还是指新天新地?
5.为何要等一千年才开始新天新地?
6.希伯来书八章13节明载那旧约之礼仪将要归于无有,为何在千禧年间要倒退,恢复圣殿祭祀之礼仪呢?(亚十四16-21)
7.此派优点何在?弱点又是什么?
6对时代前千禧年派的评论
基本上,时代前千对启示录二十章1至6节之解释如历史前千一样,所以,历史前千所要面对之问题,时代前千者亦需面对,这些问题包括:
例如若千禧年国度时,主基督要与圣徒重返地上作王,地上岂不是出现二种形体的人?其次,在主再来后为何要再等一千年才开始新天新地?这个问题圣经并无加以解释,笔者亦觉不容易想得通。另一方面,因时代前千的基础主要是立在旧约,特别是神与亚伯拉罕、大卫、摩西等所立的约上,所以下列问题常会有人提出:
I是否所有旧约对以色列的预言均针对政治性的以色列而言?从耶利米书卅一章31至34节及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5节之预言及应验来看,并不一定!但是,我们当然也不能因此便说,所有针对以色列的旧约预言均已转到教会身上应验了!(参太廿一43)
II希伯来书八章13节明载旧约之礼仪将要归于无有,不再存在了,为何在千禧年间要大倒退──恢复圣殿祭祀之礼仪呢?当然,对教会而言,一切礼仪已归于无有,但为何圣经反而应许以色列如此!
III旧约对未来世界之描绘(如赛十一1-10,四二1-4,九6-7,六一1-2,四九1-13;弥五2-4;亚十一10;但二36-45等)是否全部指“千禧年”国度来说?抑或是指新天新地而言?笔者觉得原文中,下列字眼如“在圣山”(赛十一9)、“地上”(四二4)、“大卫的宝座上”(赛九7)等,均不可能是新天新地之描写(参启廿一、廿二章)。
7结论
综观四个不同的末世论千禧年立场,每个都会有些令人费解之处,有些牵强之处较多,有些较少。我个人虽也觉得时代前千的立场也有些地方是超过我所能理解的,有一些细节的解经也不一定是毫无问题,但是我却觉得这解经是最符合我一向所尊重的解经原则,就是“它所说的就是它的意思,它所指的,就是它所说的。”(TheBiblesayswhatitmeans,meanswhatitsays.);另一方面,我个人也觉得这立场是各立场中最一致,最能表达圣经一贯性的。所以,我的立场渐从西南浸信会神学院时之无千转到前千。(详细转变经过请参见附录。)
注释
1.有关这国度之特点,可参马有藻牧师之《基要信仰概论》页316至320,那里有清楚交代。
2.参Gundry-s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