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坑方士”到“坑儒”,来看儒家在秦朝政治舞台上的表现

引言:儒家学派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支,其基本思想统治了中国封建王朝近两千年。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官方指导思想,它在秦朝短暂政治舞台上的表现怎么样?又为何会在秦朝所谓“焚书坑方士”事件取代真正的受害者,成为人们记忆力的苦主呢?

上一期我试着演绎了一番诸子百家中的几大主流学派,对于秦统一天下事件的看法。今天我们将焦点投向诸子百家中的一支——儒家学派。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两大显学之一的儒家(另一个是墨家),却并没能在五霸争锋,七雄问鼎的动荡时代里绽放光芒。而随着大秦东出函谷,统一天下的局势愈发明朗之时。儒家学派的思想,这才与其他学派一起,第一次被法家思想支配的秦国统治者真正重视。

信诺尊尚医保,每月保费低至$500
Sponsored by 信諾环球保险有限公司
... 秦灭六国前夕

儒家思想逐渐被重视的背景与先兆

而这其中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秦相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的诞生。

作为当时秦国的主要掌权者,相信吕不韦在看清秦统一天下大势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秦国上下“武强文弱”的状态。诚然,对法家治国思想较为彻底的贯彻,让弱小的秦国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山东六国眼中的“虎狼之国”。强势东出,令六国之人闻风丧胆。

但是,完全忽视甚至禁止对百姓的教化,使得秦国治下的平民成为了追求军功爵位的战争机器。而一旦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停止下来,积累多年的社会矛盾,会因为秦国无法向百姓兑现当初许诺的军功爵位,而逐步显现出来。最终造成秦国统治基础的动摇。

源自澳洲的 SleepMaker® SOGO 35 周年赏 尽享床褥超级折扣优惠
Sponsored by SleepMaker® 澳洲造梦者床褥

也就是说,随着天下一统的和平局面即将到来,原本对民间采取的高压政策,便会因为下层百姓找不到宣泄的途径(以往是对外战争),而对秦国的统治者产生怀疑。所以,必须为天下一统后的百姓寻找到秦国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这一点,显然是以对外扩张稀释内部矛盾的法家思想所做不到的。

... 二十等军功爵位制示意图

所以,《吕氏春秋》的编撰,实际上就是吕不韦作利用六国辩士,兼容六国学术智慧,对即将创建的大一统国家进行的一种指导思想“重塑”行为。也正如后世人所评价的那样,《吕氏春秋》本质上一部融合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诸多学派思想的一部“杂家”之作。是对即将诞生的大秦帝国未来文化导向与政策暗示。

然而,从书的内容上也可以看出,耗费如此力量所完成的着作,不过就是一种相对简单的集成与收罗。虽然最后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导致吕不韦的这番努力几乎付之东流。但客观上也佐证了秦国“武强文弱”的现实。所以,在秦国统治者的内心深处,他们对于山东六国的文化与思想,总体是一种仰视的状态。因此,在统一大业完成之后,必然会对山东六国,尤其是文化繁荣的齐鲁之士采取相对开放与礼遇的态度。而作为齐鲁地区的最主要思想学派,儒家学说第一次迎来了它真正的机会。

系派对呀!系一个美发派对呀!
Sponsored by amika:
... 《吕氏春秋》

儒家思想第一次真正面对最高统治者的糟糕表现

一:封禅泰山时,面对嬴政的傲慢与幼稚

由于阴阳家“五德终始论”的相对粗糙,秦朝客观上迫切需要重塑自己统一天下并且统治万民的政治合法性。而塑造皇帝本人的权威和无上地位,在秦始皇嬴政看来,便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法子。所以,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进行过的泰山封禅大典,成为了他心中的不二之选。

但正是在这件事上,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与代表着儒家思想的儒生们,发生了第一次正面的冲突。事情的起因是封禅大典历史太过久远,导致其具体步骤被世人遗忘。而秦始皇嬴政便欲听取儒生们的意见。然而,儒生们显然并没有领会嬴政意欲通过封禅大典,确立皇帝本人权威的良苦用心。竟然给出了一个让嬴政十分失望的大典方案。差不多就是在小心翼翼的爬上泰山,堆个土台,随便祭祀一番的简陋流程。自然引起嬴政的不悦。

40度高温都不怕,从客厅吹到卧室的【冷风扇】全屋清凉,不好用包退!【售后保证·货到付款】
Sponsored by yoyo

更加糟糕的是,当嬴政放弃了儒生们的方案,选择另辟蹊径,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搞大秦特色的封禅大典时,儒生们除了对他的举动指指点点之外,居然还嘲笑在封禅完毕后于松树下避雨的大秦皇帝。如此做法,自然会加重嬴政在内心深处对这些儒生们的不满。

... 秦始皇封禅泰山

其实在这一段故事里,儒生们除了没能领会秦始皇嬴政欲拉拢他们,为新的帝国统治思想出谋划策的意图外。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秦始皇嬴政甚至秦国的傲慢和轻视,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换句话说,这些承载儒家思想传承与发展命运的儒生们,在他们政治首秀上的表现,是完全不合格的。

而很快,第二次更加危险的冲突便出现了。

二: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引发的“焚书”事件

【可观收益 vs 可持续投资】有方法两者兼得吗?
Sponsored by Schroders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秦帝国的都城咸阳,爆发了一场“师古与师今”的大论战,彻底引发了秦国法家思想与东方儒家思想的激烈碰撞。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

... 秦朝郡县制设置图
好评热卖Seasonal Offer | $344 激光脱毛 | devon 激光脱毛美肌中心
Sponsored by Devon Beauty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说的是在咸阳宫的一次官方“招待会”上,有人夸赞大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施行郡县制有着莫大的作用。而来自齐鲁之地的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认为不学习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国家必定难以长久维持。并且指责周青臣谄谀皇帝,非忠臣。

换句话说,就是有人第一次在朝堂上公开宣称放弃传统分封制而施行新的郡县制,是一种偏离自古以来正统治国方式的错误行径,必须立刻停止!

好家伙,这是上来就要全盘否定大秦统一天下的政治基础呀!而且是完全忽视大秦经过统一天下实践过的成功经验,只是单单凭着一句“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幼稚论据做出的。简直就是政治白痴的行径!而干出这样荒唐事的人,正是儒生博士淳于越。

这样的表现,就如同有人教导嬴政该如何当一个皇帝那般可笑。

... 淳于越剧照
香港越秀信贷财务 网上预先批核 真正免TU
Sponsored by 越秀信贷

而随着李斯的一番针锋相对的论断,彻底将分封制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当然西汉又拿出来用了一段时间)。顺带着还搭上了承载着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思想的各类珍贵书籍资料。大量珍贵的先秦书籍被焚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事件。而这一事件的起因和发展,乃至最后的结果。实际上就能看出儒生们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必要的敏感。反应了他们低下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斗争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焚书”的提议是李斯提出的,但他还是替位居博士的经术文学之士保留持有与议论《诗》、《书》的权利。也就是说,虽然嬴政并没有采纳儒生博士的政治主张,但是却给他们保留了一部分文化思想上的特权。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敢有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

... “焚书”事件

不过,“焚书”事件的最终发生,也标志着以秦始皇嬴政为代表的秦朝统治者们,对原来秦国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统治哲学,兼容东方六国传统思想,以达到“文治天下”政策的彻底失望。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仅仅对于儒生博士们的文化思想“优待”,又能维持多久呢?

“坑方士”事件的爆发,儒家等学派的彻底溃败

一:“坑方士”事件的始末缘由

经历过两次失望的嬴政,终于放弃了利用山东六国传统文化改良本土法家思想的尝试。继续全面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压政策。

而这样的状态,相比起大秦刚刚统一全国时相对宽松的环境,无疑是一种倒退。伴随着秦始皇个人威信的不断提高,他原先早已进行的一项事业——求取长生。终于被他再度重视起来。然而,被他委以重任且信任有加的方士们,却给秦始皇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史记·秦始皇本纪》

... 方士为秦始皇炼制不老药

“皇帝干纲独断,大小事都得按照他的意思来办。如此贪恋权势,怎能为他求到长生药?”这便是方士们对于自己无法为嬴政求到长生不老药的理由。

可以想像的到,当嬴政听到自己信任有加的方士们,用这样的理由相约逃跑的时候,他心中是何等的怒不可遏。一来是因为他意识到了原来那些方士从头到尾都在欺骗自己,二是他们一旦逃出去,便会将这件事弄得天下皆知,让自己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皇帝形象瞬间便会颜面扫地。

所以,方士们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残酷的株连与镇压,彻底拉开了帷幕。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

... 坑方士

留在咸阳城内还没来得及跑掉的方士们,全被抓住了,又勾连出多达四百六十余人。被愤怒的秦始皇下令全部坑杀,并且布告天下,以儆效尤。

所以,是秦始皇自己不切实际的长生幻想,再加上方士们不计后果的蛊惑。共同吹出了一个名叫“长生不老”的美丽泡泡。当二者共同吹成的泡泡猛然破裂后,留给世人的,只能是嬴政穿越千年的怒火,和为自己的愚蠢行为付出代价的方士们的死亡记忆。

二:为何死的是方士,后人却记住了儒生

但是,到这里为止,儒生在哪?事实上,嬴政并没有下令坑杀儒生。

可为什么后世会流传下所谓“坑儒”的离奇传说呢?根据目前最广泛的认知,是后世的儒家的人篡改了这段历史记忆,将坑中的方士们换成了他们自己的前辈。可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按照我的理解,这不过是儒家对于自己的思想不见用于秦朝的一种“报复性”篡改而已。其目的在于掩盖儒家在秦朝短暂历史舞台上拙劣的政治表现罢了。

... 儒生卡通形象

其实可以预见,当秦始皇嬴政发泄完对于方士们欺骗自己的怒火后,冷静下来的他应该会重新考虑,如何处理朝堂上的那批同样来自东方六国中的儒生博士。这些人会不会也来组团忽悠我?秦始皇心中一定会这样想。当然,不能像对待方士那样直接干掉他们。所以,在政治上不再启用儒家的这些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儒家的这群人虽然没有性命之忧。但是,他们的这政治生命却已经被嬴政判了死刑。政治上的失意,让儒生们有了一种类似方士们被坑杀的感觉。只不过他们是在思想理念上,被秦朝,被嬴政,彻底坑杀。所以,我要让后人记住我,我才是受害者!于是,后世的儒生们听到了前辈们的呼唤,将他们塑造成了“坑方士”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坑方士”自然就成了“坑儒”。

大家觉得,儒家在秦朝政治舞台上的表现能打几分?欢迎大家投票。