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4)

事实上,经常让我们受到启发和鼓舞的并不是冷冰冰的理智,而是在内心发生的颤动,这个颤动不仅发生在“精神”之前,同时也大大地超越了精神。 我将更进一步探究在我们感知和领悟事物的过程中,理解力是如何逐步推展开来的。 一般人都认为,理解事物的顺序多半从肺腑感受而不是推理辩证开始,直到最后产生超越理解层面的行为或信念。 实际上,这时候会出现最野蛮或最高贵的行为——它们全都自以为拥有真理。 这里同时也是所有行为发生的地方:我们每天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都幼稚地笃信自己的行事所为无不受理智的引导,然而任何一个较深邃的行动都体现了我们的过往经验。 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听听那个反驳的人说的话:因为他的理由属于他的过往、文化以及他与世界关系的一部分,所以能够对我有所启发,帮助我理解自己的判断。 否则,我们将落入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是当我们企图阻止一切与自己的信念、思想、经验有任何冲突的东西时,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时,我们的生命将被关在这个自我反射的循环里:在一种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当中,我们的理智只思考我们自己的经验,反之亦然,就像纳希斯(Narcissus)爱上自己的倒影。 凡懂得吸纳他人真理的人,尤其是当这个真理与自己的真理恰好是背道而驰时,就能够脱离这个自我中心的恶性循环。
回到那个一直困扰、折磨着我的问题时,我终于隐约看见了一条出路。 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相遇和结识,因这个颤动有了生命和活力,我的五脏六腑也加入相信上帝的存在,这个一直存在我内心的神的存在,难道需要理性思考和抽象推理来加以论证吗? 我发狂地寻找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终于被我找到了,而且让我头晕目眩。 我不仅了解帕斯卡想要说的,从那时候开始,我也放任自己追随那个相信“人心可感受而非理智可感受的神”【注:《沉思录》128页】的内在冲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