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义的焦虑(4)

一条喜乐、和平的道路
那么,我一个95岁的老修女【注:出生于1908年的以马内利修女,目前已满99岁】,又有什么建议要提供给各位呢? 哦,我要说的,可不是我自己独立发明出来的! 我想在这本书中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位我有幸很早就遇到的天才思想家。 打从青少年时代起,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就是我的思想导师,也是我的生命导师。 他的《沉思录》(Pensees)之所以成为我的床头书,那是因为每次读它,都找到了帮助我了解现在的钥匙。 帕斯卡的《沉思录》犹如一把解剖刀,敏锐精准、切中要害,揭露了我们生命里最具人性的奥秘,这个过去一直埋藏在死亡的表层底下的奥秘。 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千丝万缕的记忆、过往的幸与不幸的羁绊与束缚,它们至今是我们背上的重荷,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 而解剖刀的特点就是:将整个切开来,发现隐藏在里头的一切。
帕斯卡所言充满真理,既具体、卓越,又深刻。 我们和帕斯卡可以互相了解,他和我们是如此亲近! 他不仅仅属于他那个时代,也属于所有的时代,因为他不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是深入根源。 这个不快乐、备受折磨的人竟然找到了奇妙的生命泉源。 他从现实、真实的人出发,就这点来说,他还可以说是非常现代的。 他勇于面对人,面对他伟大和悲怜的一面,面对他“空洞而又充满污秽的心”。 最后,帕斯卡之所以现代,还因为他不接受任何权威言论、任何不尊重他思想自由的论证。 在他眼里,自由的思想是人不可剥夺的价值的基础。
亲爱的读者,请别害怕,我写的并不是一本哲学书。 首先,我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其次,就算大家都说“哲学现在很时髦”,但哲学家和老百姓一样,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最近刚读了《新观察家》(Nouvel Observateur)周刊上标题非常诱惑人的系列文章:“如何面对今天的世界? 从柏拉图到尼采,伟大哲学家们的答案。” (2019期,2003年7月号)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部小小的杰作,用了许多宏大的字眼以及漂亮的句子,但其实是没话找话说。 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提供了作者自己所提出问题的解答。 空洞,空洞,完全的空洞。 然而在帕斯卡那儿,我们看到了为什么只靠理智是不管用的原因。 事实上,“嘲弄哲学,即是真正谈论哲学”。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