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章讲道 > 2013讲章

不要论断弟兄 (太7:1-5)(作者:冯秉诚)

作者:冯秉诚  来源:作者博客

米城中华基督教会  主日证道        04/21/2013

1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2因�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给你们。

3�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4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5你这假冒�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1-5)

一.  引言: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跟前来。�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太5:1-2);“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稀奇�的教训;…耶稣下了山,有许多人跟着�”(太7:28-8:1)。可见,《马太福音》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是记载主耶稣在山上的一次教导,被称�“登山宝训”。今天要宣讲的,是登山宝训的一部分,涉及到门徒之间的关�。

二.  释经:
“1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你们”是指听众;听众是谁呢?
          从记载的口吻,听众以门徒�主(太4:25-5:1);
          主教训的内容,是针对门徒(太5:11,13-14,16,6:1-2),不是对文士(太5:
          20),也不是对不信者(税吏、“外邦人” )(太5:46-47)。
         所以,“你们”应指门徒和信徒。
         “论断”:
           从中文看,“论断”的意思是“论证推断”,是中性的;
           从原文看,这节经文的“论断”是“κρíνω krinō ”;在和合本新约《圣经》中,被译�“论断”的,共24次;其中,21次的原文都是“κρíνω”;“κρíνω”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114次,除了21次被译�“论断”外,主要被译�“审判”(35次),“判断”7次,“定…罪”(6次)、“受审”(5次);比如:

         “因�神差�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得生”(约3:17)。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κρíνω]”(来9:27)。

         主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不要论断(κρíνω)人,就不被论断(κρíνω);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饶恕原文作释放];...因�你们用甚么量器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路6:37-38)。
          从这段平行经文看,太7:1的“论断”与“定罪”、“不饶恕”密切相关。
          “论断人”:联系下文(太7:3-5),“人”是指“你弟兄”。
         
         虽然“κρíνω”也有“判断”、“定是非”等中性意思,但根据原文和平行经文,“你们不要论断人” 可以理解�:基督徒不要审判、定罪自己的弟兄。
         �甚么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被谁论断?被弟兄论断,更被上帝论断(林前4:3-4)。 主耶稣用了两个比喻。

            2因�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给你们。
         “量器”是度量的一种器皿、标准,英文的meter(米)即源于此希腊字;这�可指“不变的真理”。主耶稣可能是引用当时的一句谚语:“你们带着甚么量器来,就用它量给你们。” 人人都免不了会有过失。当我们有过失的时侯,总是希望被谅解、被�恕。如果我们有过失时,不愿意被审判、定罪,在弟兄有过失时,就不要审判、定罪弟兄。

         3�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4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刺”不是灰尘,而是木屑、碎秸一�的东西。俗话说,“眼�容不得沙子”;眼中有了“刺”,更痛楚难当;这�,可能寓指人的小过失。“梁木”是房屋的大梁、椽子,或柱子。主耶稣用夸张的语气,使“梁木”与“刺”对应,寓指人的大过失,或者偏见。
         对于“自己眼中有梁木”,主耶稣不是说“看不见”,而是说“不想”。这�的“想”的原文是“κατανοεω  katanoeō ”,在新约《圣经》中出现14次;其中,被译�“想”4次,“观看”3次,“看”、“看见”、“看出”、“见”、“思想”、“想到”、“相�”各一次;其主要意思是“思考”、“观察”。因此,主耶稣论到的看见弟兄眼中有刺的人,并非完全不知晓自己眼中有梁木,而是知道自己眼中有梁木,却视而不见、满不在乎,单单盯在弟兄眼中的刺上。可是,无视自己的过失和偏见,怎能纠正弟兄的过失呢?
         
5你这假冒�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在我们许多人的心目中,“假冒�善的人”是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代名词。�甚么主耶稣会责备一些门徒是“假冒�善的人”呢?“假冒�善”并非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专利”。“假冒�善的”的原文是“υποκριτηζ  hypokritēs”,意�“善演戏的人”,寓指“假装敬虔的人”。凡对自己的过失于不顾,专挑弟兄的过失、以显示自己公义、属灵的信徒,也是“假冒�善的人”。
        只有先省察自己的过失、并去掉偏见,才可能看准弟兄的过失,并有效地帮助弟兄纠正过失。

三.  反思
        这一段耳熟能详的经文,不是说因�门徒不完全,就谁也不能批评谁,“彼此彼此”,相互姑息;也是不说,只有门徒自己完美了,才有资格批评弟兄。
         我认�,学习主耶稣的这个教导,有两点值得反思。
第一,    要认清我们的身份、地位。
我们同是蒙恩的罪人,无权审判自己的弟兄。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主能使他站住”(罗14:4)。
我们是有限的受造物,无力识透人的内心,除显而易见的罪(如,捉贼拿臧,捉�拿双)外,不能定弟兄的罪。可以“就事论事”,但不宜轻易断定弟兄的目的、用心或本质。
      “所以时侯未到,甚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得着称赞”(林前4:5)。
我们自身的瑕疵和偏见,难以对弟兄作客观、公正的判断。
尤其当彼此有了隔阂之后,我们的论断更容易夹杂成见、情绪。
第二,我们应多换位思考。
         团契、教会生活的一大难处,是人际关�。弟兄姊妹之间有差异,有分歧,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分歧得不到即时、妥善处理,或掺杂个人情感,就可能产生误解、伤害,生出隔膜、成见、怨气、苦毒,影响肢体关�。被肢体误解、顶撞、伤害,是痛苦的。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怨怨以待,无尽期”。一个小男孩被母亲责打了。爸爸安慰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男孩困惑:“十年?还要等那么久呀!到时候我忘了,怎么办?”爸爸:“没事儿。到时候我提醒你。”
         解决“怨怨相待”的一条路径是,常作换位思考。
         想想我们的主。
         �了拯救我们,主耶稣受尽羞辱、惨死十架。我们被救赎以后,仍常常悖逆�,伤�的心。主仍一次次地饶恕了我们。主免了我们一千万的欠银,我们却不能免弟兄的十两千银吗(太18:23-34)?“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太18:35)。
         想想我们自己。
         在义愤地论断弟兄的过失时,我们也在犯着相同或相似的过失。我们有过失时,希望能被谅解、被�恕。那么,弟兄有了过失,不也同样期盼被理解、被�恕吗?我们怎么能声色俱厉,得理不让人呢?我们被误解、伤害,是难以释怀的;可是,我们不也有意或无心地伤害过弟兄么?
         对主的恩典体察越深,对自己的瑕疵认识越透,怜悯、饶恕弟兄的胸襟也会越�广。

四.  结语
         我们是被主重价买来的,并被安置在基督的身体上�肢体。肢体的功能虽各不相同,却都是身体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肢体要彼此相�、爱惜,一荣俱荣,一损皆损。在弟兄有过失时:
             不要自以�义, 乃要温柔谦卑;
             不要审判定罪, 乃要爱惜劝诫;
             不要无情批判, 乃要设身处地;
             不要推倒拆毁, 乃要扶持建造。
          前两天,波士顿发生爆炸,人心沉重。这个世界充斥着仇恨。经�了、并经�着上帝的大爱的我们,要靠着主的恩典,力戒论断,努力操练彼此相爱,并把上帝的爱传递给世界更多的人。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