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早先一直安稳无忧地在加尔各答一所提供给出身富裕家庭女孩就读的中学任教。
一天,她突然意识到在她周遭发生的悲惨生活,这是她以往从未注意到的。
她听到一位可怜人在呼喊“我好渴”,因此决定只身闯进悲惨丛林之中。
这是何等疯狂之拳!
但为了拯救同胞弟兄,这又是何等的智慧!
她展开了一场坚持不懈、激昂热烈的抗争。
她的行动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许许多多的回响。
她就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加入合作,她成立了愈来愈多以爱、温柔与和平为基石的家园。
这位披着蓝色印度纱丽的穷修女,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过世时,印度政府还以国葬之礼安葬了她,而且她身后留下了一个持续开花结果的庞大事业。
约瑟夫·菲辛斯基(Joseph Wresinski)神甫是献身于法国“第四世界人口”的使徒,这些人尽管身处发达国家,却过着如第三世界的人民一般的生活。
为了纪念他贫穷的母亲以及自己幼年的困苦生活,他希望能将自己奉献给最贫困的人。
诚如圣文森特使徒(St.
Vincent de Paul)不断向第一批行慈善工作的修女所提醒的:穷人是我们的“主人”。
他们召唤我们去和穷人一起体验另一种形态的贫穷、过长期清贫的生活,以另一种方式,一种同舟共济的方式,来丰富自我。
的确,这意味着要“钻”到悲惨生活、烂污泥之中,但同时也是“钻”到与家人融为一体之中。
因为,家庭是我们可以紧紧抓住的最后的、唯一的财富。
重要的是,重新赋予家庭应有的价值,让它能够扮演它的角色,将它本有的权利归还给它。
菲辛斯基大胆地写道:“第四世界”提供给我们一个“丰富智力和精神”的恒常机会。
尚卢——我先前已提过他——和妻子耐丽住在一个宜美舒适的环境中,过着相当优渥的日子。
他们在追求灵性成长的过程中,被打开了眼界。
他们感受到召唤,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于是离开了伦敦的高级社区,搬到了巴黎北郊的克里希市(Clichy),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
他们在那儿待了10年。
我去拜访他们时,他们喜形于色,不断述说着自己的生命如何从“非存在”中解脱出来,并因奉献自我而有了意义。
尚卢努力推广Fidesco,一所专门致力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机构,他们派遣愿意付出两年时间的合格志愿者到贫穷国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